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中意青年未来时尚设计大赛发布会专家学者答记者问
7月8日,“清华会客厅”媒体沙龙暨中意青年未来时尚设计大赛发布会召开,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做简要分享,并答记者问。
2021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与师生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为积极引导广大青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中意青年未来时尚设计大赛其应若响,隆重起航。
7月8日,“清华会客厅”媒体沙龙暨中意青年未来时尚设计大赛发布会在清华科技园召开,邀请了郦金梁、苏丹、陈楠、付志勇等来自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分别从“开放”、“融汇”、“自信”、“创新”等不同角度做分享,并回答了现场记者的问题。本期我们回顾会上专家学者与记者的精彩对话,希望能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今天,对青年设计师有所启发。
中国日报记者
苏丹老师提到设计、艺术以及各学科之间是有壁垒的,艺术和设计作为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既有各自的学科边缘,互相之间又有交融,那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青年艺术和设计人才教育,应如何开发自己的个性、找到自己特色?这对教育好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苏丹:设计教育按照涉及学科去做是挺难的,因为涉及到太多领域。设计训练理性思维,还要训练身体,后者被很多教育机构忽略。设计师靠身体接触环境,在环境中对抗,并与工具产生关系,这是我提出的一个很重要观点。
老师们对中意青年未来设计时尚大赛参赛作品有怎样的预期?希望参赛作品在哪些方面有亮点,特别是未来设计、时尚和科技结合方面有什么自己的想法?
付志勇:希望它是更广泛的时尚概念。设计师训练和学习通常被认为发生在校园里或者课堂上,我们希望它出现在生活中。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意味着生活中应该处处有设计、有艺术、有时尚。比如意大利优秀的艺术家、设计师不断地涌现,跟它整个生活文化、环境有关系。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大赛挖掘我们生活中的设计,它包含衣食住行用各方面,以及技术、解决方案、商业应用等各维度,希望看到大家对时尚全方位立体的理解。我们怀着开放的心态迎接不同形式的作品。

北京周报记者
您觉得以中意文化交流为例,我们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怎么样借鉴西方审美,但又不过度迎合西方审美,保留东方文化?以及国潮设计应该怎么发展呢?
品牌是慢慢培养的,现在我们熟知的品牌都发展了很多年,从过去宫廷/贵族生活里出来,通过工业化实现更大程度的社会化,经过很长的时间才形成的。但是品牌和资本过于苟合,资本没有耐心等待品牌慢慢发展,所以潮牌是一个抓手。我们喜欢的东西越来越变成了美学上非常廉价的东西,一两年之后就没有价值了,这个东西在文化上需要引起警惕。我们也不去阻挠这个现实,但是作为知识分子来讲还是应该有点责任心。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美术学院教授苏丹
凤凰网记者
这个活动是在中意建交50周年之际发起的,如何通过中意文化的交流,尤其是青年设计师的活动促进中意的关系?
荷兰《境界》杂志亚洲区负责人
一个有点悖论的问题,您刚才说清华、米理都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它自己有惯性,惯性是优势也是劣势,尤其是在设计方面。是不是要充分发挥理工科大学的优势,比如科技前沿创新方面的突破?
苏丹:在工科下的设计学院整体是有这样的倾向,可能对于特别强大的理工学科可以不受这个制约,想怎么做怎么做。但目前看,好像很难找到这样的类型。但是工科里有特别有艺术气质的人,特别有思想的人,个体要挣脱框架;也有中规中矩的人,从学科结构上考虑,有支撑、有给力的部分,也有尖端,更多是这样选择的。
另外您提到艺术或者设计是不是感性和理性结合,怎么结合的问题。之前上文艺复兴的课发现这件事人家500年前就开始做了,米兰理工的建筑师可以做服饰,做小到一根笔。人才选拔的时候会不会考虑跨学科能力?
整理 | 冉孟欣
排版 | 毕文立
从艺术与科学的学科壁垒,到对大赛作品的兴趣与预期;从东西方的借鉴互通,到当代设计师的综合发展,来自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对记者的提问做出了既中肯又极富观点性的回答。希望青年一代的设计师,能从如上观点中得到启发。也希望所有的参赛选手能不负众望,在中意青年未来时尚设计大赛上,用自己的作品做出最好的回答!
中意青年未来时尚设计大赛已经启动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报名系统
关注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获取更多大赛信息

预祝大家获得好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