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是向内探索+向外实践|站酷专访数字艺术家柳迪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北京/设计爱好者/2年前/9961浏览
创作是向内探索+向外实践|站酷专访数字艺术家柳迪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品牌青睐的先锋艺术,创作灵感从哪儿来?

TDW设计周2023,将于7月28日-30日在深圳市福田区会展中心举行。本届设计峰会以“回归创造力”为主题,二十一位跨界设计大咖,将解读智能浪潮下,在设计领域我们“为何而做”与“如何而做”,重新诠释创造力的本质。

新媒体与数字艺术家兼导演柳迪,将现场进行《梦与现实的交融》主题演讲。站酷专访对话柳迪,探索创作的更多可能性。

怎样激发创作灵感?如何平衡艺术、理解与观众感受?怎样拆解品牌需求?如何看待科技与艺术的关系?针对这些问题,柳迪从创作实操视角,给出了深度解读和经验方法。

柳迪

新媒体与数字艺术家兼导演

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视效导演

作为中国数字艺术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中带有浓厚的科幻色彩,融合了对于自然、人类和文明的独到见解,有别于单纯的浮夸与抽象,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完美契合,也能读出对于哲学的深度思考,让人们在这个充满未知与想象的时代,充分感受艺术的力量。

2010年凭借《动物规则》(Animal Regulation)系列作品一炮而红,荣获LACOSTE ELYSEE PRIZE金奖,2022年担任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过年好》环节的视效导演。

站酷网:上学期间专业是摄影,是什么契机进入了CG行业?

柳迪:央美会在大一安排非常丰富和综合的专业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接触更多领域,便于在未来选择更感兴趣的学习方向。我自己本身比较喜欢视觉的东西,包括电影、动态和三维,所以当时选修了三维的内容,后来就边学边创作,慢慢做出了一些作品。

在大二选择专业的时候,我也在三维动画和摄影之间摇摆过,因为这两个专业都是偏图像和创作的,区别可能只在于是静态图片还是动态作品。当时觉得做动画太累了,摄影会相对好一些,所以选择了摄影。

大学毕业之后我做了很多年自由艺术家,作品都是艺术摄影方向,但是时间长了,我慢慢觉得有点局限,希望能够有更多表达空间。动态作品,比如短片,虽然制作起来更复杂,但它能够承载的信息量和能够表达的东西会更丰富、也更有意思。所以在做很长一段时间的静态图像后,我也在尝试做一些动态影像类的作品。

《动物规则》

站酷网:您的作品大多是超现实主义风格,为什么对这种风格更偏爱?

柳迪:大家感兴趣的东西可能就是天生的,无法很清晰地说出具体的原因。每次创作我都在不断思考、不断梳理自己的感受,现在回想起来,原因可能在于我想做一些超越眼下现实世界的东西。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很现实的世界里,摄像、摄影相当于在观察世界,是从不同角度发掘现实生活中不同侧面,也是艺术家表达的一个角度。但我在那个阶段,是希望能够做一些突破现实世界限制的作品。

所以我在最早期的作品里进行了很多尝试,我会在熟悉和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里,比如小区、居民楼等,放入特别大的、超现实的动物,就是希望能够探索更多的视觉可能性,也希望给予大家一些不一样的感受。

站酷网:从《动物规则》到《自我的重量》、《顽固而持久的幻觉》,您的项目似乎与自然、哲学有着深刻的联系,为什么更关注这类主题?

柳迪:现在有很多关注哲学和形而上理论的艺术家。我猜想原因可能是,很早以前的艺术家承载的责任是比较具体的,随着社会变得复杂,艺术家要面对的情况也更复杂。很多时候,艺术家的责任从用绘画技巧表现现实世界,转变成了他有责任、有必要在作品中展现一些思想和思考。所以现在很多艺术家都会在创作中加入他们的哲学思考。

我从小就喜欢看哲学、物理相关的书籍,这个过程会让我放松。同样地,通过哲学思考和艺术表达,将自我抽离出现实世界,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短暂的放松方式。

我最近在重看一些小说作品集,我很喜欢电影《降临》原著小说作者特德·姜的一本短篇合集《呼吸》,最近一直在反复观看。

我还特别喜欢《2001太空漫游》的原著,是英国作家阿瑟·克拉克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这篇小说和电影的创作是同步进行的,相当于是一个命题创作,由作家阿瑟·克拉克和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共同完成,最后将剧本改编为小说出版。我很喜欢这篇小说,它的立意和创作野心都很强大,很推荐。

站酷网:有一个想表达的主题后,怎么找到契合的创作表达手法?比如,《动物规则》是摄影,《自我的重量》是首尾相接的循环动画,在不间断的循环中加入了一个“预期中的玩笑”,《顽固而持久的幻觉》采用的是变幻莫测的艺术动画,这些表达的灵感来源是?

柳迪:大多数人创作都会有一个灵感起点,对我来说可能是一个图片或图像,也可能是小说中的一句描述或概念。所以我经常会从感兴趣的主题里,找一些能够打动我的、有意思的角度作为创作出发点。

《自我的重量》和《顽固而持久的幻觉》这两个影像类作品创作时间有点长,中间我边做边想,就来回加了很多特别细的想法。

选用循环影像作为表现手法的原因是,我希望做成动态雕塑的感觉,而不是一个“线性”作品。我希望美术馆的观众看到这个作品是一个路过的状态,就像在美术馆看静态作品或雕塑作品一样,他可能看了一会儿,发现是个循环作品就离开了,而不是像电视、电影、音乐那样,需要按照顺序从开始看到最后,才能理解或感受的艺术作品。

《自我的重量》

《自我的重量》中间有一些循环,有时候森林上面还是一片森林,有时候上面会出现一个巨人,有时候上面是一个彩色的世界。我有想过会有人觉得无聊,但我觉得最无聊的不是升上去看到一个巨人,而是影像停留在森林底部静止不动的时候,虽然有风吹树叶在动,但稍不注意可能会以为是个静态影像。我原本就是想做一个挺无聊的东西,但它偶尔会有些超现实,会带给人释放的感觉。

《动物规则》的灵感来源比较个人。我经常会路过一些小区,里面有很多杂物和很多人生活的痕迹,房屋经过了多次改造外观也有了很大不同,我喜欢那种有生活的痕迹、能感受到时间流逝的场所,虽然有时候会觉得有点乱,但我觉得很有人味的。我就思考,在这样的场景里会不会什么东西,能够让我们在除了面对每天上班、下班、上学、放学这些很具体的问题之外,能否超越现实看到更形而上的东西,或者能够换一个角度看待我们生活的世界。所以我后来就在这个场景里加入了一个不可能存在的、超现实的、巨大的动物,我觉得这样也许能产生一些化学反应,这个地方不再像原本的地方,动物也不再像原本的动物,比如大象和青蛙,感觉都变成了一个新的东西。

《动物规则》

《顽固而持久的幻觉》从画面来看,是一个老人去游泳锻炼身体,有那么一个休息的瞬间,他抽离了、放空了。

《顽固而持久的幻觉》

作品本质上是想从肉体和精神层面,探讨关于我们自身的一些问题。一是面对肉体,我们是用什么方式去对抗自然法则。二是,我们精神上怎样超越自身认知,反过来认识这个世界和自然法则。

一个在锻炼身体的老年人,它本质上就是在对抗自然法则——你的肉体会衰老、会消亡。但是人的意识本质上是不接受的,我们当然都希望自己能活得长一点。所以我想探讨如何在意识上或肉体上如何面对衰老,或是如何面对肉体的消亡。

这个场景中,我还画了很多壁画,内容是前苏联太空时代的一些科学理想和太空计划,我觉得那是人们精神上追求的另一个方向——我们想要怎样去超越自身的认知、怎样去理解这个宇宙。

这个作品最初的灵感来源于NASA浮力实验室的一张照片。照片中宇航员被放置在有水压的泳池中进行训练,感觉有点像在游泳,又有点像在做科学探索,我最后就将它转换成了《顽固而持久的幻觉》这样一个作品。

图源网络


站酷网:很多人评价您的影像作品“有强烈视觉冲击感,同时会带来有关现状的思考”。但很多思考是比较深入的,会不会担心大家有“看不懂”的困惑?如何平衡艺术、理解与感受?

柳迪:对于我来说,不是特别担心“看不懂”这个问题,因为我很多作品都是很视觉的,可以从视觉上带给人很直观的感受。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当然有自己的一些设计和想法,但我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传达我的想法,每个人因为经验的不同,对作品的消化、产生的体验也会不一样,我觉得作品存在的意义就是每个人看到它之后能产生的不同感受。

很多作品其实都更注重于“体验”。比如我们听古典音乐,如果我们带着听得懂的前提去听,那一定会破坏我们的听觉体验,也一定会听不懂,但如果我们只是放松去感受,我们就能体验到音乐中自然而然流露的情感。我觉得很多艺术作品大概是基于这样一个形式。

当然,也有很多作品是需要我们用一些材料,或是我们对这个艺术家要表达的东西有一定了解,才能对这个作品有一个准确认知。比如《Comedian》,是一根香蕉被贴在墙上的作品,它本身视觉很简单,它不像绘画一样有那么多视觉上的表达,它背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文本进行加持,才能让这个简单的视觉变成一个很有力量的创作。当文本是作品表达一部分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去做一些了解。

但是对于偏视觉的创作来说,我的感受是没有文本会更好。比如毕加索和罗斯科的抽象主义作品,可能你会听到一些对于作品的解读,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作品本身带给你的一些情感体验。


站酷网:在作品表现手法上,您通常会将主体放大,或解构、重塑,这背后有什么含义?

柳迪:将主体放大有点像我自己的趣味和爱好。我喜欢一个东西放大之后带给人的冲击感。

关于解构,比如在《LEM》中,做了一个很大的人体,但他不是真正的人,而是一个雕塑,在雕塑中又放了一些动物标本,想表达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

《PATTERN》中的丝网希望表达在未来世界我们对于雕塑的认知,是想做一个具有未来感的人体雕塑。


站酷网:您的作品大多看起来很有细节,花费大量时间将作品真实化,是为了模糊虚拟和现实吗?

柳迪:有这个想法。现实生活中那些富有细节的物体和生物常常会带给我灵感,但我在创作过程中不满于只是去复刻,不然和照片没有太大区别。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做到细节很真实,让人感觉和现实有联系,但整体场景是超现实的,或者主体是超越现实生活限制的。


站酷网:此前您作为视频导演为冬奥开幕制作《过年好》环节,分享一下如何能做出“全世界都懂的艺术”?

柳迪:这个你会发现和我前面说的内容比较冲突。我之前创作就不太在乎大家“懂不懂”,但我和张艺谋导演一起工作的时候,学到最重要的一点是,可能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做“全世界都懂”的作品。

对于艺术家来说,很重要的是,在创作时能拥有绝对的自由,能够做出具备自己特质的很独特的东西。

但在冬奥会中的创作,它不是个人的作品,它需要在奥运精神、国家精神的文化语境下进行创作,创作的前提是需要大家能够从中获得很明确的审美体验,即不管观众了不了解艺术、对视觉感不感兴趣,不管观众有怎样的文化背景,看到这个作品之后都能获得视觉上的愉悦体验。创作出这样雅俗共赏的、全世界都能觉得美的作品,其实是更难的。所以我当时有花很大精力去改变自己的创作习惯,在这个项目里不断去摸索和调整,找到大家都觉得ok的一个做法。


站酷网:在商业项目中,您是怎么拆解品牌需求,然后到灵感,再到项目执行的?

柳迪:品牌很多时候需要的也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美。我觉得和品牌合作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你要学会换位思考。试着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你能更准确地发现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从对品牌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换个角度思考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创作的时候,创作者很容易陷入自我的创作状态里,因为你能很明确地知道怎样做是好看的、是高级的。但有时候客户想要的作品,需要考虑品牌特性、目标受众、广告风格等一系列因素,创作者应该在这些前提下,去做自己觉得好看的、酷的创作。但有时候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内容,可能不自觉地凌驾于其它规则之上,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去考虑对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这也是一个对大家都公平的、互相尊重的过程。对方尊重创造的逻辑和方式,创作者也能从更开阔的层面去理解这个合作。

从对受众的角度来看,作品的受众除了客户,还有更广泛的普通人。我觉得艺术家创作时还需要客观考虑作品的艺术性,以及能够给普通人带来一个美好的体验。

商业项目的创作基本会由ROOMs工作室团队共同完成,商业作品会有同伴们的创意和客户的想法加入,是更具商业潜能的存在,也是更多元想法的呈现。

工作室改名叫ROOMs,除了我很喜欢场景化创作的原因外,也是希望工作室能够聚合更多艺术家,一起联合共创。



站酷网:您与诸多明星、奢侈品有过合作,您认为3D动画视觉与商业场景有哪些更多的可能性?

柳迪:我觉得一定会有更多可能性。CG本身是一个虚拟视觉、虚拟现实的创作方式。最早的时候大多是用在电影这种重工业的制作上,也有着比较科学和完善的制作流程。

但是现在软件成熟很多,变得非常好操作,也很容易创作出很好的效果,现在很多个人艺术家也能用CG做出一些很有意思的作品,所以CG的应用场景更广了。它不再只适用于高成本、高投入的影视,而成为了艺术家个人的创作工具。

我觉得未来CG会越来越普及,承载CG作品的载体也会更多元。现在我们可能更多是在屏幕上呈现,随着苹果头显等设备面世,我觉得未来的应用场景可能会转向虚拟空间中。



站酷网:AI发展愈发强大,也有许多艺术家与AI共创完成作品,您如何看待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您有与AI共创的计划吗?

柳迪:我觉得当一个行业变好的时候,其实大家都会变好,同样也意味着会有更多艺术家、更多有才华的人会加入进来。宏观来说这是个好事,行业整体都会有所提升。对于AI我更担心的是,它会让这个行业不再有创作力了。大家可能都会面临没有创作空间和没有前景的问题。

AI会给行业里所有人都带来影响,只是影响程度大小的差别。但我觉得,行业整体更活跃、更繁荣,是对大家都好的一件事情。我们目前也有尝试用AI去制作一些故事剧本、概念设计、图像创作。

艺术和科技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差别在于科技在艺术的比重有多大。比如最早是颜料处理技术的进步,有了创作材料和工具的迭代,后来有了相机、三维技术、虚拟影像,其实都是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创作工具的升级。所以我觉得科技和艺术本身就是交织的,没有脱离了科技的创作。

机械装置视频作品《重生》

站酷网:您曾在专访中提到,“生命的体验是要找到那个适合自己、最能体现出自身生命价值的存在。”现在您找到这个存在了吗?

柳迪:我一直有在往那个方向去努力,我确实也感觉现在有变得比以前更聪明一点,也更接近适合自己生命的状态。

我在做艺术家的阶段,总会看那些特别厉害的艺术家的作品,幻想要是能像这样的艺术家一样创作是多好的事。但我慢慢发现,这些艺术家之所以能做那样的作品,是因为他是那样的人。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

从我自身经历来看,我从刚上学的时候就在用CG创作,虽然后来选了摄影,但最后还是重回CG领域,我就觉得冥冥之中我还是要做CG的。很多人喜欢的东西其实不是自己擅长的,总是需要不断调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所以我觉得对于创作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适合的创作方向和创作方式。就算和自己最初预想的不一样也没关系,在任何领域都能产生很厉害的作品。


站酷网:未来有哪些创作计划?可以给年轻的创作者们一些建议吗?

柳迪:我觉得对于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我觉得创作都是在了解自己、向内探索的一个过程,你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其它的人脉、资源,在你积累出好的作品之后,都会自然而然获得。

关于未来计划,一是继续商业合作内容的创作。二是我今年回了美院读博士,未来可能会有一些更偏学术上的个人创作。另外工作室也有在参与一些电影项目,未来会有一些影视类的创作。有机会的话,可能也会做一些小短片,我觉得故事本身是非常有力量的,也是对所有人都很重要的艺术形式。古往今来,我觉得艺术才是生活的核心。


站酷网:在 TDW 设计周,您将带来《梦与现实交融》主题分享, 提前剧透一些将解读的关键问题?

柳迪:我会分享一些在创作、在商业中的思考,以及工作室在创作中积累的技术和经验,最后还会聊聊我进入这个行业的一些经验。


关注「腾讯设计族」公众号

了解更多TDW最新资讯

编辑:高高
封面设计:海边的卡夫卡

82
Report
|
65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工作渲染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设计不設計
设计不設計
设计不設計
设计不設計
作品收藏夹
3D(第三批)
3D(第三批)
3D(第三批)
3D(第三批)
作品收藏夹
思路方向
思路方向
思路方向
思路方向
作品收藏夹
学习
学习
学习
学习
作品收藏夹
2023年站酷专访
2023年站酷专访
2023年站酷专访
2023年站酷专访
作品收藏夹
学习
学习
学习
学习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