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中意青年未来时尚设计大赛发布会专家学者答记者问

北京/教育工作者/4年前/391浏览
【答记者问】中意青年未来时尚设计大赛发布会专家学者答记者问

7月8日,“清华会客厅”媒体沙龙暨中意青年未来时尚设计大赛发布会召开,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做简要分享,并答记者问。

2021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与师生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为积极引导广大青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中意青年未来时尚设计大赛其应若响,隆重起航。

7月8日,“清华会客厅”媒体沙龙暨中意青年未来时尚设计大赛发布会在清华科技园召开,邀请了郦金梁、苏丹、陈楠、付志勇等来自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分别从“开放”、“融汇”、“自信”、“创新”等不同角度做分享,并回答了现场记者的问题。本期我们回顾会上专家学者与记者的精彩对话,希望能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今天,对青年设计师有所启发。


——————————————

 
01

 中国日报记者 



  • 苏丹老师提到设计、艺术以及各学科之间是有壁垒的,艺术和设计作为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既有各自的学科边缘,互相之间又有交融,那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青年艺术和设计人才教育,应如何开发自己的个性、找到自己特色?这对教育好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苏丹:设计教育按照涉及学科去做是挺难的,因为涉及到太多领域。设计训练理性思维,还要训练身体,后者被很多教育机构忽略。设计师靠身体接触环境,在环境中对抗,并与工具产生关系,这是我提出的一个很重要观点。


  • 老师们对中意青年未来设计时尚大赛参赛作品有怎样的预期?希望参赛作品在哪些方面有亮点,特别是未来设计、时尚和科技结合方面有什么自己的想法?


付志勇:希望它是更广泛的时尚概念。设计师训练和学习通常被认为发生在校园里或者课堂上,我们希望它出现在生活中。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意味着生活中应该处处有设计、有艺术、有时尚。比如意大利优秀的艺术家、设计师不断地涌现,跟它整个生活文化、环境有关系。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大赛挖掘我们生活中的设计,它包含衣食住行用各方面,以及技术、解决方案、商业应用等各维度,希望看到大家对时尚全方位立体的理解。我们怀着开放的心态迎接不同形式的作品。


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副主任、美术学院副教授付志勇

陈楠:首先是关于传统文化。中国与意大利都是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古老国家,在传承、保持传统文明的同时,意大利表现出引领时尚的一面,这一点对我们有启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文化自信逐渐增强,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潮流设计中,越来越受到年轻一代的欢迎,我特别呼唤这种设计转化的优秀作品的登场。就像《图兰朵》的一曲《茉莉花》通过歌剧在西方流行,需要设计师把东西方的文化元素转译为更被国际接受形式。希望将来文化,尤其传统文化可以成为潮流设计的灵感源泉。第二点是关于绿色设计。几十年前很难想象绿色环保主题能成为潮流设计的一部分,得益于一批有前瞻性、有责任担当的设计师的推动,现在环保成为潮流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维度。

苏丹:这两所学校都是以工科为主的学校,技术和服装到底是什么关系?一般服装是日常的,跟人的身体、跟人的社交有关系;但是所谓的职业装是新的领域。2014年在米兰有一个展览,请了全球73位做工装的设计师。职业装很多是为了应对极端条件所设计的,跟技术有关系。我们有机会看到技术和服装的结合,甚至是最新的科技应用到服装上来。有一位设计师提出:衣服是身体的建筑,是身体的房子。如果是个房子的话,难道不需要设备吗?房子只是艺术吗?不对,有工程和智能科技,我希望在比赛中有一些这样的话题和可能性出来。




02

 北京周报记者 



  • 您觉得以中意文化交流为例,我们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怎么样借鉴西方审美,但又不过度迎合西方审美,保留东方文化?以及国潮设计应该怎么发展呢? 


苏丹:我们做交流从来不提审美,这不是一个问题。美学是训练的方法,做事先带着审美的主观性就容易偏执。我认为不同的人群做同一件事情结果会不一样。如果把美学往前走一步上升到哲学,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它并不是一种僵化的样式,不是某种具体的流行色或者图案。美学是有逻辑的,有它生成的机理,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我认为高校应该是在这个层面做事,而不是仅取表面符号,今年欧洲流行什么我们马上二传手传递过来,这不是所谓大学要做的事情。

品牌是慢慢培养的,现在我们熟知的品牌都发展了很多年,从过去宫廷/贵族生活里出来,通过工业化实现更大程度的社会化,经过很长的时间才形成的。但是品牌和资本过于苟合,资本没有耐心等待品牌慢慢发展,所以潮牌是一个抓手。我们喜欢的东西越来越变成了美学上非常廉价的东西,一两年之后就没有价值了,这个东西在文化上需要引起警惕。我们也不去阻挠这个现实,但是作为知识分子来讲还是应该有点责任心。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美术学院教授苏丹





03

 凤凰网记者 



  • 这个活动是在中意建交50周年之际发起的,如何通过中意文化的交流,尤其是青年设计师的活动促进中意的关系?


付志勇:清华大学和意大利米兰理工的合作非常密切,我们在教育方面一直在开展合作,疫情期间也有学术交流。这样一个大赛又把着眼点落在了青年身上,意大利青年团队跟我们这边的青年团队交流,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时尚状态。我们后续也有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以时尚设计为纽带,把两国经济通过年轻人的互动形式连接在一起,让他们在创意、文化方面有更多的交流。我们也期待创新一定要有价值转换,要落地生产产品,希望有意大利的产品团队来国内发展,中国团队能够有机会进入意大利。
陈楠:两个地方之间的了解和互动很重要。记得去日本研修的时候一位朋友聊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美国人问他从香港坐车到东京需要多长时间。我们当时也就付之一笑,但回味一下,我们对许多国家民族的了解其实也非常有限。比如对于意大利,人们了解到的内容并不多,而意大利对中国可能了解的更少一些,比如他们的认知里的中国艺术可能是繁复装饰的Chinoiserie,也许不太理解道家空无的美学、不太理解五行、不太理解即白当黑、不太理解中国戏剧程式化的表演……本次的项目非常有利于年轻一代通过艺术设计的途径,用最潮流时尚的语言传播自己、了解对方,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可以有火花,以不同维度看待对方的文化,不只是中国学意大利,或意大利学中国这么简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




04

 荷兰《境界》杂志亚洲区负责人 



  • 一个有点悖论的问题,您刚才说清华、米理都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它自己有惯性,惯性是优势也是劣势,尤其是在设计方面。是不是要充分发挥理工科大学的优势,比如科技前沿创新方面的突破?



苏丹:在工科下的设计学院整体是有这样的倾向,可能对于特别强大的理工学科可以不受这个制约,想怎么做怎么做。但目前看,好像很难找到这样的类型。但是工科里有特别有艺术气质的人,特别有思想的人,个体要挣脱框架;也有中规中矩的人,从学科结构上考虑,有支撑、有给力的部分,也有尖端,更多是这样选择的。


  • 另外您提到艺术或者设计是不是感性和理性结合,怎么结合的问题。之前上文艺复兴的课发现这件事人家500年前就开始做了,米兰理工的建筑师可以做服饰,做小到一根笔。人才选拔的时候会不会考虑跨学科能力


苏丹:米兰理工的建筑师做任何设计的事儿,这是历史的事实。因为那时候没有真正的设计学科,设计学科出现是很晚的事情,所以建筑师有综合性的要求,有美学和工程的要求。中国因为后发,恰恰设计学科出现还算比较早,中央工艺美院50年代成立,不是所有欧洲国家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今天一个可怕的事实是,我们的训练让设计师变得越来越聚精会神做自己领域的东西,做不了其它的东西,这是现代性的后果开始爆发了,人已经不完整了。所以设计的训练要抽象出来变成思维和身体的训练,更关注设计的本质。




整理 | 冉孟欣

排版 | 毕文立


 

从艺术与科学的学科壁垒,到对大赛作品的兴趣与预期;从东西方的借鉴互通,到当代设计师的综合发展,来自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对记者的提问做出了既中肯又极富观点性的回答。希望青年一代的设计师,能从如上观点中得到启发。也希望所有的参赛选手能不负众望,在中意青年未来时尚设计大赛上,用自己的作品做出最好的回答!


    


中意青年未来时尚设计大赛已经启动

邀你参赛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报名系统


      


关注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获取更多大赛信息



     





预祝大家获得好成绩!



1
阅读原文
|
Report
|
收藏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x oasis coffee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小家电
小家电
小家电
小家电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