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弹窗竟然有这么大的作用!| 基础知识体系
弹窗竟然有如此丰富的类型和使用场景
那咱们就从大家熟知的弹窗开始吧。现在各APP上都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弹窗,频繁到让人生厌的地步,尤其是夕夕同学要点名批评一下。
「弹窗」并没有一个官方定义,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重要的是能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以致用,为自己带来价值就好。下面是我对弹窗的认知,将从弹窗的什么,弹窗的类型和使用场景等方面阐述。

01.
弹窗是什么
「弹窗」似乎是一个大家熟悉的不得了的词语,但如果现在让你用一句话阐述弹窗是什么,恐怕许多人无法回答。
一般来说,弹窗承载当前操作的补充说明,或承载独立的即时性任务。弹窗作为产品与用户沟通的核心枢纽,其样式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在交互形式上,弹窗分为模态弹窗与非模态弹窗。
关于模态弹窗,在iOS操作系统的结构层给出的阐述是,“模态弹窗迫使用户聚焦当前信息,直到用户完成当前任务或关闭视图才会消失。”在组建层中,弹窗被归为「Alert」,是被这样描述的:“Alert承载着与设备或APP状态相关的重要信息,并经常需要用户做出反馈。”
总结一下,模态弹窗会将用户视线聚焦在当前信息,并且需要用户做出反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模态弹窗的层级较高,只有用户操作后才会消失,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迫使用户看到我们希望他们注意的内容。同样地,模态弹窗的阻断性强,很有可能会中断用户的沉浸式体验,应该慎重使用。
非模态弹窗是一种轻量型的信息反馈机制。其特征与模态弹窗相反,非模态弹窗在屏幕中出现几秒钟后自动消失,一般情况下用户无需做出反馈。
02.
弹窗的类型
一般来讲,模态弹窗分为对话框弹窗、半层弹窗和气泡弹窗,非模态弹窗分为Toast/HUD、Tips提示栏和Snackbar。

模态-对话框弹窗
对话框弹窗是使用频次最多、使用场景最多、视觉样式最多的弹窗形式。它通常出现在屏幕正中心,底部有半透明遮罩,必须进行操作,让人想不注意都难,因此,它的视觉层级最高的。
常用于运营活动和广告宣发、警告弹窗、二次确认、规则说明、版本更新等等,由于它的使用场景太多,下次专门写一篇文章详细说明。

模态-半层弹窗
半层弹窗一般是在用户触发某一行为后对当前内容的补充说明。它通常有半透明遮罩衬底,因此也比较吸引用户视线。
半层弹窗通常出现在界面底部,其他位置出现的较少,但是出现在哪个位置,在视觉感受上,它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从界面的某一位置滑出的,与当前操作的关联性更强;半层弹窗同样需要用户反馈,但其可操作区域更大,除弹窗本身位置外,点击弹窗外的位置一般会默认为「关闭弹窗」的操作。也正是因为半层弹窗的以上特征,其对用户的阻断性弱,体验上更加的流畅平滑。
半层弹窗常用于动作列表、做出选择、二次确认等场景。

模态-气泡弹窗
气泡弹窗通常在用户点击某一功能控件后出现,有时会伴随半透明遮罩衬底,用户点击弹窗区域或弹窗外空白处即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气泡弹窗通常被用做下拉菜单,汇集功能入口。

非模态-Toast/HUD
在非模态弹窗中,Toast/HUD是最常见的形式。其中,Toast是Android的控件,HUD是iOS的控件,现如今业内大多数APP在iOS的提示控件中也在采用Toast来设计。
Toast是用户操作后的即时反馈,确保用户自己所处的状态,并且做出相应的措施。
Toast通常会出现在屏幕的上中下位置,具体位置根据需求本身制定,例如顶部下拉刷新,则更新成功的toast提示则出现在顶部。Toast没有半透明遮罩,会在几秒钟内消失,只需要用户看到即可,无需操作,甚至不看到也不会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
通常用于更新反馈以及重要程度低的反馈说明。

非模态-Snackbar
Snackbar本来是Android里的控件,不过现在也通用于iOS系统中。Snackbar同样是针对用户操作的轻量反馈机制。
它通常出现在页面底部,一般可进行交互,短暂停留或滑动页面之后会自行消失。

非模态-Tips提示栏
Tips提示栏在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弹窗,因为弹窗属于一个单独浮层,而状态栏属于内嵌在当前页面的一个组件,不过由于其功能意义与弹窗类似,承载app状态的相关信息或用户操作后的即时反馈,因此也将它归为弹窗。
tips提示栏通常常驻于页面顶部或底部,不阻断用户的当前操作,甚至有些可以进行简单交互。Tips提示栏与toast最大的区别在于不会自行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