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像都不能立,什么能立?!
事实该为“立场”让步吗?

(via 四川美术学院)
2018 年末,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立起一尊雕像,那就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大卫像》的复刻。
雕像原作高 5.5 米,展现了《圣经》中的人物,战胜了巨人歌利亚的大卫备战前的姿态。原作现收藏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而立在川美的这尊复刻,是四川美术学院与意大利复刻雕塑的百年企业历时三年,反复沟通,终于完成的复刻版本。保持与原作同样的大小与重量,也复刻出大卫强健的体魄,分明的肌理。

两个国家,两大团队,耗时三年的心血之作,漂洋过海,几经波折才来到了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
这样完善、精美、复原的大卫像,全世界只有三座。另外两座,一尊立在米开朗基罗广场中央,另一尊立于市政广场大门前,接受成千上万人的瞻仰。

文艺复兴,复兴的是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艺术精粹,是人类文化的精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达·芬奇这样天选的艺术家,将文明的结晶重新带回到五千年前的高度。
如此多的雕塑名家与画家,对大卫这位以色列的王极尽工艺去表现,去赞美大卫面对比自己高大许多的敌人时,展示出对上帝的坚信。但最终人们最为深深铭记的,只有米开朗基罗的《大卫》。
因为那是五千年的传统,在大艺术家手中的再现。米开朗基罗精确地刻画出大卫的英勇无畏。那肌肉的线条,坚毅的神情,备战前的坚定,仿佛将人带回了以色列与非利士的战场,去聆听那战吼回荡。

(济安·贝尔尼尼《大卫》)
五百年间,《大卫像》启迪着一批又一批梦想在艺术的道路上成就自己的雕塑家。贝尔尼尼这样的雕塑大师,也为《大卫像》感到深深的震撼,并以它为灵感,创作了自己的《大卫》。
对众多川美学子来说,《大卫像》的脸是他们在熟悉不过的了,因为从上世纪 40 年代,徐悲鸿从法国带回了大卫石膏像,《大卫像》就一直作为中国画家素描临摹的对象。
对这些川美学子来说,如此幸运,这样注定要被铭记的作品,能够树立在自己的校园,随时都能近距离去欣赏,去冥思它的神奇与背后承载的历史意义。

可是,就如所有伟大的作品一样,它终究还是触及到了一些人最敏感的神经。有人将“崇洋媚外”的帽子,扣在了美院的头上;有人认为《大卫像》煞了风景;还有人觉得,没有竖立表现中国的雕塑,就是背叛了自身的民族特色。

(对大卫落座川美的报道下方评论)
我们不去评价这种思想的对与错,是否偏激,但谁才能坦然面对那来自灵魂深处的发问:“如果大卫像都不能立,什么能立?”
还记得,1994 年,香港淫亵物品审裁处以裸露为由,将《大卫像》评为不雅,但几日后,该裁决就被推翻。在法官的判词中如是写道:“任何有理智者都不会将大卫像视为不雅。”几十年前的教训,今日依然在重演着。
在当代艺术大行其道的今日,摆个不明所以的抽象雕塑无人阻拦,但摆上传统艺术的结晶却会受到嘲讽与讥笑,究竟何时,传统艺术才能重新回归在人们的眼前呢?艺术品的美与否,究竟在于它本身,还是在于它被人强行加之的立场?这是摆在每个人心中的一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