《毛选》中的调研思想,如何在品牌领域中使用?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广州/艺术工作者/97天前/5200浏览
《毛选》中的调研思想,如何在品牌领域中使用?Homepage recommendation
《毛选》中的调研思想,如何在品牌领域中使用?
Collect
我最近迷上了读《毛选》《毛传》等与教员相关的书籍,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员是一个凡事极度讲究“实际考察”的领袖。他的每一篇文章的观点,背后均是有着大量资料调研的支撑,故而才有那么大的信服力。
在《毛选·卷一》中教员专门写了一篇《反对本本主义》的文章,来强调“调查”的重要性。开篇就是“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那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的金句,何其笃定。
教员的眼中从来没有什么问题是困难的,如果有,那就是你没有掌握足够多的资料,没有认真去分析问题,是懒惰,是逃避。只要把问题的现状以及相关历史背景,完完全全地调查明白,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调研就是解决问题。
回到我们的营销咨询行业,也是尤其强调“调研”,譬如华与华有个“三现主义”——现场、现物、现实。咨询的价值,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只要有问题,就必须要调研,否则就是空想。
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营销咨询从业者,我们应该如何掌握“调研”这门艺术呢?
一、心法:决策=思维模型×信息量
《毛选》中的调研思想,如何在品牌领域中使用?
Collect
调研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获取足够多的信息材料,支撑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做调研,首先要清楚自己在解决什么问题。这一步最好能“白纸黑字”写下来。目的明确了,我们才能知道要收集哪些信息;信息收集得越多、越精准,对问题的理解就越深入,方案也就越可行。
调研之前要先明确问题,问题明确了,答案自然也就浮现出来。因为调研的本质,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一个问题出现,我们需要先提出假设,再不断求证。调研因此是一个动态过程:信息量增加时,我们就需要重新思考,并不断调整当前的理论最优解。
《毛选》中的调研思想,如何在品牌领域中使用?
Collect
所以为什么我会如此强调“信息量”的重要性,因为信息量就是调研的本质。
譬如为什么红军能够创下若干次以少胜多的佳话?就是信息量的功劳。首先宏观环境,教员深刻了解国内的政治趋势,抓得住主要矛盾;其次深刻清晰敌军的优劣势、我军的优劣势,知道想要胜利必须攻打敌军弱势之处;再者需要对地形无比了解,利用地形诱敌深入打游击战;然后如何发到当地群众为红军打掩护,如何做好战斗前的群众动员工作;最后是军队内部的各部配合调遣的情况,怎么分兵、如何聚拢等等。
一场战斗的胜利,需要指战员了解多方的信息材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作战策略,教员在井冈山的前四次反围剿胜利便是如此。但后来博古、李德等人因为不按照教员的正确方针,而采用盲动机会主义,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我们从事的营销咨询行业,虽然不用上阵流血,但烧的也是客户的真金白银。有些同行,收了客户的钱,只在网上搜了几条信息,灵机一闪、计上心头,就把方案做出来了,这种做法不就是盲动主义吗?
所以,我们想帮助品牌做出有价值的商业决策,必须要刨根问底。我们掌握的信息量越多,做出的决策才更正确。
有了大量的信息量之后,再用一些思维模型的辅助,进行信息量的分解。思维模型,就是那些公认的营销方法,我们直接套用就行。用正确的思维模型,找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然后转化为可执行的策略。
二、方法:战略3C模型
在营销咨询领域,我们遵循的调研模型主要是大前研一的“战略3C模型”——分别是
企业自身/Company、竞争对手/Competitor、消费者/Customer
核心要义在于:通过调研,找到企业的资源禀赋、市场的增长趋势与竞争对手的弱势、以及消费者的需求点,三者之间的交集,就是策略点。即:企业有能力做(内因),市场有空间做(外因),消费者愿意买(需求)。
《毛选》中的调研思想,如何在品牌领域中使用?
Collect
对于调研的方法,我总结出了一个顺口溜:
整体调研看3C,企业禀赋盘4P,竞争对手看五力,消费需求找动机
2.1 企业禀赋盘4P
营销的一切就是4P,4P就是营销的一切。对于企业经营来说,始终都是围绕4P而展开——产品、定价、渠道、推广。我们调研4P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系统的梳理,找到关键问题所在。有时候企业的问题,只要改变4P中的“某一P”就能得到解决。
①产品层面
:梳理产品结构,确定核心产品,最少要有一款能打的产品。
②定价层面
:梳理我们的定价适合市场的哪个价格段,价值决定价格。
③渠道层面
:整理现有的渠道资源,然后分析潜在渠道机会。
④推广层面
:概括现有的主要传播和推广资源。
《毛选》中的调研思想,如何在品牌领域中使用?
Collect
拿我们知鱼品牌自身为例做4P分析:
● 产品层面:
目前知鱼的主推产品是“品牌基建”——产品、语言、符号 三大体系的构建;进阶版的“品牌基建”——战略+三大体系的构建;书籍有《品牌建构》;线上轻咨询服务;未来还会推出知识培训产品......
● 定价层面:
基础版的“品牌基建”定价在6~10W左右;进阶版的“品牌基建”定价在18W左右;书籍是89元;线上轻咨询在1500~5000K左右......
● 渠道层面:
现在知鱼的主要渠道是线上,分别是抖音渠道生态、微信渠道生态,马上我们即将开展线下渠道的工作。
● 推广层面:
目前我们知鱼在推广工作仅仅是短视频和文章,没有在其他方面下太多功夫,以至于我们的流量并不好,甚至出现断层式下滑。
通过4P分析,可以清楚地发现,我们知鱼品牌自身的主要问题就是在“推广上没用全力”。“流量匮乏”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渠道和推广是一体的,我们的获客渠道目前比较单一。所以拓展新渠道、解决流量问题,便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新客资。而在产品与价格上我们本身就具备“超高质价比”的竞争力。
因此我们接下来的推广动作就包括:抖音+视频号的直播(以大叮为主);短视频+知识文章+原创案例输出(善犀+大叮);以广州番禺地区为主要根据地,借用老客户的人脉圈拓展新客资;联合全国超级个体做为“点状”渠道,建立一个组织圈子......
由此可见,企业内部的调研主要就是看4P,基本都能够了解企业的八成信息。但为了更准确了解企业,我们还需要从方面去深度了解更多信息。
◎企业历史与现状
:分析企业取得的成就及其背后的原因,探讨企业文化基因——创始人 /高管团队/企业核心DNA。
◎品牌资产
:名称、IP、口号等,分析推测未来大众消费者如何记忆我们的品牌。
◎品牌戏剧性
:挖掘类似产品、品牌名称的含义、发音等方面的特点。
2.2 竞争对手看5力
迈克尔·波特曾提出一个“波特五力模型”——现有的竞争者威胁、潜在进入者威胁、替代品威胁、供应商议价能力、买方议价能力。这个模型工具为我们分析行业时提供了一个很全面的思考维度。
①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不仅要研究哪些对手在产品与模式上与我们高度雷同,还要分析行业的竞争强度来源——行业集中度、价格战频率、差异化程度、退出壁垒等。目的是找到用户“买我而不买对手”的关键理由,并判断该是正面硬攻还是避开锋芒、寻找细分差异化的突破口。
②新进入者的威胁:
识别哪些新进玩家可能会带来何种变化,包括他们的进入门槛、资源背景和战略意图。低门槛行业要提前构筑护城河(专利、规模、品牌忠诚度),高门槛行业则要在领先时扩大规模优势,让后来者即便进入也难以撼动我们的地位。
③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品的冲击不一定来自价格优势,也可能来自场景创新或技术迁移。比如,数码相机的衰落是因为手机将拍照功能融入日常必备的通讯工具,彻底改变了使用场景。调研时要判断哪些替代品在价格、性能、场景上有超越趋势,从而提前设立行业标准、形成壁垒,或者主动跨界打击。
④供应商议价能力:
从成本与稳定性两个维度去研究:哪些供应商会推高成本,哪些供应商能帮助我们优化价值链、愿意共同成长。同时评估供应商的集中度与替代性,避免被“卡脖子”或陷入单一依赖的风险。
⑤买方议价能力:
以利他为前提,找到“顾客愿意接受”与“企业能够获利”之间的价格平衡点。同时,要分析买方集中度、信息透明度和切换成本。如果买方过于强势,就要通过提升附加价值、增加服务黏性、构建生态绑定等方式,降低他们随意压价或更换供应商的意愿。
《毛选》中的调研思想,如何在品牌领域中使用?
Collect
市场往往跟竞争格局有关系,通过多维度分析不同的竞争对手的信息量,便有利于我们了解整个市场趋势。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以下方面进行更多行业数据的获取:
◎收集经济数据
经济数据是评估行业发展历史和趋势的基本方法,可以从官方数据、行业协会数据、市场研究公司报告等途径获取信息。
◎行业专家的分析报告
行业专家和分析师定期发布报告,可以提供行业发展的详细信息和趋势预测。
◎参加行业展会:
参加行业会议和展览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和趋势。
2.3 消费需求找动机
营销行业有一个经典的例子:用户需要的不是一个电钻,他需要的是在墙上开一个“洞”,但其实他真正想要的也并不是“洞”,而是想在墙上找个位置“挂结婚照”。
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个原理,消费者表现出来的购买行为往往只是表象,真正的需求其实是藏在心底的动机。我们把消费者需求划分为三个层次——
表象、本质、动机
①表象:
表面上的需求或问题,消费者表现出来最直接的需求(我要买锤子)
②本质:
消费者背后的真实本质和深层次需求(在墙上打洞)
③动机:
消费者真正的动机和目的,趋近于人性欲望与情感的表达(挂结婚照,彰显家庭的和睦)
《毛选》中的调研思想,如何在品牌领域中使用?
Collect
为什么需要挖掘消费者的动机?因为产品是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解决的是具体的场景任务(“焦糖布丁”理论)。场景触发行为,行为触发动机,动机即需求。
另外在消费者调研,挖掘需求是一方面,但消费者是一个个不同的独立个体,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矛盾既有普遍性,但更重要的是矛盾的特殊性。因此,对于消费者,我们需要进行不同维度的细分,比如按照:
不同地域、不同亚文化、不同年龄段、不同消费喜好与行为、不同的消费角色(使用者、决策者、购买者、影响者)
等等。
就像我们在做TKK(运动水杯)的人群调研时,我们主要是锚定“运动场景”,那么我们涉及到的信息就可以细分为:
a.广大泛运动爱好者;b.专业运动爱好者;
c.大众水杯消费者;d.高端水杯消费者;
e.一二线城市精英白领的消费力;f.三四线下沉市场居民的消费力......
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没办法真把消费者按一个个的人去分析,但可以按照不同维度去分解、寻找一定的共性,总之分得越细致,信息量就越有价值。
以上所罗列的这些维度,是我最常用的调研方向,能够满足我们90%的信息获取需要。但每个公司、每个品牌、每个项目遇到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我仅提供一个模板,各位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而灵活操作。
三、工具:桌面调研
我们很多调研工作其实通过“桌面调研(线上)”就能够完成,所以我这里重点介绍下如何在线上获取更高质量的信息量。当然也不能忽视“线下实际走访”的重要性,这个视项目情况而定。
3.1 AI工具提效
相对于以前我们想要调研资料,需要去百度搜索的效率,现在AI大语言模型的出现,让我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呈指数级提升。
但值得警惕的是,AI虽快,但有时会“捏造”数据。因此,在一些关键的数据上,需要进一步验证,切勿直接把AI的结论拿来引用,这是根本的底线。
我的原则是:
找到关键信息后,必须回溯到原始资料,完整阅读、交叉验证
另外AI搜索的信息来源也很有讲究,我认为优质的信息来源,包括但不限于:大型咨询机构白皮书(如艾瑞咨询、麦肯锡)、权威学者研究报告、品牌官网与渠道、主流科技公司发布的行业白皮书(如抖音、小红书)、论文与数据库(百度文库、维基文库)等等。
常用的AI工具有:ChatGPT、腾讯元宝、Google Gemini,其他的AI也不错,按自己需求配置即可。核心技巧是开启“联网搜索”,并用人工的判断力筛选真正可靠的信息源。
AI提效这个技巧没有难度,谁都能用,但如何用得好、用得精准?我认为区别就在于对信息的人为判断。
3.2 其他信息渠道
当我们在面对一个非常重大的项目时,对信息量的或许可能比较严苛,往往需要去一些更权威的数据平台验证真伪,这里我提供一个我们早期调研的数据渠道集合。
《毛选》中的调研思想,如何在品牌领域中使用?
Collect
桌面调研,我个人最常用的方式是:
先利用AI快速了解行业和竞争对手,对项目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然后遇到关键数据,我再去上面这些权威机构进一步验证。
四、写在最后
《毛选》中调研的核心思想,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的调研切勿只停留在表面数据,随便找点二手信息就直接下结论。这种浮躁,直接导致策略脱离现实。
宁愿慢一点,也要力求精准。调研的意义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它能否支撑一个可落地、可验证的策略。就像教员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所说:
调研是“十月怀胎”,解决问题是一朝分娩
没有经过“十月怀胎”的调研,就别指望顺产出好的策略方案。
110
Report
|
191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AI机器 AI Machines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Snook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AI可视化动效设计合集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Penny妹妹抽象表情包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王的朋友 & KING FRIENDS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设计不設計
设计不設計
设计不設計
设计不設計
作品收藏夹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Skill丨设计技巧
Skill丨设计技巧
Skill丨设计技巧
Skill丨设计技巧
作品收藏夹
教程
教程
教程
教程
作品收藏夹
2020.1.15 文章
2020.1.15 文章
2020.1.15 文章
2020.1.15 文章
作品收藏夹
设计思维过程
设计思维过程
设计思维过程
设计思维过程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