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作品集,提高面试竞争力?
作品集也是我们职业生涯中的一部分,认真对待作品、认真对待自己。
大家都知道2020年生活、工作双不易,每个行业都在困境中寻找生机,设计师也不例外...
对于设计师的门面——作品集,一直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并且都知道其重要性,在新的一年,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一份好的作品集需要具备哪些要点:
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作品集也不例外。
天时------整理作品集的时间
地利------作品的质量、数量、顺序、亮点等
人和------周边人脉

先来说说 整理作品集的时间
很多人都在临近找工作时才被迫无奈着手准备,并且无从下手。很显然,临阵磨枪的方法并不可取,时间比较仓促并且极其被动, 往往很难做好。所以,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就要开始准备了。初稿、复稿、最终方案,期间每一次有价值有特色的地方,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都要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在复盘的时候能够自我成长,并且还能在面试期间,遇到相关问题能够有理有据的向面试官解答。
如果不随时记录的话,过段时间就忘了当时的问题,并且后期复盘的时候回头看看当时的问题,并没有什么难点,甚至忘了当时的问题,这样的复盘就毫无意义可言了。
作品集对于设计师来讲并不仅仅只是找工作,其实也是对自己过往的工作有一个总结和回顾。对于整理作品集的频率,我认为每半年整理一次。在整理作品集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半年里的成长情况,无形中形成一种的自驱力,增加自己的紧迫感。并且手里有一份最新作品集,当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时,可以立即出击,抓住机会。不会有机会来了自己却没一点准备的情况。
作品的质量、数量、顺序、亮点等
质量
对于不同岗位都有不同的作品,根据自己岗位来整理作品。
首先,把自己所有的作品,按照设计需求类别分好类;
然后,找出能提高自己竞争力的需求(比如你是UI并且偏向于APP设计,那你的核心就是APP设计,拿出来展示有亮点的、且能讲故事),此刻也可以找出以往修改过的稿子来对比,选择更好的。如果觉得还差点,那就自行修改优化,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不一定和线上一模一样。
不管是视觉是设计还是交互设计,首次呈现给面试官的是作品,先抛开产品思维、交互思维,最起码的视觉效果能够吸引面试官,才能吸引他有继续阅读后面的作品。
尽可能的挑选有视觉冲击力,突出自己专业优势的设计

数量、顺序
精不在多,并且跟工作年限有一定关系。
对于刚毕业的设计师来说,一般项目作品比较少,就可以多放平时的个人练习、临摹作品。临摹作品最好是有视觉冲击力、天马行空的、实现起来很难的作品,能够体现自己的努力、软件技术和开阔的思维。
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设计师(1-3年),优先放真实项目作品,其次是个人练习,不建议放临摹作品。一般有2-3个项目就可以了,并且能体现自己不同纬度能力的。整个作品集页数最好控制在70-80页左右,太多内容不容易聚焦。
如果个人有3D、插画类项目作品或练习作品是最好的,目前流行的技能趋势,有很强的3D、动效或插画能力是很加分的 。
切记不要平铺整个项目内容,作品集里的内容是为了突出你的设计能力,体现自我价值。建议别放太多分析,尽量精简。
还有重要的一点:统一作品集风格。
个人作品集要像做项目一样对待,其实就是一个重大项目,关乎于自己职业的项目。风格统一的方法有配色、字体、排版结构。
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封面封底也很重要,最好是有特点,比如3D、插画、字体等。
对于作品集内的顺序,我一般会分几个模块:
1)个人信息(自我介绍、经历)
2)主要项目作品(以最近公司的项目为主)
3)其他项目作品(过往的项目代表性作品)
4)辅助作品(代表有其他能力的组品,比如视频宣传,可以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但能说明能力比较全面)
5)影响力(比如带人经验、写文章,能展示自己其他能力的内容)

亮点
要让作品集有亮点,就要突出自己的优势,有同期竞争的差异化,或者专业能力特别强。
同期竞争的差异化:比如你面试UI设计师,每位候选人的ui能力都非常强,如果你会3D、动效、手绘的能力,那就会脱颖而出,哪家公司会不要能力更全面的设计师呢?所以,要做到大家都会做的,你要他们做的更好更难,就赢了。
专业能力特别强:如果你是视觉设计师,那你的作品要明显有视觉冲击力,如果只是正常水平,那就不能算专业能力强,不会被注意到。当然,这也需要看面试官的喜好和感觉了,不过一般好的作品都是有共鸣的。
周边人脉
学美术的都知道,自己画了很久的画,要站起来走走再回头找问题。有时候,一个作品看多了,就会陷进去出不来,找不到问题所在。这时,就可以找比自己资深的设计师看看,不同视角就会出现不同的问题。
找工作,也可以找熟人内推,多扩展自己的人脉。 避免入坑,内推的效率也会更高。因为不用HR筛选,直接到设计组。
总结
作品集也是我们职业生涯中的一部分,认真对待作品、认真对待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