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仓库保卫战》布展大纲(个人学习总结03)

武汉/设计爱好者/2年前/514浏览
《四行仓库保卫战》布展大纲(个人学习总结03)

网上看展,管中窥豹,试图解构优秀布展大纲的内在逻辑

  • 展览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光复路1号,四行仓库抗战旧址(四行信托部沪分部仓库)西部
  • 展示面积:总建筑面积约3800㎡,分为1—3层,其中1-2层为常设展厅,3层为临展厅
  • 空间布局:以中外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为基本陈列,包含“血鏖淞沪”、“坚守四行”、“孤军抗争”、“不朽丰碑”四个部分
  • 网上看展:http://museum.odb.sh.cn/images/odb/360/vtour1/pano.html
  • 文物建筑保护:
  • 四行仓库创建于1931年,为当时闸北一带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筑物。
  • 仓库是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六层大厦,占地0.3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屋宽64米,深54米,高25米。
  • 它由紧靠西藏北路的大陆银行和西侧北四行(分别为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盐业银行)仓库组成。

1947年四行仓库周边行号图

  • 1985年四行仓库被公布为抗日战争纪念地
  • 2014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14年,华建集团上海设计研究院开始了四行仓库的改造复原设计,并与2015年竣工。

改造项目全面整治周边总体环境,完整地保护四行仓库和大陆银行仓库建筑整体,复原西墙,重现抗战历史创伤。

▼功能设计上植入新功能及重塑公共空间,将中庭之西的1-3层改为抗战纪念馆,其余部分1层做停车、后勤等多功能使用,2层以上办公,6层为会议区和可上人观景平台。

▼基本展陈空间布局

展示内容:

序厅

0.1遗书明志

第一单元:血鏖淞沪

1.1 前言

1.2 卢沟桥事变

1.3 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

1.4 庐山讲话

1.5 三月鹰战,血肉磨坊

第二单元:坚守四行

2.1 四行之源

2.2 战火中的四行仓库

2.3 临危受命

2.4 积极备战

2.5 壮士八百

2.6 夜袭仓库

2.7 舍生取义

2.8 浴血奋战

2.9 就地取材

2.10 伤员救护

2.11 团附训话

2.12 同写遗书

2.13 童军献旗

2.14 隔河助战

2.15 媒体关注,声振寰宇

2.16 隔河观战

2.17 撤出四行仓库的孤军

第三单元:孤军抗争

3.1 孤军撤退

3.2 中共机关《群众》周刊

3.3 壮士撤退

3.4 嘉奖晋升

3.5 毛泽东主席对八百壮士的肯定

3.6 谢晋元将军牺牲

3.7 八百壮士在军营

第四单元:不朽丰碑

4.1万众一心,抗日救亡

4.2八百壮士,湖北主源

4.3纪念讴歌,世界传唱

尾厅

5.1英名墙

5.2结语

序厅 —— 中央是大型艺术展项"遗书明志”。

序厅正中央展示的巨幅家书,是谢晋元将军写给妻子的家书,巨幅家书后面,是“八百壮士"一封封遗书组成的爱国主义的精神长城,这长城与祖国的大好河山交相辉映。

  • 附,谢晋元书信原文——
  • 福巧英吾妻爱鉴:日内即将率部进入沪淞参战,特修寸笺以慰远念。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而军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且复门哀祚薄,亲者丁稀,我心非铁石,能无眷然乎! 但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也。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家务一切之措施,劳卿担负全责,庶免旅人之分心也……

第一单元:血鏖淞沪

八一三淞沪抗战,自1937年8月13日始,至11月底止,历时3个多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第一场大规模战役。中国军队共投入海陆空兵力75万以上,伤亡30万左右;日军动用兵力25万左右,伤亡6万余众。广大爱国官兵前仆后继,同仇敌忾,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留下英勇悲壮的一页。

1.2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海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

▼1.3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7.8)

卢沟桥事变爆发的第二天,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

▼1.4 庐山讲话

面对卢沟桥事变的爆发,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指出"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并强调“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1.5 三月鹰战,血肉磨坊

这是一场中国军队未能取胜的战役;这是一场中国最终取得胜利的战争……八一三淞沪抗战,经历3个多月,中国军队共投入陆海空兵力75万以上,伤亡30万左右;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国军人英勇奋战,浴血卫国,粉碎了日本侵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第二单元:坚守四行

第二展厅通过一系列战斗还原场景,以时间线为主轴,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四行仓库保卫战”。

▼2.1 四行之源,攻防环境

这是一个“四行仓库保卫战”时四行仓库及周边环境的等比例缩放模型——“四行仓库攻防模型”。
展柜的通电玻璃上可以看到多媒体影像,深度了解四行仓库的建筑情况和“四行仓库保卫站”的攻防情况。

电影《八佰》试图把苏州河对岸打造成租界里繁华上海滩的缩影,而实际南岸为都是低矮民宅。

▼2.2战火中的四行仓库

这里展出的一组原始照片,名为“战火中的四行仓库”,这组照片的拍摄者是美国人海岚·里昂。海岚·里昂拥有多重身份,他既是美联社的摄影记者,又是张学良的私人专机驾驶员、机械师,以及张学良家族的保镖。凭借着特殊身份,在华期间他拍摄了大量反映抗日战争的照片,并保留有底片。为筹建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馆方在2015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拍得这组照片与另一组照片“撤出四行仓库的孤军”。这两组照片均属首次问世,现为展馆的镇馆之宝。

▼2.3临危受命

1937年10月26日,由于大场失守,游沪战局急转直下,大军西微泊在眉睫,此时,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召开在即,为了向国内外宣警中国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争取国际社会的关注、同情、支持,南京国民政府统帅部下达命令:留置主力一部在闸北坚持战斗。第88师师长孙元良权衡再三,决定留下一个加强营坚守闸北,中校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赶赴88师师部所在地四行仓库,进行防务交接。

▼2.4积极备战

接受命令之后,1937年10月27日凌晨,谢晋元和524团一营营长杨瑞符有序指挥各连排因地制宜、分头设防。一边利用仓库物资和沙包修筑防御掩体先命令第三连二排长尹求成率两个班(已有二连一排蒋敬班在位置上)在蒙古路旱桥一带警戒,第一连警戒库东边西藏路一带;第三连守卫仓库西边,监视交通银行方向:第二连守中央,警戒仓库周围。机枪连以二挺高射机枪布置在屋顶平台两侧,担任防空警戒,其余六挺重机枪、27挺轻机枪分别配置各连,以东西两头的一、三连为主。

用沙包和库物资将前后大门及窗户堵死,为防止黄豆杂粮麻袋中弹后,飞溅伤人,以一层牛皮、丝革或白报纸夹几层黄豆包,从地上直堆到顶上,要堆3-5米宽度。除南面光复路大门留一条空隙,允许人员进出外,其余全部堵没。二、三、五层窗户堵塞一半,留另一半在每一窗口派两个人日夜监视敌人,可以投弹和射击。

命通讯兵将仓库电源全部切断,以便部队隐蔽,同时防止敌人利用电线纵火。仓库东南角已属于租界和华界的分界线,东墙外有一间二层楼的烟纸店,命令一连打墙洞相通。一连代连长陶杏春命令三排九班长余长寿(余长寿临时由三班调任九班中士班长)率部完成打墙洞等任务,余长寿带领本班战士先在四行仓库与大陆银行仓库底层之间打通一个大洞,一人高,二、三人宽,可以互相来往,再在大陆很行东墙打穿一个高、宽均约一米的洞,与墙外的烟纸店相通。烟纸店上好门板,店外再以沙包雄没,二楼窗口安排4名战士、一挺轻机枪日夜警戒。谢晋元从各连抽调勇敢、机智的骨干20余人,组成敢死队一个排,还在仓库外面布置一支部队,沿光复路仓库两侧各安排二个班战士,堆沙袋工事,阻止敌人,掩护仓库内工事作业。另一边,一部分战士准备弹药,积极备战。

▼2.5壮士八百

“壮士八百动画短片”生动形象的解释了,明明只有420余人的四行守军为何被外界称为“八百壮士”的原因。谢晋元所率的四行孤军口径一致,对外宣称仓库内有800人,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壮大声势。

▼2.6夜袭仓库

这幕场景表现的是1937年10月28日凌晨日军“夜袭仓库,四行孤军奋勇杀敌的情景。

在四天四夜的战斗中,这是日军唯一一次攻入仓库的危急情景,可以说是四行仓库保卫战最危险的时刻之一。

▼2.7浴血奋战

10月27日,日军发现四行仓库内仍有中国守军,立刻摆开阵型,发动进攻。由于仓库墙厚楼高,又连夜完成了不少防御工事,日军没能攻入仓库。10月28日凌晨,敌人趁着夜色发动偷袭,一小股士兵从仓库西北角攀爬至二楼窗口,攻入仓库内。守卫该处的两名战士配合默契、奋勇杀敌,并及时打响警报枪声。关键时刻谢晋元率敢死队员赶到并消灭进入仓库的日军。

▼2.8舍生取义

这是四行仓库保卫战中最令人感动的一幕“舍生取义”。

“夜袭仓库”失败了,1937年10月28日黎明前,不甘心的日军再次偷偷接近四行仓库墙下埋设炸药,妄图用炸药炸毁铁门和墙壁。四行守军发现后立即投掷手榴弹和迫击炮弹,狡猾的日军用两块大钢板护住头顶和身体,继续埋设炸药。千钧一发之际,年仅21岁的敢死队员陈树生身捆数枚手榴弹,拉开导火索,从五楼纵身跃下,与敌人同归于尽。

▼2.9就地取材

在楼梯间是“就地取材”场景,反映了四行孤军艰苦的战斗生活。

四行仓库内弹药充足,但粮食只有黄豆,以及没有磨成面粉的小麦,所以,四行孤军只能用水煮黄豆充饥。另一个场景是"桐油炒萝下",当时一楼两位负责外围警戒的战士偶然中发现了应该是老百姓来不及带走就资弃的萝卜,于是他们将萝带回仓库,用仓库油桶里的油进行烹炒。由于当时的战士大多数是文盲,不识字,不知道仓库里放的是桐油,桐油是用来做油漆的原料,不能食用,结果20多位战士出现轻度的食物中毒,幸亏后来都及时救回来了。

▼1-2F楼梯间

▼2.10 伤员救护

医官汤聘辛因故滞留在安全的租界内,但是他心系战斗、心系战友,义无反顾地回到硝烟弥漫的四行仓库,带领救护班全力以赴救治伤员,1937年10月30日11时许,敌人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向四行仓库投掷毒气炮弹和毒气罐筒,不少战士闻到毒气后出现了头昏、吸吐甚至晕倒的症状。汤聘辛临危不乱及时施救,使大多数中毒者转危为安。

▼2F展厅入口

▼2.11 团附训话

这是“团附训话”,又名“决死动员"场景。

1937年10月28日晚8时许,谢晋元与杨瑞符在战斗间隙先后召集备连官兵见面,向孤军们传达了“死守四行仓库,与最后阵地共存亡”的命令,并勉励战士们要不怕流血牺牲、挽救国家民族危亡。上海四行合库抗战纪念馆通过真人扮演、全息投影、人物雕塑等多种手段,还原了那个感人肺腑的场景。

▼2.12 同写遗书

决死动员之后,四行孤军已决定与四行仓库共存亡,并向家人留下遗书。由于大多数战士都目不识丁,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班排干部,帮着战士们给家人写信,交代后事。这些战士小的不过16、17岁,大的也不过20出头,很多人没想到一生所写的第一封家信就是自己的遗书,确实令人唏嘘不已。

▼2.13 童军献旗

离租界仅一河之隔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成千上万的中外民众聚集苏州河南岸,关注战况,是中外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战争景观。民众同时纷纷捐助物资,支援四行孤军。在这其中有一支特别的队伍“中国童子军”,队员杨慧敏心系孤军,乘夜色询问孤军是否需要物资援助,得知孤军需要的是一面国旗时,杨慧敏就在深夜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四行仓库为孤军送去国旗。当1937年10月29日清晨,国旗在四行仓库楼顶升起的时候,周围都是血腥的太阳旗,此情此景令所有上海民众激动不已。

▼2.15 媒体关注,声振寰宇

“八百壮士”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在全国引起轰动,各大报纸竞相报道,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发往世界各国。《救亡日报》、《大公报》、《申报》......1937年8月11月,上海及全国的各种报纸大量报道八一三淞沪抗战,时刻关注抗战进程,向“八百壮士"等抗战英烈致敬。英文《字林西报》、《北华捷报》、法文《时代青年》、俄文《真理报》等也时时跟踪报道淞沪抗战进程,并专题报道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战况。

这是一组海岚·里昂所拍摄的珍贵服片,服片名为“撒出四行仓库的孤军"。服片内容为当时“八百壮土"乘坐汽车撒入公共租界,以及部分受伤官兵在同仁医院进行治疗情景的真实反映。这组服片是海岚·里昂独家近距离所拍摄,填补了“八百壮士"微离四行仓库的影像空白,此次展出为其首度面世。

▼2.16 隔河观战

“隔河观战”场景表现的是上海人民蜂拥至苏州河南岸隔河观战,共同助战。与一楼在仓库内部观看各种战斗场景相区别的是,在这里视角转移到了仓库外部,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苏州河南岸观战的人群中,可以一起为四行孤军摇旗呐喊。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独特的国中之国格局,十余公共租界,仅有一河之隔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的进程,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公共租界的警戒线,阻隔不了上海民众对四行孤军的声援。苏州河南岸的马路边、空地上、阳台窗口,甚至是树上,都聚集了观战的人群,形成了特有的隔河观战景象。人们不论早晚,不惧危险,只为一睹八百壮士英勇杀敌的英姿 。

第三单元:孤军抗争

1937年10月31日凌晨,四行仓库守军奉命全部撤离,进入公共租界,被租界当局滞留在胶州路兵营。四行孤军坚贞不屈,继续进行抗日斗争,保持了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日本侵略者视谢晋元等爱国官兵为眼中钉。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被日伪收买的叛兵刺杀,不幸身亡。社会各界举行了隆重的追悼活动,以纪念和缅怀这位抗日民族英雄。

3.1 孤军撤退

这是当时“八百壮士”从四行仓库撤退进孤军营的线路图。

1937年10月30日24时许,“八百壮士”开始撤离四行仓库,途经西藏北路曲阜路口碉堡,遇日军阻击。

1937年10月31日3时许,“八百壮士”到达中国银行仓库,做临时休整,部分军官被送到河滨大楼做临时休息。

10月31日8时许,“八百壮士”经浙江路桥,被租界当局送至公共租界跑马总会,做暂时休整。

10月31日10时许,“八百壮士”离开公共租界跑马总会,被租界当局送往胶州路孤军营。12时许,“八百壮士”到达胶州路孤军营。

3.2 中共机关《群众》周刊

1938年8月13日,汉口中共机关刊物《群众》周刊刊登了纪念八一三淞沪抗战一周年的文章,并向“八百壮士”致敬。

3.3 壮士撤退

由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上海市美协副主席、著名油画家俞晓夫先生创作的油画“壮士撤退”,让观众通过艺术作品再一次领略了八百壮士的英雄风采。

3.4 嘉奖晋升

孤军将士的气节感动了全国民众,为了表彰他们的英勇斗争,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嘉奖令,全部官兵晋升一级,这是非常罕见的。这是当时报纸上所刊登的嘉奖令。

3.5 毛泽东主席对八百壮士的肯定

“八百壮士”英勇抗日的战斗事迹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充分肯定,这是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毛泽东主席把“八百壮士”誉为民族革命典型之一的内容节选。

3.6 谢晋元将军牺牲

孤军营期间,日寇使用种种手段威逼利诱,妄图迫使孤军屈服,都遭到孤军官兵的言辞拒绝。

1941年4月24日清晨,谢晋元将军率士兵们早操时,被日伪收买的四个叛兵刺杀身亡,年仅37岁。消息震惊全国,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追悼谢晋元将军。

3.7 八百壮士在军营

这是由版画家沈雪江先生所创作的版画。反映的是八百壮士在孤军营期间,维权抗战、精神升旗、开放交流、生产自救等各种场景。

第四单元:不朽丰碑

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以及上海“孤岛”时期,中共上海党组织坚决执行党的全面抗战政策,领导各抗日救亡团体和广大群众,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既动员市民救护伤兵、慰问前线,募集资金,又组织了深入细致的抗日宣传教育活动,推动上海的抗日救亡运动向着更深入持久的方向发展。

4.1万众一心,抗日救亡

这里的三个微缩景箱,截取了三个历史截面,生动立体地展示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为抗战所做的贡献。

4.2八百壮士,湖北主源

八一三淞沪抗战伤亡惨重,大批中国官兵牺牲,需要不断补充兵源,在四行仓库保卫战打响之前,正好补充了湖北保安五团的湖北省通城县保安大队的三两个中队,所以,"八百壮士”中有200多人来自湖北省,诸如杨养正、卢鸿信、樊城等。多年来湖北省特别是威宁市通城县挖掘保存了大量有关“八百壮士”的实物资料。

4.3纪念讴歌,世界传唱

在这里展示了当年流传最广的两部文艺作品,即1937年底首唱的歌曲《歌八百壮土》(又称《中国不会亡》) 和1938年上映的电影《八百壮土》。当年无数中国青年就是在这首歌曲和这部电影的感召下走上了抗日的战场,充分体现了“八百壮士”的巨大影响。

尾厅:英名墙

岁月无情人有情,420多位四行老兵虽然已经全部告别了人世,但是他们的英名将被上海人民永远铭记!

在湖北省通城县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反复比对资料,在英名墙上刻了323人的名单,这是到目前为止“八百壮士"最全的名单。对于目前尚未找到姓名的壮士,暂时用88师的番号和留白两种方式代替。馆方将继续寻找壮士英名。

▼结语

一座仓库,因为英雄的坚守,而成为民族永恒的丰碑。

一场战斗,因为先辈的热血,而成为民族永远的记忆。

山河重整,精神永存。

孤军奋战,英雄豪壮,正气浩然,彰显中华民族之尊严。

孤军不孤,义举盛传,全民襄助,凝聚中华民族之力量。

中国不会亡,是八百壮士的坚定信念。

中国一定强,是中华儿女的奋斗梦想。

勿忘壮士,铭记英雄。

勿忘历史,共铸和平。

3
Report
|
3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DESIGN NEW WAVE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文案
文案
文案
文案
作品收藏夹
展陈空间
展陈空间
展陈空间
展陈空间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