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远古来,史前宁波人的生活》布展大纲(个人学习总结01)
网上看展,管中窥豹,试图解构优秀的布展大纲的内在逻辑
- 展览地址:中国港口博物馆 · 特展
- 展示面积:1000 平方米,240米的展线,326件展品
- 策划亮点:以史前时期宁波先民的生活为主线,从“衣”“食”“住”“行”“思”(精神追求)五个版块,分别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环境、住房起居、生计饮食、服饰纺织、水陆交通、宗教娱乐等方方面面。
- 网上看展:http://www.museum24h.com/360/yuangu/
前言
坐落在东海之滨的宁波,自古以来气候温暖,河网密布,草木葱郁,生物众多。从距今7000多年开始,我们的先民们就在这里驻足生存,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他们立木为柱,架木为梁,修棒凿卯创造了著名的干栏式建筑,成为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重要源头;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肥沃的沿海冲积平原上辛勤耕作,开创了中国稻作农业文化的先河;他们铺路架桥,泛舟河湖,星罗棋布的湖泊和纵横交织的河流丝毫不能阻挡他们探索未知的脚步; 他们转轮纺线,引刀织布,在防寒、保暖、遮羞的同时,创造了服饰之美并逐步进化成礼仪之风;他们笑看明月清风,心归自然。在艰苦的生活中乐观旷达,在娱神的同时不忘放松自己;他们刻压拍戳,赋予象牙、玉石、陶器独特的美感,匠心独运尽在其中;他们“崇信万物有灵,创作神鸟异日”,努力生存亦不忘表达对大自然的感谢和敬畏、对神灵的崇拜。
历史只留给我们深埋于泥土之中的文物和无尽的遐想,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一个关于史前宁波人的生活故事。
1.住:村落初现,住为先
7000多年前甬地先民已开始定居生活,他们把居址选定在依山傍水的低丘缓坡。在那里他们修建寨墙、抵御侵扰;筑起房屋,防雨御风,能腾包风;排桩凿井,汲取淡水;筑桥铺路,方便出行,在那里他们练泥制陶,纺线织布;凝望星空,遥思过往;万物为师,师法自然,那屋是他们的家园,那屋是他们的天堂,他们在那里开始缔造甬地的传奇。
1.1凭高而居
远古时期由于湖湿多雨的气候,宁绍平原水灾频发,地面蛇虫肆虐。为了躲避洪水带来的灭顶之灾和蛇虫的侵害,先民们努力抬高居住面,以求住的安全。他们从巢居中得到启示,创造出由木桩、损梁和地板构成,下层架空,上层住人的干栏式木建筑,并在原始社会末期发展成高台建筑。
- 巢居干栏式建筑发展序列
- 干栏式建筑场景复原
- 木构水井
1.2能工巧匠
史前时期的宁绍平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要植被,郁葱葱的森林,使木材成为先民们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先民用原始的斧、锛和凿等工具砍伐树木,加工木材,制作木构件。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他们逐渐能制作做出刚好组合在一起的凹凸结构,这便是最早的榫卯。榫卯技术的阀门奠定了中国顾健发展的技术根基。
- 干栏建筑木材加工工艺示范图干栏建筑
- 木构件榫卯种类
2.食:饭稻羹鱼,食为天
7000年前的宁绍地区,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生物资源多样。白天先民们在山林中引弓射箭、在河湖中张网垂钩、在山地丘岗间采摘捡拾,在平原沃野春种秋收;在寨墙内看狗突猪奔。早、晚先民们在落中釜鼎炊煮,精细烹调,杯盘分盛,尽情享受这上天的垂爱、大自然的厚赐。
2.1食稻之民
宁绍平原的环境非常适合水稻生长,先民们很早便开始驯化水稻,并取得成功。他们早期用点种棒播种,用骨耜、木耜等工具进行耕作,用骨镰、石刀等收割,晚期发明石犁,使水稻产量逐步提高。和橡实及其它野果比起来,稻米的软嫩香甜实在让人留恋。对味道的追求和稳定的产量使水稻在先民的饮食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并延传至今。
- 春种秋收
河姆渡遗址4A层发现厚达一米的稻谷、稻草、稻壳和稻叶堆积,田螺山遗址也发现了一些稻谷堆积遗迹,而炭化稻米则普遍出土于所有的文化层中。其他宁波史前遗址如鲻山和慈湖等亦出土数量较多的水稻遗存。田螺山遗址还发现了两个时期的一定规模的稻田,而耜、石犁等生产工具在宁波史前遗址中也大量被发现。这进一步表明种植水稻是河姆渡文化生产经济的一部分并有了一定发展。
- 拣拾林沼
采集依然是宁波先民获取食物的重要手段之一。考古研究发现先民们食用植物的种类很多,主要品种有橡子、菱角、酸枣和芡实、槐树子、葫芦等等,其中以橡子、菱角和芡实等富有淀粉的果籽食物为主。在遗址中橡子和菱角出土时往往成坑成堆,有的完整,有的已是碎壳,应当是人们采集后储存或食用后丢弃形成的。在经年久月的采集活动中先民们发现某些植物可以人工栽培,原始农业开始萌芽。
- 渔猎山水
从宁波史前遗址发掘遗存来看,出土野生动物的遗骸之多,不胜细数。多数兽骨残破或有切痕,部分鱼骨有烧痕,显示其为食用后的遗留,动物在河姆渡文化食物链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同时还出土有骨镞、骨哨、骨鱼镖、弓、木矛、木棍棒、石球、网坠等渔猎工具。发达的渔猎经济,使河姆渡人有着发展文明的稳定、周全的营养供给。
2.2釜烹鼎食
从自然界获取的食物,有些可以直接食用,有些则需进行加工处理,橡实要去涩磨粉,稻谷要清理脱壳,鱼肉要去麟切割。对加工好的食材先民们当时已能够采用火烤、釜烹、鼎煮、甑蒸等多种烹饪方法,个别食物制作中还使用了盐。脍不厌细,食不厌精,对美味的追求自古皆然。做熟的食物用钵、豆、杯、盘等盛放,由大家分而食之。
- 因材施器
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实践中,史前先民对各种食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了使食物的口感更好,营养更利于吸收,他们对不同的食物采取不同的处理程序、加工方法、食用方式。在史前遗址中出土的木杵、厨刀、刮削器、陶甑、陶釜等食物加工和蒸煮工具,表明了先民食物加工和制作的专业化和精准化。
- 炼海入味
在2016至2017年大榭史前遗址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片连接在一起的灶坑遗迹,通过对出土遗物的科技检测和后期的专家论证,初步确定该遗迹为史前制盐遗存。这表明在史前时代宁波先民已能够制盐并通过盐的添加来丰富食物的味道。
2.3鱼肉之丰
用橡实、野果、稻谷充饥,饥饿感很快就会再度来袭,先民们需要能量更高的肉类食物来维持生存。平原上鹿、野猪、水牛等大型哺乳动物捕捉不易,只能偶尔得之;驯化出来的家畜数量有限,要防备不时之需。江河湖海蓄积的大量鱼类,成为先民们最重要的肉食来源。对鱼类的偏爱,至今还是江南水乡饮食的重大特色。
- 河姆渡遗址典型陶器分别
3.衣:初事编织,衣履现
为了御寒和形象,先民们最初把兽皮、树皮连缀成最原始的衣服。甬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先民们制作绳索、连缀衣裳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发挥自己的智慧,逐渐学会用芦苇编织席子,用野生麻纺线编绳。随着农业的发展,又开始人工种植麻、葛,养蚕抽丝直至用纺轮捻线,用织机织布,用骨针缝衣并开始做冠制履,追求生活的艺术。
3.1编织经纬
宁波的先民最先用芦苇、野生麻编织成垫席、绳索、渔网等生活用品渐渐他们发现麻能搓捻出更细的线缕,编成更细密的结构,可以让编织物更耐用,穿着更加舒适和方便。对提高生活质量的渴望,对美的追求,使先民们开始重视编织技术的发展。引刀织布成为原始村落一景,按照密纬疏经的方法编结出的织物,经纬之间,几何艺术隐现其中。
3.2服冠纳履
衣的作用除了御寒保暖,还饱含着先人们对美的追求。平日里劳作的时候,先民只穿一些简单、方便的衣服。但到了聚会、祭祀之类的特殊场合,人们还是会打扮得得较为隆重一些。他们身穿麻布制成的礼服,搭配一些兽皮,佩戴玉石及兽骨制成的装饰品,脚踏木履,有身份的人还会戴上嵌玉饰的羽冠。他们翩翩起舞,敬神娱人。
4.行:踏渡河海,行路远
远古时期的宁绍平原,河道纵横,湖泊众多,东面不远便是大海。生活在这样的土地上,无论是日常出行,还是下河揭鱼,每天都要和水打交道。先民们很早就知道用巨木搭建独木桥连接河流两岸方便出行,逾出能浮水的独木舟荡浆河湖。舟楫纵横,探索更广阔的水域,让先人们的足迹走得更远,更远。
5.思:生亦有欢,思无边
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舒服,生活的基本问题解决了先民们开始审视生存的这个世界,审视人类自身。“我从哪里来? 又将往哪里去? 冬天和黑夜为什么寒冷? 太阳和火为什么温暖? 什么使人悲伤? 什么又使人快乐?”他们努力寻找着答案,探求着这个世界的秘密最终,他们找到了神明,并且发现了美。
5.1匠心独运
山峦的起伏,水波的流动,植物的欣欣向荣,动物的奔跑跳跃,宝石的晶莹圆润,还有族人们善意的微笑,都让先民感受到了身心的愉悦,于是他们尽力把它记录下来,有的装饰在房间里,有的雕刻在使用的器具上,有的用来美化他们的身体。从平面到立体,从具体到抽象,这些纹样和装饰品传达了先民强烈的情感、质朴的思想和美好的愿望。
5.2大象其生
人和动物都会死亡,受伤或生病的族人经常闭上眼就不再醒来,身体会慢慢腐烂。死亡使先民们感到恐惧和困惑,他们开始思考“死”的含义。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指引下,先民们相信死亡是另一个开始,灵魂不会消失,将在另一个世界永远地生存下去。他们祭祀死去的族人,将他们生前使用的器具和他们的尸体埋葬在一起,以供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使用,同时希望死去族人永远护佑着整个族群。
埋葬制度是灵魂不死观念的产物,原始人类聚族而居死后也要聚族而葬。河姆渡文化早期未发现公共氏族墓地,稍后发现零星分布于房屋周围的墓葬,皆不见墓坑和葬具。晚期依然有零星埋葬于房屋周围的非正常死亡者墓发现,皆不见葬具,不见或较少随葬品,人骨保存较差。
塔山遗址发现集中理葬的墓地,50多座墓葬大部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主要是陶器和少量的装饰品玉块。
鲞架山透址发现集中埋于圆形红烧土台周围的“瓮棺薛”。无论是房屋周围的零星墓葬,还是埋葬于公共墓地的墓葬,人头骨大多朝向偏东方向。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河姆渡文化墓葬中头骨朝向可能与先人们的太阳崇拜有关。
5.3神鸟舁日
太阳往返于苍穹之上,为大地带来光明和温暖,人类自身和所吃的食物都需要太阳来提供能量,但先民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只能解释为:这是神明的力量。鸟儿飞翔于天空之中,是最接近太阳的生物,他们相信通天的神鸟一定能把讯息带给太阳,并守护着他们。因此先民崇拜太阳和神鸟,祭祀它们,并将它们雕刻、描绘在器物上,渴望能够与神沟通,获得神的庇佑。
5.4其乐无穷
鸟的鸣叫,风的呼啸,雨的节奏,这些大自然的韵律,让先民发现了新的美好事物一一音乐。他们制造骨笛吹奏出模仿鸟的音乐,制造陶埙吹响模仿风的音乐,制造木筒敲奏出模仿雨滴的音乐,这些音乐让他们感到快乐无比。他们还发明了有趣的游戏和玩具,比如旋转的陀螺和击打的弹丸,他们自娱自乐或者彼此之间一较高下,生活充满了乐趣。
结束语
甬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哺育了智慧的先民,孕育了灿烂的文明,使得宁波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早期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老文明为宁波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至今余荫仍存。 我们从先人那里继承来饭稻羹鱼的饮食结构,更继承了因地制宜的生存技艺;我们从先人那里继承来小桥流水的村落布局方式,更继承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理念;我们从先人那里继承来荡桨河海的航运文化,更继承了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 我从远古来,我就是我,一个尊重生命、善于生存、热爱生活的宁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