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进阶,从需求开始
需求,不可忽视、不可缺少
很多人认为,设计师的工作只是视觉层面的输出,照着原型出设计稿,就算大功告成。其实不然,他们所说的只是最最最最最基础的表面内容,实则并没有那么简单。
除结果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的产出过程。需求的开始和结束,包括需求的背景、解决方案等。这不仅仅只有PM才完成的工作,设计师也占其中一部分。如果缺少了这样一个过程,设计出来的只是一个没有情感、没有体验,甚至不人性化的工具而已。
-
需求评审前,不可缺少的准备
在需求评审前,设计师也需要参与到其中,不要等到需求完全确定了,设计才开始介入。一些不合理的需求,应该从一开始就规避,时间成本也不会太大,并且对一个产品的整体性更清楚,也更有把握。
可以先找PM要一份需求文档,从头到尾梳理一遍,作为简单了解。对于不理解的内容,自己可以先记下来。如果是改版需求,就要先了解线上的整体逻辑。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了解需求,解决用户问题。
至少整体逻辑和思路要清晰,这样在会议上才能够跟的上大家的节奏,甚至可以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不至于在坐在那里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
需求评审中,需要做的事
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
在需求会过程中,把自己前期记录的问题,或者会议上功能点不清楚、功能本身逻辑不完整等,都要提出来,不要用自己脑补的方式来理解需求。一般情况下,设计师与PM的理解往往不是一回事。
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如果有问题不搞清楚,后期就有可能出现问题,甚至造成用户流失。如果自己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就要大胆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此刻就是增加自己曝光时刻。当然解决方案是通过深思熟虑过,而不是心血来潮。
如果遇到自己觉得需求有问题,但又不知道具体问题出在哪,无法讲清楚的,也没有更好的方案。这种情况,可以等到会议结束,自己重新梳理一遍,或者询问PM,有时不一定是PM的问题,可能是自己对需求理解不深。
不轻易打断别人的讲解
会议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有些人听到不明白的,会马上打断其讲话,并问清楚。但很有可能他正要讲,就被打断了。这种不恰当的时机不仅打断了他的思路,也会打断其他人的思路。
所以,可以耐心听完一个需求后,再提出自己的疑问。
-
需求评审后,确认的事
再次梳理需求
评审过后,设计师需要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把需求梳理一遍,可以用思维脑图、草图等,方法因人而异,确保自己真正理解需求。如果遇到新的问题,可以约PM时间,再过一遍。
需求排期
最后,要清楚这个需求后续是怎么安排,包括开发所预估时间、上线时间等。而且要对照自己目前手里正在进行中的工作内容。如果需求着急上线,需要调整时间的,具体可以与PM和开发沟通。
尽量确定在可控范围内完成设计,清楚需求的优先级很重要,是否需要分批进行。时间紧迫的时候,可协商有的需求内容移到下一期迭代。当然,还是需要把精力全部放在确定好的当前需求上面。
-
最后
设计师一直都是相对被动的一方,提前了解产品需求是重要的其中一步,那么被动转主动时,就是改变的开始。
当慢慢用自己的主动和设计能力与PM、开发建立彼此信任时,就是发挥自己设计影响力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