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渔业发展建设规划展(个人学习总结02)
网上看展,管中窥豹,试图解构优秀的布展大纲的内在逻辑
2023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于5月11日—13日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1号馆举办,深圳渔博会是高规格、高标准、高水平面向全球的渔业盛会,PILLS工作室负责“深圳渔业发展建设规划展“策展及总体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内容策划,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落地实施。三家单位联手挑战突破传统会展策划与空间设计,以博物馆级别的标准全景展出深圳渔业蓝图。
- 地址:深圳会展中心(福田)1号馆
- 时间:2023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5月11日—13日
- 网上看展:https://www.gooood.cn/shenzhen-fisheries-development-planning-and-construction-exhibition-zigeng-wang.htm
▪ 空间布局:百舸争流
在整体平面上勾勒出船只络绎不绝、错落前行的恢弘动势,由此延伸出整体空间效果。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蕴含奋勇争先,力争前进的积极寓意,引发“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人与海洋万物和谐共生的诗意联想。
▪ 空间设计:海滨礁石
以“海滨礁石”为墙体造型意向,通过梭形斜墙和展台塑造礁石嶙峋的形体感。
墙体转折处清晰而锋利,仿佛还原出浪花击打的动态,海洋的力量蕴含其中。
墙体和展台依平面栉比排列,形成自然的空间围合,分隔出四个主题廊道展区。
各个展区的墙体支撑起更大的片状楣石于顶部,彼此相接或者相插,整体构成气势磅礴、庄严优雅的 “巨石”群落。
▪ 主题色调:
选用象征无垠海洋的蓝绿(Teal)为主色调,结合布于天花的匀光膜主光源,营造神秘宁静,又富有流动性的空间意境。
展区地贴平面设计来源于洋流分布图解,指示海水运动的箭头汇聚成观展主动线,带领人们开启一段海洋漫游的旅程。
▪ 展示内容:
展览由“大潮耕海”“生态永续”“走向深蓝”“未来圳来”四个章节串联,透过数十件具代表性的实物展品和影像作品,配合多媒体互动装置,引领人们探索深圳如何从世代相传的“耕海牧渔”转型为现代渔业之都,创造出崭新的沉浸式“渔”文化体验。
H1 大潮耕海_Farming at Sea in Great Tide
1.1前言
1.2鹏城渔见证
1.3鹏城渔名片
1.4深圳渔业历史发展轴
1.5数境圳海
1.6鱼见深圳
1.7深圳海底的365天
H2 生态永续_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2.1和谐共生 | 休禁渔再现鱼跃鸟飞
2.2护渔爱珍 | 守护和美深圳渔城人
2.3海底家园 | 别样华彩的水下住区
2.4深水秘境 | 珊瑚森林的生态样板
2.5生生不息 | 增殖放流保永续发展
2.6大西洋北方蓝鳍金枪鱼
H3 走向深蓝_Go to the Deep Blue Sea
3.1南繁渔芯 | 蓝色种业发展新高地
3.2向海图强 | 远洋渔业开放新格局
3.3蓝色粮仓 |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3.4渔城共荣 | 鹏城都市渔业新名片
3.5圳品天下 | 渔悦深圳品牌新消费
H4 未来深圳 _Shenzhen in the Future
4.1“渔”你在共绘未来
4.2构建“意见+规划+政策”三位一体
4.3渔业顶层设计
4.4渔人的荣耀
4.5结语
序章_大潮耕海 01_Farming at Sea in Great Tide
史前两次海侵海退造就了深圳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构筑起渔城发展的自然本底。古人依海营城,向海要地,塑造出珠三角特色水乡格局。
第二章_生态永续02_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深圳向海而生,海洋生态是现代渔业发展的基础,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议题相生相伴。第二展区旨在强调渔业相关的生态保护措施,还原海底家园的生态样板。
第三章_走向深蓝03_Go to the Deep Blue Sea
第三展区以海洋到餐桌的渔业综合产业链为叙事线索,展览内容从种苗育种、装备制造、养殖工船等多角度切入,向渔业科技创新、渔业品牌建设、渔业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延伸,通过多媒介的展陈方式描绘出深圳现代渔业发展的全流程版图。
第四章_未来圳来
04_Shenzhen in the Future
结语展区首先向来访者呈现了 “意见+规划+政策”三位一体的顶层设计解读,配以渔业产业布局的规划蓝图,将政策文件更加清晰生动地传达给公众。同时设置富有趣味性的互动画鱼打卡展台,为观者留出充足的渔业未来畅想空间。
( 以下为展览实景照片 )
▼展览以三角洲地貌形成为叙事起点,将深圳海岸线在平面上提取,并转化为历史图解的视觉主轴。深圳近七千年 “因海而生,因渔而兴”的城市发展历程随着时间线如画卷展开。
▼时间轴对侧以明亮狭长的展柜聚焦观众视野,展出具有历史价值的古代渔具和历史照片等博物馆藏品。实物展品旁侧的屏幕内容为疍民文化、东山采珠等纪录影片,生动讲述了关于展品背后的渔业历史故事。
▼观众可由通道的尽端进入一片光影交错的“数境圳海”。我们通过投影和镜面的结合营造出一个浸没式体验空间,投影画面由延续颇具博物美学的古典海错图风格绘制而成,深圳本地的珊瑚、鱼、藻、贝等生物插画形象跃然而出,洄游于来访者身旁。
▼该空间内设有一处“潜望镜”,人们能透过眼镜欣赏到全国首档线上不间断海底直播栏目《深圳海底的365天》。真实海底场景与数字海洋互为补充和延续,带给来访者物质与虚拟世界交织,现代科技赋能传统艺术的独特体验。
▼展厅一侧利用墙面大画幅地图可视化“深圳湾禁渔”与“南海休渔”的法定政策,借展海关罚没的红珊瑚、鹦鹉螺等珍稀野生水生动物标本,凸显出渔业规划和相关执法行动为深圳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绿色贡献。
▼展览联合海洋大学展出2.4米大型珊瑚缸,参观者可零距离欣赏到专业照明设备下的珍稀活体珊瑚。在同一展示界面通过灯箱呈现出国家重点保护水生生物种类,向公众科普“增殖放流”措施对于恢复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展览选取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渔业重点工程项目进行展示,观众既能通过嵌入墙面地图之中的电子相簿阅览相关图文介绍,亦能俯视展桌之上的立体化海洋牧场模型进行对应解读。陆-港-岛-海”的联动发展格局在此处被转化为可观可读的展览图景,引人展望一个“渔城共荣”的美好构想。
▼现代渔业养殖工船和古代渔船模型被并置于标注尺寸的线框之内,模型体量的对比凸显了技术进步对于新时代 “蓝色粮仓”的重要意义。
▼在推动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引领下,深圳市推出了“圳品”标准体系,对水产品进行质量严格规范管理。渔博会期间,百种通过“圳品”评定的产品首次以灯箱图片阵列的形式公开亮相,从海洋到餐桌各种水产品形态被展览激活,引人入胜。
▼在终章回归到可持续发展观的社会关怀层面,表达对一直以来默默奉献的耕海牧渔人的致敬与感谢。设计了一处可旋转观看的群像墙,每一个精巧的三面体记述了一位相关人员的肖像和故事,其中包含基层渔民、技术人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业专家、代表企业家等多种岗位从业者。他们是鹏城渔业历史的谱写者,是带领渔业未来乘风破浪的掌舵人。群像荟萃,在此次国际渔业博览会中传达出凝聚和希望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