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看透消费者心思的“洞察力”,来了解一下?
广州/艺术工作者/1年前/6390浏览
版权
一眼看透消费者心思的“洞察力”,来了解一下?
前言
每一位做品牌营销的从业者,我想肯定都听过一个词——
洞察。
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就像我们吃饭时,筷子出现的频率一样多。无论是讨论战略方向,还是产品研发,或是创意方案等等,必定提到“洞察”——你发现了什么洞察?
这玩意就像是营销人手中的“利刃”,用好了能让品牌所向披靡,在信息爆炸传播的时代,一下子就击穿消费者的认知靶心,瞬间吸引到他们的的注意力。
如果要问,到底怎样才算一个合格的品牌营销人呢?
答案就是——
拥有超强的“洞察力”!
格局说得再大一点,产品经理、文案写手,设计师,运营操盘手等职业,都需要掌握洞察力!
因为不管是以上的什么职业,最终的目的都是服务于品牌,把品牌“送”到消费者的眼前,只是各自负责的职能不同罢了。
因此,本文尝试站在自身角度,聊一聊我所理解的“洞察力”,仅供参考。
本文导读:
1.洞察力是啥?
2.洞察力的商业用途(HOT)
3.如何挖掘消费者洞察?(HOT)
4.怎样学习洞察力?
一、洞察力是啥?
想象一下,此刻你正在和朋友逛商场,走进“以纯”的服装门店,你会发现它的布局很有意思。
一楼是女装,二楼是童装,三楼是男装,四楼是过季促销。
来,思考几秒钟,为什么以纯要这样安排呢?
原因很简单:
多数女生比男性天生爱逛街购物,所以一楼设置为女装,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人流进店,即便男性不爱逛街,但是得陪对象,或者老婆出去逛街。而在女性的心目中,孩子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这是母爱的天性,驱使着她继续上二楼童装区看看。来都来了,顺便也上三楼给自己老公,或者男票看看吧。最后又被“3折底价”所吸引,干脆再上四楼的折扣区逛逛咯,看看能不能捡漏。结果是一楼多数为小情侣、三两闺蜜,人流最多;二楼多为小夫妻、带娃宝妈;三楼和四楼,基本没什么人流,但转化相对较高,因为男人买衣服,不会太纠结,而打折促销,能让顾客多买几件。
发现了吧,这就是许多大型服装店会这样设计“顾客动线”的主要原因。这样的做法,可以最大程度吸引客流,做到更多的销售转化。
这背后就是资本家对目标客户的精准洞察所致。
▽
所谓“洞察力”,就是一眼看透事物本质规律的能力。
拆开来说,就是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它
更深层次的原因和动机。
你想吃饭,并不是简单的肚子饿,而是身体缺少能量了,身体机能无法做到正常运转,所以大脑给你发送了“饿”的信号,提醒你该抓紧进食啦,否则对身体不好。
小明开了家奶茶店,他发现很多顾客都会问:“你家有无糖的奶茶吗?”,他敏锐地洞察到这可能是许多顾客正在减肥、注重健康饮食,但又抵不住嘴馋的诱惑,于是推出一系列无糖、低糖的饮品,结果大卖。
所以这就是“洞察力”的重要性,它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比如:
1.发现机会:
洞察力能帮助我们率先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商机,预测到市场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
2.解决问题:
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洞察力能让我们快速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不会在表面问题上瞎折腾,能够快速抓住重点,提高工作效率。
3.产品创新:
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于对人性需求的深刻洞察,比如乔帮主的Iphone,是发现人们渴望更便捷的生活方式,是对人性“懒惰天性”的敏锐洞察。
4.人际关系:
人是充满情绪的动物,洞察力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同理心,能够清楚感受到对方的情绪,理解并包容,友好相处。
▽
总的来说,洞察力就像一种“超能力”,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看得更远、想得更深。
拨开迷雾一样的障碍,看透事情的真相。
二、洞察力的商业用途
在商业营销环境之中,洞察力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具体应用在:
2.1 定战略
战略是品牌的根,而洞察是战略的魂。
在制定品牌战略时,洞察力就像是“火眼金睛”,帮助我们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之中,找到精准的航向。
具体来说,洞察力在制定品牌战略中,主要应用于三个方面:
2.1.1 消费需求洞察
制定战略的第一步,是洞察消费者需求。
正如叶茂中所说,人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欲望产生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
企业的存在,首先是要为顾客创造价值,针对消费者的行为、心理、动机、文化、情绪等多维度的洞察,找到顾客的痛点需求。
洞察力就像是给企业安装了一个消费者“读心器”,能够看准顾客的真实需求,精准定位目标客户,才能针对性开发出更合适的创新性产品,为企业带来利润。
2.1.2 市场竞争洞察
有市场就有大量竞争对手的存在。
一块蛋糕就那么大,谁都想多分一点,所以企业要时刻盯着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
比如利用“波特五力模型”——现有竞争者、新进入竞争者、替代者、供应商讨价、顾客还价,通过对整个行业格局、市场竞争环境、对手优劣势的深度洞察,找准新的机会点。
所以,洞察力就像企业的一双“火眼金睛”,让企业能够清楚预判到行业发展趋势,提前制定差异化竞争战略,抢占先机。
2.1.3 企业优势洞察
顾客总是会货比三家,同一个品类,他的选择权太多,凭啥选你而不选其他?
当一个消费需求诞生时,嗅到商机的玩家也不止你一个,你又凭啥能够占据半壁江山?
所以,企业需要对自身做一次全面的“大体检”,对自身的优劣势进行洞察分析,找到本身的核心竞争优势与资源禀赋。
小马宋说,企业的成功,本质上是企业经营逻辑的成功。
经营逻辑是围绕企业核心优势与资源优势所构建,再用营销手段取得市场的竞争优势,并始终保持这种优势。
▽
以上就是著名的“3C理论模型”,营销人员每次在做品牌战略时,始终跑不掉对“用户、竞争、企业”这三个维度的综合分析,通过敏锐的洞察力,找到三者之间的“关联点”,确立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与方向。
优秀的战略能让品牌一路领跑,精准的洞察会让战略无懈可击。
2.2 做产品
产品是承接品牌与顾客之间的唯一桥梁,顾客通过产品认可品牌,品牌通过产品获取利润。
优秀的产品,不仅要满足顾客的功能需求,还要满足良好的体验感需求,以及精神层面的享受需求。
这就要求企业对消费者的生活习惯、行为偏好、文化土壤等多方面进行深度洞察,研发出真正符合顾客需求的好产品。
苹果公司就是一个极致产品主义的行业标杆,之所以它家的产品能够受到全球消费者的追捧,根本原因就是对用户的精准洞察。
比如,苹果一直所坚守的“简约优雅”产品理念,就是乔帮主洞察到用户都喜欢便捷的生活;Mac的界面“关闭”按钮,灵感来自人类公共符号“红绿灯”,是苹果对人类生活文明的洞察;苹果所有产品都采用优美的弧形设计,同样是对用户使用习惯、人体工学的深度洞察。
当今的企业营销竞争,与其说是品牌力的竞争,不如说是产品力的竞争,产品才是顾客认可品牌的唯一要素。
好的产品开发,一定离不开对用户行为的多维度洞察,符合用户真实需求的产品,才能算得上好产品。
2.3 想创意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传播时代,唯有创意,才是吸引用户注意力的关键。
人们每天都会被大量的无效信息所干扰,就像特劳特在《定位》一书中所说,面对海量的信息,用户会自动屏蔽、筛选和忽视,唯有精准且聚焦的信息,才能进入用户心智。
进入用户心智的关键,就是创意。
创意就像是给用户枯燥的生活里,加了一点调料。好的创意,能够打动人心,激发兴趣,引起共鸣。
而能够打动人心的创意,秘诀就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人性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恨,都是创意的养料,一个引发消费者共鸣的好创意,能够瞬间吸引用户对品牌的好感。
就像B站的一支《后浪》的创意TVC,靠着慷慨激昂的文字,激发了无数年轻人的热血,引发了无数年轻人的共鸣,也让B站更加夯实了在3亿年轻用户心中的地位。
来自对人性的洞察,就是想到好创意的“不二法门”。
2.4 写文案
如果说创意是引起用户注意的关键,那么文案,才是真正能打开用户心扉的秘诀。
文案是品牌的“翻译官”,目的是把品牌的策略信息,用大白话的方式说给消费者听,让品牌与消费者在灵魂上进行对话。
好的文案,同样需要深度洞察,针对用户的生活场景、情绪感受、文化语境等多维度,进行综合分析,把话说到他们心坎里去,要让消费者听得懂、听得进去。
文案,其实描述的是一种场景语境,能够让用户自行代入到场景里面去,激发某种情感联想。
比如脉脉曾经出过一系列文案:
真正好的工作,能把你变牛,而不是把你变成“牛”。有些工位只装得下事与愿违,有些工位还装得下风和日丽。公司不大,人情世故;公司大了,人情“事故”。
又比如饿了么也出过类似的文案:
一天到晚在那做事,全是我不爱做的。很累,不想爱了,也不想工作了。到了星期一,灵魂就像一片白雾。......
瞧,可真是把一身班味的打工人的心理活动,描述得那叫一个淋漓尽致啊!
所以,写好文案的诀窍,同样是对人性情感的洞察,是对用户的心理场景描述、对用户文化语境的理解、以及对痛点需求的把握。
2.5 做设计
文案与设计,是一对同胞兄弟,经常在一起出现。
假如说文案是把品牌的“话”说给消费者听,那么设计就是把品牌的“形”展示给消费者看。
设计应用在品牌的方方面面,整个品牌建设的过程中,设计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每一处都有它的影子。
产品设计、标识设计、形象设计、渠道设计、广告设计等等,每一块都有独特的价值,它赋予品牌一个丰满的外在形象,就像是一个人的穿着打扮。
好的设计,要让顾客记住品牌的美;好的设计,还要提升顾客对品牌的体验感。
这同样需要对用户进行洞察,通过对目标人群的审美偏好、文化滋养、生活土壤多维度的综合分析,用设计语言为用户创造一个美好的视觉体验。
就像星巴克,每一家线下门店设计,都要符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店内的氛围永远是温馨、时尚、充满人文气息,连音乐也是同样的调调。
所以,做好设计的标准,就要看是否符合用户的文化审美、文化滋养、生活土壤等,这同样也是设计灵感的重要来源,来自于对用户方方面面的洞察。
在整个商业营销领域,洞察力就是一盏灯,面对各种扑朔迷离的商业陷阱时,能够巧妙避开,直接照出事实的真相,找到真正的生意增长点。
所以从战略,到产品、创意、文案,再到设计,在这一整条的商业链路上,洞察力都是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如何挖掘消费者洞察?
商业洞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需要考虑的维度非常多,比如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技术、趋势等等,还要结合一定的数据分析,以及超强的逻辑推演,才能找到最正确的方向。
以我目前的认知层次,还没有资格对它指手画脚,我所擅长的洞察,更多是消费者层面的洞察,这也是对大多数营销从业者最有用的东西。
因此这一小节主要阐述的内容,仅仅是从消费者角度而出发,至于更大的商业洞察,我们暂且按下不表(毕竟俺也说不明白)。
在我不断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挖掘消费者洞察,无外乎就是四个方面:
3.1 场景需求
首先,我们要关注消费者在特定场景下会产生什么样的需求
。
有场景才有需求,有需求就有场景。
人之所以要购买一个商品,目的是为了帮他解决在某个场景下所产生的某个代办任务,这是著名的“焦糖布丁-Jobs to be done”理论。
为什么要买一颗口香糖呢?原来是因为吃完东西以后,口腔里会滋生异味,会让你在约会的时候有“口臭”的尴尬,更会产生细菌,长蛀牙。所以绿箭主打“社交”场景—— 清新口气,你我更亲近;一箭清新,一见亲近——清新口气诉求。所以益达主打“餐饮”场景—— 吃完喝完嚼益达;不管酸甜苦辣,总有益达——保护牙齿诉求。
3.2 目标人群
在确定了场景后,我们需要更具体地了解:
在这种场景下,到底是谁会产生这种需求,具体是哪类人群
。
因为品牌不可能做所有人的生意,他必须聚焦在某一个具体的细分领域,只满足某一类人群。
只有这样才能把企业的经营效率发挥到极致。
这里就需要对目标人群的各种方面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到一个明确的消费者画像。
人群类别、收入情况、地域特征、决策行为、消费能力、文化圈层、价值观念......
通过详细的综合分析,就能找到对应的目标人群,然后针对性地开发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与服务。
3.3 行为状态
接下来,我们需要
观察消费者在产生需求之后,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与状态
。
人一旦产生了某种需求,就会下意识做出与之对应的举动。
在肚子很饿的时候,人的第一个动作是什么?在很渴的时候,他会选择喝哪种类型的饮料?
比如说“买水喝”这个动作,有的人会选择喝可乐,有的人会选择喝元气森林,有的会选择喝农夫山泉,有的甚至自带水杯。
品牌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行为,就能帮助品牌更准确地把握消费者需求。
3.4 心理动机
需求产生行为,而行为是由动机触发。
心理动机才是消费者产生需求的根本原因,找到背后的动机,就是找到需求
。
还是上面喝水的例子,选择喝可乐的人,背后的动机可是为了追求“爽”;选择喝元气森林的人,背后的动机可能是正在“减肥”;选择自己带水的人,背后的动机可能是为了“养生”......
所以,品牌只要洞察到这些“心理动机”,就能真正做出满足客户的产品。
总的来说,四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缺一不可。
- 人每天的生活就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
- 而在某个场景下,人们需要有一个道具(产品)去实现他们的目的;
- 这个道具(产品)不可能满足每个人,有的人喜欢,就有的人不喜欢,到是谁在用呢;
- 同时为了找寻某个道具(产品),人会做出相对应的行为举动;
- 而之所以会发生这个行为、需要这个道具(产品),是因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所推动。
▽
我们再代入一个具体的例子去理解:
一天早上9点钟,小明从地铁口出来,他正在着急忙慌的环顾四周。他正在寻找哪里有卖包子的,因为他是个早八上班族,为了赶地铁,没有来得及吃早餐。此时他的肚子非常饿,他需要赶紧找到早餐店,吃上几个热腾腾的的包子才行。因为不吃早餐的话,他早上会因为饿,而没有精力工作了,并且对身体肠胃不好。
在这个例子里面,我们可以看到:
场景需求是“早上的地铁高峰期”;目标人群是“赶地铁的早八打工族”;行为动作是“肚子饿,到处找早餐吃”;心理动机是“没精力工作,担心身体健康”。
假设你是一个餐饮老板,当你洞察到了有这样一个场景需求之后,你就可以率先在这个地铁口最近的位置开出第一家早餐店,为他们提供新鲜营养的早餐食物。
而且还可以打出各种心灵鸡汤的宣传口号,鼓励那些苦逼的打工人,不要亏待自己,活力满满过好每一天。
还可以更深入思考:
这片区域的打工族普遍都是从事什么职业?他们有多少时间可以用餐?他们买了早餐之后是原地坐着吃还是走着吃?他们的口味是怎样的?他们买得最多的东西是什么?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什么?......
对这些问题洞察得越仔细,你所能发挥的空间就越大。
▽
这就是消费者层面的洞察。
简单来说,对消费者的洞察就是,通过观察行为,找到背后动机,再去反推会产生出什么需求,再看什么人群会有这种需求。
主要目的是要找到那个“动机”,动机即需求。
最后我把这四个方面,汇总成了一个“消费洞察菱形结构图”。
每次在挖掘消费者洞察时,就问四个问题:
- 在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下?
- 是什么人群?
- 发生了什么行为和状态?
- 这个行为的背后有着何种心理动机?
四、怎样学习洞察力?
既然洞察力那么重要,我们平时又该如何训练洞察力呢?
其实学习洞察力一点都不难,就是麻烦了点,需要长期保持训练,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分享四个我常用的办法。
4.1 保持好奇心
好奇心是洞察力的源泉。培养对身边事物的好奇,不断追问"为什么",是训练洞察力的第一步。
我自己有一个习惯,就是不管身边发生了什么事情,我都会非常理性客观地,去思考这件事情背后发生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
比如为什么星巴克不允许未消费的顾客进店里坐?那是因为它需要赚取利润,否则没办法支撑门店庞大的租金。
那为什么有的顾客不愿意消费星巴克?那是因为“白嫖”是人的天性,而且星巴克的价格太高,一般人觉得划不来。
只要是我眼中能看到的一切事物,我都会不断追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同时我还会把这些思考,用备忘录记下来,发到朋友圈,发到公众号。
有个方法论叫做“5why提问法”,其实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而已,这是一种训练自己洞察力非常好的方法。
4.2 观察生活点滴
对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保持敏感,细心观察也是获得洞察的关键。
主要是观察身边人的行为,看看他们做这些动作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比如我经常会观察自己对象买东西的习惯,我会发现她们女孩子买一个东西太纠结了,为啥呢?那是她们希望买到更合适、更有性价比的东西。
我还会观察自己父母,看看老人家的世界里面会发生什么事情,比如过年的时候我给自己父亲买了一件冬装,父亲高兴极了,连续好几天都穿着在亲戚面前晃悠,这是因为父亲感觉到了儿子对他的孝顺,他心里非常得意。
还有我的同事,我发现他们晚上下班之后,会在办公室就提前打好滴滴,等车到了楼下,他们才下去,这是因为他们不想等待太久。但是我就会到了园区门口再慢慢打车,因为我想在等车的过程中,放松放松,晚上睡个好觉。
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是训练洞察力的好办法。
4.3 训练同理心
人就是个情绪的动物,所有的行为全是由情绪所驱使。
学会感知人的情绪,锻炼自身的情绪共鸣力,能够理解人的情绪,理解因为情绪而触发的一些行为。
关注人为什么会笑,为什么会哭,为什么会愤怒,为什么会同情......
然后再去分析产生这种情绪背后的原因是啥。
拥有良好的情绪感知力,对一切发生的情绪保持同理心,也是获取洞察力的关键。
就像很多打感情牌的品牌,因为理解目标人群的情绪,用自身的价值观与他们形成情绪共鸣,结果收获一大批忠实粉丝。
比如Nike,始终鼓励运动精神;比如胖东来,用真诚打动用户;比如内外,鼓励女生不要有身材焦虑、要大方自信......这就是情绪价值的力量。
4.4 学习相关理论
上面三个方法都是比较野路子,更多是训练一种“敏感力”。
同样也有更科学的方式,那就是深入学习一些心理学家所研究出来的书籍和理论。
例如《消费者行为心理学》《营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马斯洛需求层次》《人性心理学》等等。
诸如此类的文献,本身研究的方向就是关注消费者心理在营销中的作用性,而且还做了大量的实验论证。
通过系统学习消费者心理学和行为学理论,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
学会从更科学的角度,找到最真实的依据,而不是靠直觉胡编乱造。
综合来说,以上这四个方法:
- 保持好奇心,是训练逻辑推演能力;
- 观察生活点滴,是训练对用户行为分析能力;
- 训练同理心,是对用户情绪层面的感知能力;
- 学习相关理论,是让洞察更加有据可依。
洞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可以通过不断训练来提升的能力。保持好奇心,细心观察生活,培养同理心,学习相关理论,这些都是提升洞察力的有效方法。
写在最后
正如营销大师叶茂中所说:"伟大的战略,始于对人性的需求洞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谁能更深入地洞察消费者的需求和动机,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洞察力是营销世界的指路明灯,它让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捕捉关键信息。从战略制定到产品开发,从创意构思到文案、设计,洞察力在营销的每个环节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帮助我们读懂消费者心声,发现未被满足的需求,创造引人共鸣的内容。
它更是营销人的"超能力",帮我们看透表面现象,抓住事物本质。有了洞察力,就能更好地理解消费者,做出更棒的营销方案。
所以,哪怕不懂系统的营销理论,但一定会善于使用“洞察力”!
145
Report
声明
235
Share
相关推荐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Log in
99+Log in and synchronize recommended records
99+Log in and add to My Favorites
评论Log in and comment your thoughts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