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读书为何成为读书软件中的一朵奇葩?
读书软件中的一朵奇葩
「微信读书」是我非常喜欢的阅读软件,精准的书籍推送,干净简洁的界面,海量的正版书籍,成为我读书时的首选软件。
当初次使用微信读书时,我关注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小细节:不同于其他阅读软件,微信读书不仅没有将「书城」作为单独tab,反而把它收起为一个button入口,同时取而代之的tab是「发现」。
这真的是非常有趣,但同时又有一些不解。于是在进行一些思考分析后,给出了一份我的个人答案。
01
「书城」vs「发现」
想要搞清楚微信读书为什么要将「书城」收起为一个入口,并且将「发现」作为第一个tab,首先要弄明白「书城」和「发现」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作用。
「书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拥有海量的、种类丰富的书籍图书馆,无数书籍在此陈列,用户可以随意挑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同线下书店类似,为了方便用户挑选,线上书城一般会将书籍按照标签进行分类,如男生、女生、出版等等,或者进行权威推荐,如编辑推荐、人气榜单等等。
那么,「发现」两个字想要传达的是“发现你感兴趣的书籍”,屏幕第一部分为自主发现,通过搜索、书城和标签找到书籍,第二部分是个人书架的书籍,第三部分是书籍推荐。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书城」和「发现」两者虽然从名称、概念、策略等各方面不相同,但他们的核心目的是相同的:帮助用户花费尽量少的时间找到感兴趣的书籍。
02
「发现」页的特色
既然「书城」和「发现」的作用一致,那说明在这场战斗中,「发现」PK掉「书城」赢得了第一层级的位置,那我们就一起来康康「发现」具备哪些独特优势,为何能够更快得达成目标
。
「发现」页面中最重要和最有特色的部分是第三部分——书籍推荐,我认为其特色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1. 产品层面,采用朋友在读/听的书籍推荐形式
2. 设计层面,采用大卡片的视觉展示形式

“朋友在读/听”的卡片比例占所有卡片的80%以上,是微信读书的核心书籍推荐形式,这种方式只有微信有能力去做。
微信读书是微信的附属产品之一,它也仅支持微信登陆,也就是说,对于初次登陆微信读书的人,微信对他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微信了解这个人,拥有这个人的用户画像,拥有这个人的社交关系,微信读书有能力去做精准推荐和社交推荐,微信读书在诞生之初便已经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另外,微信读书采用大卡片的视觉展示形式的其中一个前提,就是微信能够做到精准推荐,不再需要让用户在海量信息中进行筛选。同时,这种形式能够将用户视线聚焦在卡片上,留给用户时间思考书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书籍的点击率。
03
用户的期待
「发现」也更加符合用户的期待吗?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清楚用户是谁,他们有什么特点和喜好。
这一部分我没能找到最新数据,只能根据网上的零散数据进行分析。
微信读书的用户年龄人群集中在25-34岁,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拥有较强的消费能力。我们姑且推测,目标用户包括研究生、职场精英等,他们愿意深度阅读,具有独立且成熟的书籍鉴赏能力。
相比于榜单,他们更加信任身边朋友的推荐,因为他们在年龄、文化水平、生活环境和喜好方面都会更加类似。在「发现」中,可以找到同事在读的提升工作技能的书籍,可以发现朋友刚刚推荐的温情小说,这些更加与用户的生活相关,更可能是用户的真实所需。
这类群体有更强的消费水平,更加喜欢干净简洁、无广告的页面,从而能够进行深度阅读,实现他们提升自我和休闲娱乐的期待。
综上,微信读书利用微信的社交优势,为用户精准推荐书籍,从而使「发现」赢过了「书城」成为了第一层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