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顾|多学设计软件,就只为当个接单侠?
探索设计的更多可能性。
欢迎大家关注站酷官方公众号+视频号【站酷漫谈】,我们将在这里分享更多关于设计的内容,更进一步了解设计师们在想什么做什么~
「Design漫游指南」第四期直播我们有幸邀请到群核科技用户体验资深总监殷荑与优锘科技设计总监三鱼先生,畅谈了关于三维设计的应用与未来的走向。新技术、新工具的不断出新,正在逐步将设计从单纯的装饰转变为更有价值的应用,对于这样的变化,设计师该如何自处?自我价值提升的关键点又是什么?相信有很多小伙伴正处于被这些问题围绕的迷茫状态中。
也许「学习设计软件」是一个看似比较小的话题,但其实我们是想借助两位老师的视角去帮大家看一看,设计师学习设计软件除了找工作或者是接单之外,是否还能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期直播的精彩内容吧,完整版视频回放请关注【站酷ZCOOL】视频号,选择「直播回放」进行观看。
直播音频版:「设计,几何?」- 站酷音频专栏 - 站酷 (ZCOOL)
直播回顾要点:
从当前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哪些软件将成为设计师的标配?为什么?
当我们在学习设计软件的时候,我们究竟学的是什么?
接下来行业将趋于怎样的形态发展?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将会从哪些方面体现?
主持人
纪晓亮
站酷网总编辑
对话嘉宾
殷荑
群核科技 用户体验资深总监
「群核科技用户体验设计」公众号开创及推动者,湖南大学设计学研究生毕业,曾就职于IBM、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
三鱼先生
优锘科技 设计总监
曾帮助阿里数据中台、快手音视频中台从0到1搭建起产品矩阵。
目前致力于探索数字孪生领域,希望能用设计去拓宽产业升级的赛道。
站酷纪晓亮:
你认为哪些软件将成为未来设计师的标配?假如没有的话,在你的视角里未来设计软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殷荑:
三维这个范围其实还是有点广的,我理解的三维应该是包括了传统的建筑,以及相应的工业、艺术,这几个类型其实对应的是有非常经典和传统的一些软件的。比如说像建筑类软件,我们自己也会去研究一些 Sketch up,rabbit 还有广联达等。然后像工业的,如果我学过工业设计或者是机械相关的,应该需要知道制造业还有工业类会经常用 UG 还有犀牛建模。真正要去对接施工生产的话会用 PRO E、SolidWorks 等。艺术类的大家会用的比较多的,像 C4D,还有一些其他的建模软件等。这些软件在我看来,随着时代的更迭、趋势的发展,它应该会不停地迭代更新,优秀的后者会逐渐替换前者。所以我认为在一个领域里掌握1~2种就足够了,无论是哪一种,只要用这个工具可以达成你想要的效果,其实就是 OK 的。
站酷纪晓亮:
群核科技旗下的产品酷家乐,我觉得是行业软件里风头正劲的一家,你认为这种软件的简易化、在线化会是一个趋势吗?AIGC应用的流行,会使「一键生成」发展成一个默认的功能吗?
殷荑:
群核科技主打的是云设计软件平台,相对而言给大家提供的是 SaaS 服务和相应的云设计的软件工具,在这个情况下,线上云端是一个大趋势,它可以更好地让我们无论是移动化办公还是数字化转型,可以帮助企业去成长。
一键生成,它背后的逻辑是智能化、自动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我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大趋势,只不过一键生成,它是一种表现形式和让用户容易去理解和操作的一个关键的切入点。是否真的能「一键」,是否真的「生成」?它其实是一个场景化的描述,但是它背后的整个大的趋势我是认可的,它可能发生在各个细分领域的设计软件里面。
三鱼先生:
刚才主编说了一个点:软件现在有个趋势就是越来越简单了。原因是现在场景越来越细分了,我们以前学了一些软件,比如大而全的Photoshop,它不仅能用于 UI,还能用于修图,基本上可以涵盖设计的各行各业,PS像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软件,但你可能只会用其中的一个小部分,于是 Sketch 横空出世,细分了UI 这方面的市场。细分应用场景后的学习成本就降低了,它通过简化这个场景后合并了很多概念,让你不需要去了解很多东西,所以学习成本就降低了。
以前我们学习 3D Max、Maya,教程书像一本字典一样,厚厚的上下两册,可能需要学习一两年后才能够出师去使用。而现在学软件讲究的就是在细分场景里即学即用。例如酷家乐,它其实就相当于是家装领域的一个细分场景,它只做家装里面的所有的建模,不做那些复杂的曲面和人体的建模,排除了什么绑骨骼、刷权重这样的一系列的功能,于是这样的软件使用和学习起来就会非常简单。
那么设计师是否必须要掌握一些什么样的软件?我个人认为软件对于设计师而言可能慢慢的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观点的表达,到了后期,当软件的学习成本降低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可能观点是会更重要的。软件是会不断地更新迭代的,作为设计师我们会一直去更换使用新的软件,但是学习成本将会越来越低。
站酷纪晓亮:掌握更多软件,会给设计师带来更多的优势吗?
三鱼先生:
作为设计师你不能只是被动地在学习,你需要主动地去学很多技能,这些技能可以应用在目前正处于上升期的行业。永远没有人强迫着你学软件,会有很多人经常来问我:体验设计师必须得会3D ?我的回答是:当然不用了,必须得会动效?当然也不用。
但是当别人会 3D 和动效的时候,别人在提案的时候是可以吊打你的方案的。就是因为我会的技能更多,我有更多的手段去强化我的观点,把我的观点给推销出去,最直接的呈现就是比稿的时候我更容易赢,资源会更向我倾斜,我就更容易得到机会,就更容易积累好的案例,慢慢地会拉开差距。但学习软件这件事情永远都不会说强制要求你去学,只是对学了的那个人就会有很多的好处,直到所有人都去学了之后反而变成一个强需求的技能,那个时候可能会倒逼着你去学习。
站酷纪晓亮:当我们在学习设计软件的时候,我们究竟学的是什么?
殷荑:
刚才三鱼老师讲得很好,是技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点我是很认同的。那观点又是什么呢?观点它其实一种思维方式的一个表现。其实大家会经常听到说怎么样去展现你的设计的思路,一个好的设计师,Ta 除了技能层面上的东西,在背后需要更需要具备一个好的设计意向性,「意向性」这个词来源是一个哲学词汇,是一种心灵代表或呈现事物、属性或状态的能力。 它表达的就是设计师思虑周全、解决问题的一个能力。所谓的思虑周全,所谓的方方面面,它是指一种逻辑框架,这个逻辑框架的构建是基于你优秀的表达能力,让你的客户与用户去认可并且给你相应的机会。
就像刚才三鱼老师举例的「比稿」,你可以不会这个软件,因为没有人去强制你去学习,但是如果你有更好的技巧去表达你的思维框架构建起来的内容,那对你而言是非常好的一种展现自己的机会。这是我认为学习设计软件背后的一个逻辑,能够更好地帮助你去展现你的思考与呈现内容。
站酷纪晓亮:以酷家乐为例,设计师在使用这些软件的时候,与普通用户或者非设计职能的用户区别在哪里?
殷荑:
随着我们软件的发展,以及大家对相应内容的一个接触和普惠式的信息流通,对于这一部分的门槛,我的想法是建议各位设计师们不需要过分地去追求。在我看来,大众对一个内容的普遍认同或者是接纳,它其实是建立起一个对话环境里的,然后使得大家可以更好地互相理解、沟通和接纳。
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文学家Ta产出的内容如果没有相应的基础,其实你是读不懂的,你是很难给予Ta认可的,所以需要这样一个对话环境。回到设计和设计软件,其实我们也是需要这样一个对话环境的,无论是我们服务的客户、受众,还是我们的老板,Ta 对于设计软件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对于设计师而言是我认为是一定利大于弊的。那在这个情况下,只要你去呈现更好的、更有经验的,以及更深度的思考和相应的内容,其实对方反而会更能觉察出来你的专业。
站酷纪晓亮:
我可不可以这么理解,就是我身为一个设计师,我的专业性除了软件之外,可能还有更多我对这些经典设计模式的熟悉程度。比如说我在做这个方案的时候,我能很熟练地处理这个问题,以及提出针对各种需求的处理方法。它的套路是怎样的,我能很清楚的识别出来,并且表述出来让对方感知到我的专业性。
像我们这个年纪的设计师经常有这种传说,就是我今天碰见一个大神,用的全是快捷键,噼里啪啦地操作PS,但其实这个并不能充分地展示一个设计师的专业能力。反而说这个设计师的专业能力更多地表现在整体上,比如解决问题的熟悉程度,这个可能是更能让客户、老板、合作伙伴们放心的一点。
殷荑:
对,至少我觉得设计师其实不需要为这个来焦虑。回到你刚才讲的例子,特别有意思,比如说你在面对丈母娘的时候,当你拿了一个家装设计方案去跟她沟通,其实是需要她具备一些相应的装修和美学基础的,或者是相应的设计知识,不然你可能拿着自己呕心沥血做出来的最近非常流行的整套方案给她看,结果你的丈母娘并不认可,因为她的审美或者她的认知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那种风格,你们是没有办法沟通的,她也不会认可你的能力和你的作品。
站酷纪晓亮:随着这个软件的智能化,丈母娘完全看不懂的情况应该会得到很大的缓解,「傻瓜式」应用软件的发展会让设计师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变得更顺畅吗?
殷荑:
我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说我自己最近在做装修,我作为一个设计师,跨界去做家装的内容是可以去做的,我也会用酷家乐的产品,然后我也会用一些基础的建模软件。但就是因为我懂,所以就有了对话基础,我在去接触一些家装设计师的时候,我才知道他们可贵的地方和他们专业的地方在哪里,我才会更加认可他们的价值,并且更加信任他们的能力。所以在我看来,设计师如果是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比如说软件后续的发展可能会担心带来更广泛人群的应用,在我看来是不需要去焦虑的。
站酷纪晓亮:在你以往的工作经历里,最能充分展现设计师价值的案例是什么?
三鱼先生:
我如果要选一个我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我最喜欢我的那套知识图谱可视化,现在管它叫图数据。以前我们都是那种表格类的数据存放在设计最底部,你要检索起来是非常的难的,后来我们通过这种图谱可视化的方式把这种数据以关系、关联的方式去做,它检索起来的价值会大幅度提高。它像个技术黑盒一样放在技术的最底部,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把它给做出来,让用户能够直观地去管理这个数据。
这里面我觉得技法是一个方面,技法相对来说简单,把那个关联性图谱建出来很简单,就是圆球加上线,全都是不停的圆球加上线连接出来的。
但里面的逻辑就涉及到如何去梳理这个数据,哪些数据是可以隐掉的?哪些概念是可以合并的?数据的边界在哪里?如果超过这个边界时候,我们就是不是要把它分一个层级?是不是能够支持下钻,下钻的话定义场景的依据又是什么?我们就会着重去朝这些方面去思考,同时也是通过这些方面去推销我们的观点去说服业务方。
那套东西其实是真正被用起来了的,也得到了行业内外的认可,不管是行业内还是行业外都不断地有人在私信我问我这套东西商业化了吗?他们很想接入进来用,因为大家都有这种管理数据的诉求。
其实当你做出来的那一刻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的价值已经超越了设计相关的审美和艺术价值,它是真正能够解决业务问题的。我觉得设计的价值其实就在于此,让所有的业务方能看到你最大的价值。
站酷纪晓亮:接下来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将会从哪些方面体现?
三鱼先生:
我之前在站酷说过一句话:「技法是制约创意的瓶颈」,但后来我发现这句话其实误导了一些设计师,让大家误以为技法是唯一的解药。今天我稍微更正一下这句话,其实我认为这句话没问题,前提是你需要有创意,所以今天我将它更正为:「技法,是表达观点的一种特别好的手段」。
你要有观点,然后才有值得学习的技法,这两者都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盲目地学习技法,但我很少看到设计师有观点。比如说站酷上流行了某种风格,我会看到第二个第三个和它一模一样风格的作品出现,我其实并不太认可这种,因为这就是只有技法没有观点,我还是更希望带有一些这种原创的观点在里面的。因为技法永远是用来表达你的观点的,我认为未来的一个行业的发展会越来越侧重于观点的表达。
站酷纪晓亮:直播间有粉丝提问怎么才能形成观点,你能稍微进一步再解释一下吗?
三鱼先生:
这个没有标准答案,我举几种方式,一种是看书,尤其是读认知类的书,比如《设计心理学》,这些书里面其实有很多的原始的观点,但这些观点并不是直接就可以拿来用上的,很多时候你如果没有经历过复杂的场景作为积累的话,里面的东西你像读了废话一样,理论跟你的实践积累是相辅相成的。读书是一种快速的得到观点的一种方式,但是需要一定的实践积累。
第二种就是纯粹靠实践跟业务方沟通,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你会不断地去研究怎么才能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你会慢慢地提炼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殷荑:
其实我也深有感触,包括无论是团队的同学也好,或者是一些其他的交流性的角色,会问你们有没有一些经验或者是方法技巧等等去更好地去做设计?其实无论我们说的有多真诚,然后说了我们多是发自肺腑的内容。但实际上这些内容在没有经历过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时候,对大家而言其实是很难理解并且认同的。那刚才三鱼提到的说通过读书来去获取观点,但是它一定是有一定的经验来去辅佐形成一个循环的。你做项目做业务,然后有内容的观点的输入,然后慢慢的形成自己的经验,生成自己的观点。它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的循环的,曾经可能你认为狗屁不是的内容,你慢慢你会觉得它做得非常有道理,可能到了下一个迭代,你觉得这个我已经推翻他了,它已经不再是我认可的部分,我可能又会有新的思考,新的沉淀。所有的观点是来源于自己的积累推敲,然后去感受的,那它才能为我所用。
我同时还在想,就是你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未来设计的趋势究竟是什么?因为在我看来,设计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并不是狭义的某一个职能的角色,或者是说某一种软件或者是能力的应用。在我看来,所以无论是软件的更新迭代也好,还是说我们表达的思维的方式方法的一些创新也好,或者是设计方法的一些迭代,还有一些创建也好,其实它的本质应该就是我们可以给出解决方案。
甚至如果有一天智能化达到你动一下嘴、动一下思考,脑机一连接你就可以把你想要的内容呈现给大家,那你的价值依然是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无论载体是我们的 PC、移动手机,还是说一些传达式设备等等,设计这个行业或者是这一个角色,它能提供的依然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我看来,这个才是真正的趋势。
站酷纪晓亮:殷老师作为一个 B 端的设计总监,在跟同事以及大老板汇报工作情况时,你有什么特别的技巧分享吗?
殷荑:
因为各个公司的情况并不太相同,然后再加上我就职阿里时也是做 B 端的,所以做 B 端是我更在意的。在汇报的场合,通常听的老板是懂业务的,Ta更关注的是设计给业务带来的结果和数据的呈现,所以我会用设计的价值以及相应的业务的结果来去呈现的。这个可能就太聚焦一些具体的业务场景了,不是很适用所有的设计师。
三鱼先生:
刚才那个话题其实我还想聊一聊,殷老师提到她汇报的更偏向于一种数据结果的价值,其实我汇报的东西更偏向于过程价值。因为当你做的都是从 0 到 1 探索类项目的时候,一开始它不会有什么好数据。你要讲的很有可能就是过程价值,以及设计过程当中的深度思考,这部分它很难压缩成一串简短的字符和数据。这就是我所分享的汇报方式,因为可能是我的场景不同。
殷荑:
确实是场景不同,比如说我们用非常棒的一些视觉展现方式去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然后更好地呈现我们相应的结果。但是对于不同的职场的环境,不同的老板,Ta们可能不希望你花费这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这样的一个内容,Ta们会认为你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去做更多的事情,那他们可能更在意的是过程价值或者数据结果的价值。所以在我看来是不同的职场环境和一个不同的业务诉求。
它背后的核心逻辑是什么?就是我们面对的用户是谁?他的思考方式是什么?他的思考模型是什么?我们给到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对就比如说刚才我们提到就是设计思维这一块的时候,其实我有个例子一直想跟大家分享,我对团队同学的一个期待和要求,我是希望设计的思维还有体验的思维,是可以贯穿到你日常的行为和一些生活方式的。
比如说我们再去做一个很简单的职场的工作,在去定一个会议室的时候,那你要明白你开会的人是谁,他是否需要你现场的演示?如果现场的演示你需要的是投影幕布还是电视?你是否需要这个画面呈现你最真实的色彩的一个环境?那是不是电视就比画布好?那这样的一个会议室,它是否是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安静的地方,还是在一个比较热闹的可以更多人吸引过来的一个地方,以及这样的一个会议室,你是不是要提前准备好你的电源线、你的充电器、你的转换接头,然后你相应的一些准备内容。
在我看来,如果把这样的一些体验思维的方式贯穿在你任何的工作和生活之中的话,当你去提供一个解决方案或者是一个提案的时候,你就可以很好地体现你的专业性。
粉丝提问:0到 1 的活动有时候很难去梳理出整体怎么更好的整理方案?
三鱼先生:
我跟你们分享很好用的一个方法,就比如说以前我做一款面向测试同学的测试软件性能一款工具。听起来是一款非常麻烦的一个工具,我一开始去跟测试层沟通,他打开电脑开始给我演示,首先要拖入素材,然后就是一顿操作,开始就现找素材。因为他先是写了一个原始测试的版本,体验感非常不好,我就说完全听不懂,你给我讲了也会忘记的,要不你下来给我录个视频。然后我就跟这个产品的负责人沟通,不管他是用原型图也好,还是说这个产品有个零初始版本也好。给我录一个视频,以一个用这个产品解决任务,用一个用户的核心任务为案例,帮我录这样一段视频,中间你可以随便说对吧,用户怎么去用这个产品呢?现在还有什么样的槽点?我们希望解决哪些问题什么的,就这样一个视频给你这样涵盖。当你拿到这个视频反复看,你能够快速把这个业务场景给梳理清楚。
首先我们要抓到核心任务路径,不要求这个场景有多么的大,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对围绕着核心任务路径跑通了之后,差不多 1.0 版本就已经做出来了,然后我们补全一下缺失场景,再把逻辑给它闭环,后续这样一步一步来,我们其实就可以把一个 0 到 1 的产品给梳理清楚。
站酷纪晓亮:殷荑老师有什么这方面的经验分享吗?
殷荑:
我觉得三鱼老师讲得很好,然后这也是我们比较推崇的一种方法。先梳理出用户的主要操作路径,然后一个相应的流程图,还有框架图,然后再去串起相应的主页面、子页面等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比较清晰地梳理出业务对应的产品形态。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我觉得可能还要去多跟业务方去交流,比如说你要搞清楚Ta所谓的 0 到 1 解决的问题究竟是什么,Ta的业务目标是什么?因为有时候Ta给出的解法,和Ta的想象可能是另一种方式,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设计师而言,找到Ta背后的思考和业务目标,其实是可以帮助我们在早期校准方向和形态的。
粉丝提问:大龄设计师未来职业方向如何规划?你团队里有年纪相对大一点的设计师吗,招聘时会在意设计师的年龄吗?
殷荑:
我确实经历过这样的一个思考,也经历过这样的一个团队的问题。目前我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路上,然后又重新反复的去求证和思考。比如说在我带团队的时候,如果你问我个人的一个偏好,对于人才的偏好的话,我对年龄其实是不在意的。因为在我看来,所谓的年龄的焦虑,比如35岁焦虑,其实是一种对于当前互联网发展趋势的一个局限的眼界和思维。虽然某位大佬会强调这个,但是在我看来没有那么重要。所以在我看来很厉害的很优秀的设计师,无论Ta什么年纪我都希望可以吸纳进来,成我们成为我们团队中的一个一员,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其实我也是想跟设计师朋友们分享的,就是我们国内的互联网发展历程还非常的短,非常的有限,所以会让大家看到一个现象,就是从事互联网这个行业的人,Ta的年龄其实并不大,现在是 90 后 00 后为主,80 后会成为一些管理者。但实际上我周围或者是我曾经的同事有很多 70 后,在此基础之上,Ta们其实是站在第一波红利的情况下进入这个行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依然会有一定的比例留在这个行业中,也有一定的比例选择其他行业。但是选择其他行业的角色不见得都是被动的,Ta们可能会有自己的一个考量,年龄是一个表征,但它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所以在年龄这一块,我没有什么太多介意的地方。
三鱼先生:
我的观点可能会和殷荑老师有点不一样,因为提问的这部位同学,我觉得他可能真的是感受到了年龄的压力,而且我觉得互联网当中相当一部分人是感受到了这个年龄带来的压力,而且确实存在。但为什么会存在呢?其实我有去思考过,比如说大家都在说这个 35 岁就会被淘汰,这个东西它确实是存在的。
目前很多互联网设计师,尤其是体验设计师,Ta的能力模型专精的深度并不高,他和一两年工作经验的人在能力模型上拉不开差距,这就是他的职业寿命短的原因。这也是很多时候有 35 岁的焦虑的原因,现在新毕业的孩子,3D 什么的就已经做得很好了而且还特别的年轻特别的能拼。设计这个行业会不会有年龄焦虑,完全取决于它可专精的深度有多少。你看现在不焦虑的职业,往往都是因为他们那些职业他们的专精深度够高,工作十年的和工作一年的经验能够明显拉开差距,所以他们不焦虑。回到沟通推销这个话题,就是有没有人愿意为你深度思考的价值买单?当人们愿意为你买单的份额越多的时候,就会越来越延长你的职业寿命,你就不焦虑了。
以上就是本期直播的文字版内容,如果你想了解更多「Design漫游指南」的更多内容,欢迎关注【站酷漫谈】视频号与公众号,未来我们将在这个账号上发布更多关于设计的思考与探讨。
添加三火学妹私信回复关键词【站酷直播,加入社群一起交流互动👇
项目策划:内容编辑部
封面设计:TREE_小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