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策展大纲-02(个人总结学习向)
作为普通观众,了解博物馆展陈的基本逻辑
从历史遗迹中,探寻城市发展的不同路径
看馆匆匆,不当之处权请指点
第二部分:千年运河,万物通济
大运河所承载的漕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制度,也是中央集权国家政治治理的重要措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漕运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不朽的古代工程奇迹。
壹 / 漕制管理
大运河的高效运转离不开成熟完善的管理制度。为了维持这条国家命脉的畅通与运转,历代统治者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维护和治理。经过数百年的经营,漕运制度日趋成熟完善,有相应的成法、固定的职官以及额定的年漕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日常治理制度。
1.1管制机构
历代水利机构与水官制度不断演化,总体而言,包括依托工部和水部系统的行政管理机构、基于都水监系统的工程修建机构以及同时存在的地方水官系统。在开展大规模工程时也曾有武职系统的官吏带领军队维持秩序或参与劳役。
唐代是第一个建立比较完备的河道与水运管理体系的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与河道航运相关的律令法规,对后世的运河管理产生深远影响。唐中期设转运使后,负责治河与漕运两项事务的职官开始分置,是湾运史上一次重要变革。
补充资料:1唐代漕运职官系统示意图
宋代运河河道管理以汴河为主,制定了例行疏浚与巡河制度,实行三年一浚或一年一浚,设置汴河堤岸司进行专门管理。除此之外,以都水监、河渠司、水部为中心的其他水利部门也对涉漕事务进行常态化管理,形成了一系列管河、管运的制度规范。
补充资料:1宋代(元丰后)漕运职官系统示意图
1.2运法改革
为确保物资运输安全、有效,隋、唐、宋三代逐步建立起国家层面的漕运管理体系,漕运所涉及的运输制度、监管体系、仓廪体系以及专业漕运人员队伍等不断完善。
l 何为漕运?
漕运,本意是指利用水道调运物品的专业运输,后特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田赋中的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这种粮食称为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漕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
“漕,水转谷也。一曰人之所乘及船也。”——许慎《说文解字》
l 唐代历年漕运总量
l 唐宋两代漕运量对比
北宋时期,由于中央政治、经济中心由洛阳东移至汴梁(今开封),形成了宋代以汴梁为核心的漕运体系。宋代继承了唐代的漕运制度并加以完善,建立严格的漕运法规,注重疏浚河道、加固河堤,大大提高了漕粮运量。
1.3夫役制度
开凿运河,工程量浩大,需要大量劳役参与,劳役的管理也是重要的漕运事务。秦汉魏晋时期,河道开凿疏浚已成为主要徭役之一,但对河渠运道的日常维护尚未形成规制。隋唐时期对运河的日常维护力度加大,河工夫役的征调日益制度化、组织化和常态化。宋朝时期,设立了专司河道治理疏浚工作的河清兵,成为河道维护的常规力量。
贰 / 天下粮仓
仓储设施是漕运的必备组成元素。为了适应漕粮从江南各地集中运输到北方的需要,隋朝开始建设一系列漕粮储存仓和中途转运仓场,初步形成了水运仓储体系。唐朝这一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
2.1国仓体系
民以食为天。隋朝建立之初,为解决关中京畿之地缺粮的问题,伴随大运河各条水系的贯通,隋王朝在运河沿线的关键点,即运河水流交汇处、京师长安、东都洛阳等重要节点,相继建造了洛口仓、回洛仓、黎阳仓、广通仓、河阳仓、常平仓,用以转运和储备从各地调集来的粮食等仓库,逐渐形成了隋代著名的六大官仓。这些粮仓规模宏大,均由中央政府直接掌管。
洛阳作为隋唐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大型粮仓多集中于洛阳及其附近地区,供统治者所支配,以保证国家稳固。
隋唐统治者在重要的河流交汇处选择地势高敞、平坦宽阔、不易积水的地方设置仓城,漕粮等物资由各河系的船只分段接运。如遇河道不畅,则将漕粮暂储入仓内,以待水涨船通时再装船运至东都洛阳,形成了便于周转漕粮的仓储体系,大大缓解了国都粮食等物资供给紧张的状况。
为了加快运输和减轻费用,唐朝在通衢要津和各条运输路途上,设有大小不等的转运库,如清河库、河阴库,并将转运仓和转运库合为一体,成为仓库结合的转运体系,保障了粮食等各类物资向中央输送的畅通。
2.2洛口仓
洛口仓,亦称兴洛仓,建于大业二年(606年),位于今河南巩义的洛河东岸,因地处洛河入黄河之口,故名“洛口仓”。
从各地运来的漕粮大部分储藏于此,再经通济渠向西运至洛阳、长安。隋炀帝征辽东即从洛口仓运粮,渡黄河,经永济渠北上。洛口仓储米约达千万石,是当时最大的粮仓。
2.3子罗仓
子罗仓位于今洛阳市西工区凯旋路东段南侧,是隋炀帝兴建东都洛阳时在皇城内建造的仓窖,可贮盐二十万石,有粳米六十余窖,每窖有米八千石。1974年,在陶唐洛阳城右掖门大街西侧发现四座东西并排的地下粮窖,就是子罗仓的一部分。
子罗仓二号仓,口径9.7米,庭径6.9米,深4.6米,口径与底径之比大约为3:2。土窖壁和底面经过修正、拍打,表面光滑平整,没有工具痕迹,仓壁镇嵌木板,仓底铺设木板、碎草、碎木屑等用以防潮。
唐贞观初年,形成了以东都洛阳为枢纽的庞大转运仓廪系统,包括:隋代留下的含嘉仓、太原仓、x阳仓、永丰仓、洛口仓,和唐朝兴建的河阳仓、柏崖仓、河阴仓,以交在三门峡东的集津仓、三门峡西的盐仓(三门仓)等。
2.4回洛仓
回洛仓,隋称新都仓,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以北3.5公里处,今洛阳市北郊瀍河区邙山南麓,是隋代六大官仓之一。
仓城整体呈长方形,东西长1140米,南北宽355米,仓城墙宽约3米。仓城由管理区、仓窖区、道路等几个部分组成,仓城南部有为回洛仓运送粮食而开挖的人工渠道。
2.5黎阳仓
黎阳仓是隋唐时期永济渠上重要的漕仓之一,位于黄河与永济渠是之间,是平定东北边境的后方物资供应基地,具有很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黎阳仓城依山而建,东西宽260米,南北长280果,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黎阳仓的中北部有一条深8米的河道,是粮仓与黄河、永济渠相互联通的遭运水系。仓窖总体排列有序,已探明粮仓中心区仓窖84个。
2.6含嘉仓
l 修造技术
隋唐时期粮窖的选址在考虑交通条件、政治因素的基础上,还十分注重选择适宜的地理环境,一般选在向阳、土厚、水位很低的位置,并大多采用地下窖藏形式,“既无风雨雀鼠之耗,又无水火盗贼之虑”。
含嘉仓是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营建东都洛阳时统一规划建造的,紧临两隋唐洛阳城的核心区宫城、皇城和东城,主要供给皇室、百官所需用的粮食。据考古发现,仓城南北长700余米,东西宽600余米,面积43万余平方米,曾有粮窖400余座。唐天宝八载(749年),含嘉仓的储粮量达583万石,占全国大型官仓储粮量的近一半。
含嘉仓水运交通便捷,其南部有洛阳四大水系之一的谷水河道东西穿过,谷水向东与瀍河相连通,在仓城的东南部发现有漕运码头遗迹。
l 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
160号仓窖遗址是含嘉仓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仓窖遗存,位于仓城中部,仓窖口呈圆形,直径11.1米,容总深6.2米。1972年经发掘清理时窖内堆积着约大半窖炭化谷物。从仓窖内出土的铭砖记载看,含嘉仓粮食主要来源于今天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
l 仓储管理
隋唐时期的官仓已建立起一套管理制度,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置有管理职官。特别是唐代,这套制度日趋完善,职官的设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增减调整。在这样的体系下,国家对粮食的管理和控制得到了保障。
叁 / 往来舟楫
运河上往来的各色舟船是隋唐大运河的缩影。舟船作为中国古代的水上交通工具,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经济、国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随着大运河的贯通,隋唐时期有组织地大规模制造船舶,在淮南、江南等地形成了全国造船基地,舟船从类型、大小、技艺等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沉船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向我们描绘了历史上那些以水为生、以船为家的船工的水上生活。
l 洛阳运河一号沉船
l 造船技术
隋唐时期的舟船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种类丰富。按体量划分,大型的有舟或舰,小型的有舸或艇;按航行水域,可分为内河用船或外海用船;按功能,又可分为客运、货运(如漕船)、军用(如车船、楼船)等。
从春秋时期的双体船、隋唐时期的“歇艎支江船”,到宋元时期的“汴河船”、“遮洋船”,再到明清时期的“漕船”,船舶在规模、运载量、质量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古代中国创造出多项船舶制造技术,在世界船舶制造史上描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时至今日,运河故道出土的沉船遗址向我们生动地讲述着隋唐造船业能工巧匠的聪明智慧。
l 水上生活(场景还原)
肆 / 臻品云集
洛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交通运输便利,商品经济繁荣,吸引了国内外富商大贾云集于此。各色商品通过大运河南来北往,毕集于洛阳,促进了城市间商品货物的流通,更推动了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第三部分:隋唐盛世 国运繁华
采用场景复原的方式,搭建新潭码头、南市等与大运新潭码头河直接相关的历史场景,让游客产生穿越历史的代入感。同时利用壁画、纱幕投影讲述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和高僧义净与洛阳及运河的渊源故事。该部分以一尊通高126厘米的三彩天王俑作为视线焦点,与水韵佛音的陈展主题相契合。
第四部分:“古今辉映 源远流长”
通过一段时空隧道将人们从历史拉回现代,通过影片和实物呈现中国大运河的申遗之路,讲述洛阳的申遗贡献,激发大众对运河遗产的保护和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