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总监面原题:弹幕为何如此受欢迎
bilibili的弹幕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弹幕和评论区的区别是什么?
这是我在字节总监面时碰到的一个问题:bilibili的弹幕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弹幕和评论区的区别是什么?
01.弹幕是什么
弹幕一词最初是军事用语,表示密集的炮弹像幕布一样,后来经游戏传播又进入视频领域。最早的弹幕视频是一家叫做“niconico”的视频网站,它首创了用户在视频播放页面实时评论的功能,大量评论从屏幕飘过好像弹幕游戏一样,因此被日本网友成为“弹幕”。
弹幕视频成功把观众评论和视频内容融合在了一起,观众能够把自己看视频的所思所想及时表达,实现了观众与观众、观众与视频的独特互动。

02.弹幕为何如此受欢迎
2.1 打破时空,实现「天涯若比邻」
我读大学的时候,宿舍的一大乐趣就是聚在一起看综艺,由于我们宿舍面积较小,没办法围在一起看,就会把各自的视频调成时间一致,隔空同步,一起吐槽。这应该就是弹幕最原始的形式吧😄,这种大家观看同一视频,一起吐槽的感觉,直接快乐翻倍。
弹幕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的地理位置和时空关系,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虚拟空间,组成了一个观赏共同体,大家虽远在天边,但这一刻似乎又在一起。
比如,咱们在手机或电脑上“独自”看B站春晚的时候,能够在弹幕中感受到“天涯若比邻”的陪伴。甚至几百年之后,后人看到现在的视频,还能看到现在弹幕中的观点/对话,就真的是实现了穿越时空的交流。

2.2 解构权威,实现「二次创作」
原本视频的内容传达是自上而下的——视频制作者向视频观看者传递信息,两者之间存在不对等关系,在原本的单向内容传达中,用户更可能会沉浸在视频中,直接接受视频创作者的内容。
弹幕场景中,观看者实际上拥有了两块屏幕,分别承载着视频和评论,这为观看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用户始终处于吐槽和解构的位置上,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本两者的不对等关系,也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接触高层级人物的独特方式,从而解构了权威。
曾经自上而下的内容传递被平等的实践参与替代了,观看者从曾经的被动接收变成了如今的主动参与,激发了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在疯狂的弹幕吐槽中,视频内容不再仅局限于创作者传达的含义,而是形成了一个集体的二次创作。
例如,《Are you ok》的视频来源——那场雷军在小米印度发布会上的演讲,发布会的原有意义在持续更新的弹幕中不断被改写,视频与弹幕的融合创造出更多可能性,现在这场演讲更像是雷总的出道作品。

03.弹幕的交互特征
3.1 交互时效的即时性
3.2 交互观点的针对性
3.3 交互观点的细节性
评论区的评论对象通常与弹幕相反,往往是整体性的,是对整个视频内容的评论。即使有些评论是针对视频的部分内容,但这些评论通常也是观众在看完整个视频之后经过思考的整体感受。

3.4 交互对象的模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