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改成圆?小米交的200万设计费是智商税吗?
扁平化才是这场风波背后真正的话题

小米的新 Logo 于 3 月 31 日在小米春季发布会发布,升级 Logo 消息一传出,立即刷屏各大社交媒体平台,来自各方对此次升级的讨论声不绝于耳。截止到现在,小米 CEO 雷军发布新 Logo 的微博已被转发两千五百多次。

新 Logo 由日本传奇设计大师,武藏野美术大学基金会教授原研哉亲自操刀,历时三年设计而成。原研哉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或许是他还担任了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

直观看此次 Logo 升级,变化不大,中间的“mi”用肉眼很难看出变化,小米品牌色也没有做出改变,似乎唯一变化之处,在于“mi”的外框,从带有圆角的正方形,改为更加圆润的超椭圆。
争议的中心是此次 Logo 升级的设计费,竟高达 200 多万。有网友认为,把形状一换,两百万设计费到手,这钱也太好赚了!
微博下,有人建议“直接报警”。有人直接把“mi”的外框改成标准的圆形,表示自己也能赚 200 万。甚至有人把新 Logo 做成了视力表。

还有三星用户表示小米的新 Logo 简直和三星手机 ONE UI 下的 App 图标如出一辙,甚至把小米新 Logo 放在一群三星 App 图标中考验大家眼力。
抛开所有主观观念与个人审美,长奇从专业角度出发,探讨这一次升级到底值不值 200 万。
首先让我们引入几个基本理念:
1. 设计费不是只花在 Logo 设计上。
2. 扁平化是一条更易走向尽头的路。
3. 成败需要在尘埃落定后方见全局。
这三点先达成共识,那么此次 Logo 升级的始末也就不难理解了。
设计费不是只花在 Logo 设计上。
这 200 多万设计费里不是仅包含 Logo 的变动。
这一点实际上在大部分吃瓜群众脑海中可能没有这个概念。但这也不是说大众有错,而是在品牌设计上的花销还没有像花钱吃饭那样普遍。多数人都是开公司的过程中才会接触到品牌设计。
Logo 设计费里,可能要包含 Logo 设计(最基本)、品牌色、标准字、视觉识别系统设计(VI)。这是许多设计公司的 Logo 设计费里所包含的最基础内容。
何况,以上每一项内容都不会只提供一个方案。针对一次合作,提供三五套方案都是常事。
在这一次小米 Logo 升级中,我们能看到的已公开的备选方案就有 40 个之多。这多半还不是全部。
不同实力、不同资源的设计公司,或自由接单的设计师,他们能提供的服务内容是不同的。当然也未必服务内容少就说明实力、资源不够。但确实,有更高实力的设计公司倾向于提供更全面、周到的服务。
在某宝上,曾出现 10 块钱设计一个 Logo 的服务,但除 Logo 本身外,什么也不提供。这 10 块钱是很便宜,就一定花的很值吗?
也不一定。
因为这个 Logo 还不一定能注册成功,在安全性上,他们不能给消费者任何承诺,如果 10 块买来的 Logo 贸然使用,万一涉及法律纠纷,很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稍不留神,就可能 10 元买来几百万的灾祸,那才真是赔大了。
这里不是说某宝上做设计 Logo 就不可行,读至此处且在淘宝上卖设计的同行也不要生气。因为术业有专攻,面对的消费群体也不一样。
长奇只是不建议商用 Logo 在淘宝上设计。如高中生社团、兴趣交流群想做个 Logo,也不商用,那倒是没什么,反而帮助了大众建立起对设计的认知,那也不错。
那么更正规的设计公司,会提供具备法律效应的商务合同,会给消费者更安全的保障。Logo 设计也不再局限于 Logo 本身了,说不定一次合作,就能为一个企业带来在形象上带来方方面面的大更新。
在长奇这样精研于 Logo 设计的乙方公司,可以提供更全面,更安全的服务。在长奇私人订制 Logo,除 Logo 设计外,还可以提供版权保护,协助 Logo 注册;甚至可以帮助企业策划企业文化。这已经是品牌建立上的全面支持。
原研哉这个等级的大师,200 万的 Logo 设计费里除了 Logo 本身,已知就包括一款无纺布手提袋的设计,这还只是小米已公开的内容,我们无法得知还有多少项小米未公开的设计内容。

说不定,从 VI 设计,市场调研,再到设计实体应用的制作(就包括这款手提袋的大批量制作),宣传费,统统包含在这 200 万中。
毕竟,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个 Logo,一段视频,但背后项目具体都包含多少内容,只有小米自己看得见。我们已经可以想象,三年时间里,小米与原研哉开了多少会议,定了多少稿,乃至原研哉本人为这个项目搭了多少班飞机来中国,这些辛勤劳苦或许都包含在了设计费当中。
当年挪威邮政为 Landor 支付折合 ¥360,000,000 的设计费,定制品牌 Logo,早已远远超过小米的这一次升级费。但 Landor 交付的成果,仅在交通工具上就包括了 10000 件 VI 设计!再算上办公地点,员工制服,手机 App 与网站设计展示……最终历时六年交付的提案书竟长达 1500 页。


扁平化是一条更易走向尽头的路
对于什么是扁平化,为什么扁平化会在当代火热,在长奇的第一篇文章中已经做过详细的描述。
什么是扁平化?
“去除冗余、厚重、繁杂的装饰效果。”
长奇科技,公众号:青岛长奇科技有限公司
世间万物皆可扁平化?让我们从两个圈说起
一言以蔽之,扁平化设计是一种化繁为简,以力求让消费者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摒弃视觉干扰,一眼记住这个 Logo。
有趣的是,万事达的 Logo 升级与此次小米 Logo 升级有许多共同之处。如:它们都是花了令人难以想象的高价在升级费上,都是往扁平化的方向在升级,都在当时引发了大量争议。

扁平化为一个企业带来的好处自然是有很多。如增强辨识度,应用领域变广,印刷成本更低。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点:扁平化是很窄的一条路,一不留神就已走到了尽头。
现在万事达的 Logo,已经做到了扁平化的极致,很难再进一步扁平下去了。假如未来万事达还要再升级 Logo,也很难再往扁平化的方向走了。

星巴克也是同理,若要再往扁平化升级,也就会逐渐失去辨识度。


(虽说是个表情,但很引人深思)
这一切都是因为:扁平化是一种做减法的设计思路。再大的数量也有减到头的那一天,再减就可能触动了品牌的根本。
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米新 Logo 中间的“mi”在这次升级中几乎没做改动。
原研哉为这个“mi”其实提供了相当多的方案,且他本人是更偏向于下图右上角这种变化方案的。确实从设计的角度上,这样的变化更简洁、直观。

但小米有自己的坚持,因为旧版的“mi”倒过来看是一个汉字“心”字。

换言之,中间的“mi”已经是改无可改了。它在扁平化的道路上已经走到了尽头,再改就会触动小米根本的企业文化。
因此我们可以相信,真的不是原研哉一笔不动就大赚百万,而是身为设计师的敏锐让他明白,“mi“字原来的形状其实已不必再变动什么。它本就很简约,且有自己的涵义,没必要再为了改而改了。所以最终只做了微调。
成败需要在尘埃落定后方见全局
田忌赛马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孙膑劝田忌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最终赢下了比赛。
那么在这个故事里,田忌的下等马是跑赢了还是跑输了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肯定这下等马是跑输了,但站在孙膑的角度,下等马的输本就是为了最终的赢做铺垫。
孙膑是以赛马论兵法,历史上有过很多这样的战役,明面上看,是这一方输了,为人所笑,但是笑的人怎么知道这表面的“输”是否达到了决策者的目标呢?
在今天这样的事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小伙子在无关紧要的小比赛中故意让着对方的女孩,最后输了比赛却赢得了女孩的芳心。旁观者谁都得以为是男孩输了,但男孩却完成了他的战术目标。
要知道,世界五百强前十之一的英国石油公司(BP)曾花折合 ¥1300000000 (不用数了,13 亿元)的费用升级 Logo,可比小米花的钱多多了,不为了消费者看好它,而是旨在让企业内部员工认可自己的品牌文化。
别人都觉得 BP 这波操作是赔了,但 BP 确实达到自己的目的了,Logo 升级后 90% 以上的员工更加认可了 BP 的经营理念。BP 在这次升级中完全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你说它赢了还是输了?


说了这么多,那小米在这次 Logo 升级得到自己想要的了吗?
毫无疑问达到了。
在三星用户吐槽小米 Logo 升级可笑的同时,不知有没有想过,那么多从来不用小米手机的人,忽然就主动端详起小米的新 Logo 来了。
从来没留心观察小米 Logo 的人,霎时就知道“mi”倒过来是个“心”字了。
微博上用什么品牌手机的人都有,这一下都看到小米了。甚至各个行业,各个年龄段的消费群体,乃至平时根本不关心设计的人,这下全都记住小米的 Logo 了。
200 万哪怕全花在买热搜上,能不能换来这一次 Logo 升级带来的热度和效果?显然上半年来,小米发布了多少新产品也没有这一次被群众吐槽受到的关注多。

往细思恐极了想,这一次 Logo 升级引起轰动与反响带来的宣传效益,在不在原研哉的意料之中呢?
这么一看,这 200 万何止买到一次 Logo 升级?这是一次引发全民关注的大宣传活动啊。
不管人们喜不喜欢小米的新 Logo,这一波,小米至少让大家知道了三件事情:
1. 小米肯为消费者买单,花大价钱在所不惜。
2. 小米请了世界一流的设计大师做 Logo(实际为品牌升级,摆脱消费者对其“中低端”的印象,为高端机的发售做铺垫)。
3. 小米很用心,三年就沉淀在一个 Logo 上。(引发对手机质量的联想上。)
就冲这几点,且不说 Logo 本身好坏,这 200 万真是一分没白花。
这就是当代的“看似输了,实则赢了”。
但是,仅赢在营销层面。
虽然在营销层面上赢了,但这能否拯救小米手机自身的问题?设计为企业,为品牌而服务,但企业自身,乃至产品质量上的问题,不是设计所能解救的。
举不恰当的例子,那个赢了女孩芳心的男孩若自己有家暴倾向,那可能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BP 的 Logo 升级虽然赢得了员工内部的认可,但这几年 BP 大打新能源牌,耗费太大的成本,造成太多的失业,弄的全英上下怨声载道。
说白了,不表里如一,赢区区一局又有何用?!
本文毕竟谈的是设计,因此不多延伸。但我们相信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光明正大到最后才是真的赢了。

读至此处,读者们肯定了解了小米新 Logo 设计费确实带来很多附加价值了。可是当我们忘记营销,忘记原研哉的大师标签,忘记 200 多万的设计费,单纯回归到设计本身中来看,这次升级到底好不好呢?
好!
这是实践得出的答案。以后不用做实验,小米接下来的时间里什么也不用做,直观正常地使用这个新 Logo,渐渐地,原研哉的设计会用时间证明自己的价值。
当我们把小米的原 Logo 与新 Logo 针对同一张设计图做一次对比,我们能非常直观得看出:原研哉设计的新 Logo 确实能在落地项目中带来更好的效果。这是正方形尖锐的角与图像本身的圆润带来一定视觉冲突的原因。

(via 牧童笛声,Zcool。下方@原作)
牧童笛声
https://babaorou.zcool.com.cn/
新 Logo 能更好地融入到更多的图像内容中,这只能说得益于原研哉对设计高超的理解力。
至于“与诺基亚、与三星 ONE UI 的 App 图标撞脸”云云,那只能证明诺基亚和三星的设计师们也很厉害呀。而却不能证明原研哉不会做设计。
图形一共就那么多,也不能被别人用过就一概避嫌不能用。不然设计师们连一条直线也不敢用了?有句话说得好:“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我们与其把焦点放在原研哉的设计上,不如放在“扁平化”的趋势到底还能影响我们多长时间上。
当历史翻过这一页,自会给设计“扁平化”运动带来一个公论,但身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却不好评说。扁平化带给企业的好处不少,但带来的损失又何曾少过。一不留神,这减法就减到品牌最可贵的部分头上了。

百事可乐的 Logo 扁平化升级人人称好,因为它把百事的优点都传承下来了,但巴宝莉的 Logo 扁平化升级则是人人埋怨。因为人们不用懂设计也知道,有些品牌确实在这场运动中失去了原本最可贵的东西。

美的多元丰富才造就了文化生态的生机勃勃。扁平化或许很酷,但现在手机市场上多难找到其他风格呀?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画一样美好的 Logo 能引发大范围的关注?
在扁平化一家独大的今天,难以接触到传统美学的我们,或许都输了。
(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