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力量】姚妍华:从个体出发,在复杂中找规律

北京/教育工作者/4年前/634浏览
【新锐力量】姚妍华:从个体出发,在复杂中找规律

为了更好地激发青年创新者的热情、交流创新经验,我们推出《新锐力量》栏目,将采访100名活跃在设计创新领域的青年人。

栏目简介

2020年是中意两国建交50周年,清华大学与米兰理工大学联合发起“中意青年创新创业年”,并联合举办中意青年未来时尚设计大赛。为了更好的激发青年创新者的热情、交流创新经验,我们推出《新锐力量》栏目,将要采访100名中意两国设计创新领域的青年人,并附上编辑评语,分享给广大读者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

 


编者语

和姚妍华的访谈进行得深刻而直接,她的回答本身就带着强烈的逻辑性,拥有着规划学、建筑学背景的她去谈空间设计时,更多的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寻求与追逐。她的身上具备着严谨的求知态度和对无目的性之自由学习的向往,这两种矛盾的特质让她的研究很迷人。(胡心玥)

——————————————

 

设计师简介




姚妍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在读,本硕分别毕业于The Bartlett规划学院与建筑学院。独立空间研究者、置景师、摄影师、影视场景设计师、旅游博主。2020年获中国国家奖学金;专著《景观叙事——从自然到人文》将于今年出版;参与多位艺人专辑封面、音乐视频设计、拍摄。获清华大学、腾讯研究院研究资助。

——————————————






Q1 


请简述一下你的教育背景。

A:

06年时我从清华附中毕业后就去了英国。英国的教育体制所涉及的科目特别多,初中要学习13门差异性很大的课程,鼓励学生们尝试与探索;高中的课程从13门锐减到4门,这也就促使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学科,而擅长的很有可能便是自己所感兴趣的。这4门学科的属性实质上也为学生的未来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

高中时我所选修的艺术和国内的教育不太一样,学校会教我们如何使用混合材料,也会领我们去威尼斯、伦敦看很多画展。这个过程中会收获到许多知识,同时也帮助我建立起了日常生活与空间直接且抽象的概念。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我对以空间作为整体的研究开始感兴趣,从而嫁接起了我后续与规划学、建筑学、社会学相关的高等教育。回想起来小时候对整体空间的兴趣,使我想去尝试探索各空间尺度间的关系,从而突破这些人为对空间的划分。

利用自然公共监视力的儿童友好城市设计-Analytical Design for Rocinha  

 
Q2   
 

最喜欢的艺术家(绘画音乐电影等广泛范围)是谁?给你的创作带来什么影响?

A:

我可能更想说哲学家,因为哲学实质上涵盖了艺术和科学两方面。如果这样来说的话,福柯对我的影响很大。并非他的某一个决定性的结论对我特别有帮助,而是他对于世间万物的统筹思路,即他选取了什么角度、运用了什么素材和工具去完善作为个体的人的思维。福柯充分运用了人这个媒介,在自己的一生中尽可能地去获取知识并将其进行系统化的整理。这其实也是我特别想做的事情。

Q3 

请用三个关键词概括你的设计思考流程。

A:  
跨学科、横纵向交错、游学式。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才会让研究具有连贯性,多出去走走看看也非常有必要。无目的性的学习往往会激发出新东西。

Spatial analysis for living pattern  - "Star House", Japanese Danchi

清华大学空间形态演变
【受清华大学文科振兴基金资助】


Q4 

你是否认为未来的设计边界将会模糊化?

A:

这是必然。我认为主要是三个层面:学科的模糊化、身份的模糊化、物理空间边界的模糊化。学科体系的模糊化不用多说。协同设计中参与者参与到设计中,这是角色上的、身份上的模糊化。

物理空间边界的模糊化可以这样理解:你是在设计一个衣服还是设计一个建筑,这个物理空间上的边界已经被模糊了。以往我们认知一个空间是通过它的一维数据(如尺寸、进光、长宽高等),现在我们获取的数据可能是人流量、这些人的来源以及他们的穿着等等。可被收集到的数据增多,旧有的空间边界就会在这些或许无用的数据流中被抹去。

我个人认为边界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个人、集体或某个学科的知识框架建立于此,但并不意味着这个边界的存在是没有争议的。


Q5 

你认为近十年的设计潮流是什么?

A:

首先我们需要对潮流有个定义:是关乎商业还是学科的潮流。近十年的设计潮流可能仍是数字化技术驱动下的商业符号化。于我而言,“潮流”这个词不是个褒义词,至多是中性意味。


Q6 

你主要的设计工具是什么?

A:

数据分析可视化的软件:Depthmap、Python、Adobe系列、GIS。


潜在设计场地分析-Analytical Design for Rocinha  


Q7 

你认为现在每个设计师都应学习的新兴工具是什么?

A:

计算机编程语言。但我个人其实更推荐设计师用计算机语言开发设计程序,这个过程中可以帮助设计师思考一些突破性的东西。就我自己的设计经验来看,使用一些现有的、既定的工具和机制对创新性有一定的阻拦,也常使我感到很无力。


Q8 

你最近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是什么?

A:

最近在腾讯与北京城市实验室资助的[1]课题,我申请的是“未来城市人居尺度及模式研究”,所选择的是最小的家具尺度。住宅空间上的围合势必会影响人的生活形式,但具体是如何影响的却没有人能说清楚,我所做的便是这部分的内容。我对一些很普通的、司空见惯的事情发问,空间如何塑造人的生活就是其中一点。现在大多数的空间研究和设计都是大尺度的,因为这些数据容易获取,然而室内空间的不知名的数据却少有人涉及,但这并不代表这部分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


——————

[1]   https://www.beijingcitylab.com/projects-1/48-wespace-future-city-space/funding2020/  

 

 





本研究受“清华-腾讯”2020 WeSpace 学术支持计划资助


Q9 

你认为自己的作品或研究具有哪些特质?

A:

一是普适性,我一定要寻找到一个universal law,一个永恒的逻辑。做普适性的东西,去研究正常客观的规律;二是对新数据的挖掘和融合,尝试把原来完全不相关的数据融合到一起,使得新东西能自然浮现。

专著《景观叙事——从自然到人文》封面 


Q10 

后疫情时代的生活方式对设计界产生了哪些改变?

A:

对空间设计来说,这发起了一个挑战,导致了一种我称之为“居住返古”的现象。家庭就是家庭,工作地点就是工作地点,这种划分方式只是工业革命之后才出现的形式,并非一开始就是如此。而现下的疫情又使两者有了融合的可能性,传统功能的边界模糊性因此也就产生了。这也和我们前边的第四个问题联系在了一起。





Q11 


有哪些后疫情时代的习惯对你的设计思路产生了影响,为什么?

A:

主要还是疫情之后所产生的新生活方式所能激发出的新数据。就比如买菜这个日常行为,线上买菜的快捷方式和高频率同时也使得某一菜品在某一商铺的购买量可以被挖掘,商铺拥有地理坐标,这样就可以把行为数据转化为空间数据。感谢越来越多的开放数据能够与空间进行嫁接,这样一来便非常有利于我的研究。而研究的结论又可以再通过设计实践进行验证。


Q12 

你怎样理解环境与空间?

A:

只要人经过的地方都是环境,但必须是人尺度可以被感受感知到的。不过人的感知尺度也是随着技术发展而不断扩大的。以人为核心,这其中就有很多设计可以研究的层面:人在物理环境中触碰到的范围,人谈话时产生的语言交流上的思想空间,人心理愉悦时的愉悦空间……但都是以个体为基础的,只是个体如何取量、个体是谁等问题千差万别。个体出发的空间是动态的,也是非常混乱的。我想做的就是在这复杂之中找规律,这也是我理解的环境艺术。



资料来源 | 姚妍华

采访 | 胡心玥

排版 | 毕文立


 


新锐设计师所展示出的蓬勃力量令人激动。我们希望尽最大可能为青年一代设计师搭建最大的舞台并提供最好的资源。希望中意青年未来时尚设计大赛能使你们的才华得以展现。


     
    


中意青年未来时尚设计大赛已经启动

邀你参赛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报名系统


      


关注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获取更多大赛信息



     





预祝大家获得好成绩!





3
阅读原文
|
Report
|
收藏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8月的“话”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x oasis coffee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小家电
小家电
小家电
小家电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