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
memor museum亚洲文化博物馆 副馆长
韦梦影 Wera 正式入驻站酷,并受邀成为站酷客座主编。
想了解听中国策展人讲述在纽约的真实艺术见闻、文化观察、人文故事,请关注
【韦梦影Wera】 个人主页专栏更新,敬请期待。
Play Video Play replay 10 seconds forward 10 seconds Non-Fullscreen
2024年11月,一场为期7个多月的《邂逅三星堆》展,在纽约Memor Museum亚洲文化博物馆中展出。这次,来自古蜀文明的璀璨珍宝,跨越山海,在大洋彼岸和观众见面,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这是纽约上东区一座百年历史建筑,观众走进《邂逅三星堆》展厅,12K超高清投影点亮,古蜀的青铜面具、黄金神树、纵目人像一一展现眼前,一场沉浸式的三星堆文化之旅的体验开始了。
在这座陌生的海外城市,观众眼里的三星堆,会是什么样子?一段属于中国的古老文明,如何在西方观众面前依旧拥有生命力?在纽约讲述中国故事,有怎样的挑战?站酷专访对话memor museum亚洲文化博物馆副馆长、讲述作为一名中国策展人,
如何用“他者”的视角讲述亚洲故事。
站酷:为什么把中国古老文明三星堆带到纽约?有什么样的缘起。
韦梦影Wera :
三星堆,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过去只是国内考古圈的热门话题。如今,它肩负起新的使命:成为亚洲文化对外讲述自我的窗口。而纽约,作为世界文化的交汇点,是“看”与“被看”的中心。正因如此,我想:“如果要让世界看见亚洲,那为什么不从纽约开始?”展览落地在一栋19世纪末的历史地标建筑里,透过窗户就能望见大都会博物馆。这种空间上的“并置”,让我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对话:一边是西方的“经典”,一边是东方的“经典”。
站酷:对西方观众来说,中国三星堆似乎是陌生的。从运营者的角度,是如何用“他者视角”,讲好这个中国故事的?
在纽约,观众有艺术爱好者、文化学者、亚裔移民,也有对“东方神秘”充满好奇的普通人。他们对亚洲、对中国、对三星堆的理解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眼中的“亚洲”,是一种既陌生又想象的存在。
因此,我们决定用“讲故事”的方式给用户导览。三星堆本身就是一部谜一样的史诗:神树、黄金面具、青铜纵目人像,这些超现实的符号早已超越历史,进入“神话”与“艺术”的领域。
展览叙事被我设计为“五大篇章”——从“穿越历史”到“沉浸天文”,观众如同沿着一条时间线,从晨曦到黄昏,从微观到宏观,感受一场横跨三千年的时空对话。
当观众站在12K超高清影像前,看见肉眼无法捕捉到的青铜锈迹与黄金裂纹,许多人驻足凝视,甚至试图伸手“触碰”影像中的文物,那一刻,我感受到:
“数字,不是替代,而是延展。”
站酷:在《邂逅三星堆》展览过程中,有什么令你记忆深刻、惊喜或者打动你的故事?
开展后不久,越来越多纽约的私立学校主动联系博物馆,组织学生前来参观,把这里当作他们学习亚洲历史的课堂。
我看到一群八九岁的孩子坐在展厅地板上,抬头望着巨大的黄金面具投影,听老师讲述三星堆的故事。孩子们举手提问:“为什么面具的眼睛这么大?”“这棵树可以通往天上吗?”“是不是外星人做的?”
老师用“中西比较”的方式,让他们在中国的三星堆与埃及、玛雅、阿兹特克文明之间寻找相似与不同。课堂的讨论从青铜面具、神树,延伸到“什么是文明”“什么是信仰”。
我深深被打动:
展览不仅是“展示”的空间,更是“启蒙”的空间。
亚洲文化不再是课本上的符号,而是透过故事、影像、空间,变成他们可感知、可讨论、可想象的“现实”。
一位私校老师告诉我:“这次参观让孩子们第一次真正‘看到’了亚洲,看到了另一种人类的文明,看到了世界的另一种可能。”
站酷:在纽约工作和生活,你怎么看待中西文化距离?《邂逅三星堆》是一次面向西方讲述亚洲故事、中国故事的机会也是挑战,策展过程中你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怎样应对?
韦梦影Wera :
当然,这不是一场“轻松”的展览。文化距离不仅是语言的障碍,更是理解方式的不同。
有观众将三星堆看作“异国奇观”,有观众试图用西方神话“对标”它。我们必须在“吸引眼球”与“深度解读”之间找到平衡。
我们设置了解读区、互动区、提问区,让观众从“好奇”走向“探索”,从“观看”走向“表达”。
我们希望:
这不仅是一场“东方故事”的展览,更是一场“东西方对话”的实践。
站酷:除了展览本身,在《邂逅三星堆》期间,还举办了一系列“博物馆之夜”主题活动,有哪些形式和议题?
为了让更多观众深入理解亚洲文化、中国文化,我们在展览期间策划了“博物馆之夜”系列主题活动。
每一场“博物馆之夜”都邀请不同领域的嘉宾——艺术家、学者、设计师、观众——从“他者视角”出发,共同解读亚洲文化。
我们讨论:“三星堆是不是外星文明?”“青铜面具像不像阿兹特克?”“能不能用当代艺术重新诠释古代符号?”
这些讨论,不仅发生在讲座和论坛,也发生在酒会、互动体验、观众的即兴创作中。
有人在“望境”沉浸式展厅里画下心中的三星堆,有人在互动区亲手彩绘青铜小面具,有人带孩子体验考古盲盒,在“挖掘”中学会等待与惊喜。
我们希望:
博物馆不仅是“展示场”,更是“对话场”。这里,是“看见”与“被看见”的公共空间。
站酷:这次展览经历,作为运营者之一,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韦梦影Wera :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观众在展览中的表情。当12K高清影像缓缓点亮,放大到肉眼无法看到的青铜细节、黄金裂纹时,我看到有人睁大了眼睛,有人屏住了呼吸,有人低声说:“Unbelievable!”
在纽约,一个习惯于大都会博物馆的观众群体,竟然在面对三星堆时流露出久违的“惊奇”。这种惊奇,不是“猎奇”,而是“超出已知经验”的真诚好奇。
有位美国策展人参观后跟我说:“I never imagined such a civilization existed. It’s like discovering a parallel world.”
还有观众问我:“为什么中国有这样的文明,但我们从未在课本中读到?”
那一刻,我们意识到:
三星堆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对“已有世界观”的挑战与拓展。
我还记得,一位纽约小男孩在体验完VR考古后问他妈妈:“Mom, is this China’s treasure or the world’s treasure?”
这不就是文化的力量吗?它从不只属于一个地方,它属于所有“愿意看见它”的人。
在纽约展出三星堆,我看到的不仅是观众的“看见”,也是一个文明“被世界接纳”的瞬间。我收获的,是一次次语言之外的共鸣,一次次“眼睛睁大”的表情,一次次“世界观松动”的时刻。我感受到:
当我们用“他者”的视角去讲述自己,反而更有机会“被看见”。
站酷:
在“让观众深入理解亚洲文化、中国文化”这件事上,除了《邂逅三星堆》展览,未来还会做哪些实践探索?
韦梦影 Wera :
《邂逅三星堆》只是我们探索亚洲文化、中国文化的一个起点。2025年6月3日,MEMOR Museum 将迎来中国著名艺术家、教育家徐仲偶先生的个展《和合之美》的盛大开幕。此次展览集中呈现了徐教授三十余年创作的“核桃”系列作品,以“和而不同”的东方哲学为核心,通过彩墨、纸本等媒介,构建起一种贯通传统与现代、个体与世界的视觉体系。
自开馆以来,MEMOR Museum 也已举办过多个亚洲文化主题的展览与活动,包括印度、日本等国家的节庆文化展示、传统工艺体验及当代艺术呈现。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展览为桥梁,推动亚洲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公众理解,让东方精神在世界文化语境中被看见、被理解、被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