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字似乎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日常真实写照,而我真的无法用一两句通俗易懂的话来把“累”给解释清楚,因为这两个字涵盖内容实在太广了,累可以源于工作,也可以源于家庭生活,源于价值感,源于钱,源于自身,源于他人,源于对未来的未知恐惧,所以这不是一句“累了就歇会儿”能彻底解决的。
以上那么多的源于,说到底,可以归纳为身体疲劳和精神疲劳。
例如外卖小哥,他为了能够养家糊口,可能每天要在外奔波跑上跑下15个小时以上,没有周末,他很累,他的疲劳来源于体能上,虽然晚上看着自己跑了一天的成绩时会有一些欣慰,但想到每天如此透支自己,家里还有人要养活,不知道这样下去能撑到什么时候,又陷入了精神内耗,没有解决方案的小哥每天就这样辛苦着,一年到头,身累,心更累。
讲到这里,就得讲到一个词,这个词和我们感觉到的“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个词就是能量。
————————————胡思妙想的老倍比————————————
有人肯定会说,谁不知道能量啊,说这个跟每天面对的琐碎之事有关系吗?能解决我的困扰和疲劳吗?
我确实无法保证你了解能量之后能迅速彻底的解决,这不是武侠小说,一招平天下。但换一个思路去看待我们每天面对的林林总总,是真的可以让你逐步降低疲劳的。
我们试着用设计师的思维,把能量可视化和游戏化,想象一下我们打游戏,无论是横版通关还是格斗竞技,你控制的角色都会有一个血槽,复杂点的还会有法力槽。我们就把它定义为我们自身的体力槽和精力槽。体力和精力构成了你的全部能量。你受到攻击就会减体力和精力,体力和精力一旦降低到某个位置就会非常危险,可能会被干掉,也可能会放不出大招来绝杀,导致无法过关和胜利。
是不是有画面感和代入感了?游戏开始我们每个人的体力槽和精力槽都会有一个固定值,体力值损失,我们可以通过睡眠休息来恢复,就好比吃口药回口血。而精力槽不同,它受到攻击,损失精力后难以恢复,睡多久的觉也难以弥补。所以我们必须要珍惜保护自己的精力槽,让自己保持精力,充满干劲儿。
要保护好精力,保护好自己的能量,我们就要先了解,是哪些原因导致我们损失精力的,这些损失是必要的还是非必要的,必要的能减少么?非必要的能去除吗?这样我精力槽始终保持在高能量值下,我是不是通关会轻松和容易一些?焦虑和痛苦会不会减少一些?解决问题和成事的概率会不会增加一些?
这个时候要启用麦肯锡的金字塔原理大法了,我们从时间维度来分析,把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
————————————胡思妙想的老倍比————————————
为什么这些已经过去的事,能有这么大的损耗?因为他们属于
‘持续伤害’
!他们一直存在于你的脑海中,你会为此自责、后悔、难过、失落、沮丧、愤怒,这些情绪不能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但却可以持续的损耗和杀伤你自身的能量。它们野蛮而肆意的出现在你的大脑中,不停的膨胀和占有,直到耗光你全部的精力槽。
你不停的陷入自责与愤怒,每天沉浸在后悔和烦恼中,不断的损耗自身能量,除此之外,你什么都做不了。为什么还不停折磨自己呢?你首先能做的就是接受它,接受事情的不完美,接受这世上的无常,因为无常是常。这个世上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所以我们接受就好了,天塌不下来,生活还要继续,你每天因此损耗自己,实际是不放过自己,除此之外,没任何用处。
在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一书中,讲到人如何进入自动行为模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果,因果是逻辑学归纳推论中常见的、非常有力度的推论ß方式之一。它的优点在于可以让我们的沟通、处理事务等方面更加方便、省力、准确、甚至高效;缺点在于易受愚弄、犯错代价增加、忽略事情本身而过分关注因果逻辑。
比如:“这不怪我,都怨他。”这样想确实会舒服很多,把问题和责任放到别人身上就好了,都是因为他的错,我才因此痛苦。因果逻辑成立,虽然安慰了自己,但也让自己不深入、全面的思考事情本身,也更不会去改善和解决。
这也是岸见一郎所写的《被讨厌的勇气》和《勇气的源泉》中所讲的,找到原因很重要,但有时它并不能让我们改善和解决事情本身,因果变成了借口。用目的论方式才可以持续进步,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那唯一的办法就是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办,而不是找谁的错。
事情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或者说一个事物的对与错同时存在,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错与失,让自己陷入情绪中出不来。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但是因此能得到好处。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亦然。所以我们的心态一定要乐观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放弃辩证的、多维度的思考问题,只会限制自己的思维,让坏情绪不断的消耗自己的精力。
焦虑过往对自身能量具有持续伤害,而对未来未知的恐惧则是在持续伤害基础上的叠加伤害。面对未知,我们如何减少焦虑不安,如何停止或减少能量损耗呢?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说过:“如果你想消除一切担心,那么请设想你所害怕的一切都会发生。”
这句话真的说到心坎里了,我们每天就想说千万别这样,千万别那样,各种担心事情会朝着不好的一面发展,我也一样。这种担心和焦虑会不停的消耗我们的精力。其实与其这样不如假设发生,真的发生了能怎么样?地球依然会转动,太阳依旧会升起,生活依然会照旧。这是真正能让我们减少焦虑和担忧的方法,而不是每天烧香拜佛,祈祷着不要发生。
其实这和上述直面过往的解决办法——“接受它”是一致的,我们假设发生,然后接受。
我们长大后的很多烦恼都来自对自己和他人的过高期待。
急于求成是人的天性,我们经常在速度、质量、数量上设定高于自身水平的目标,而当我们发现达不到甚至差的很远的时候,随之带来的是因为落差而产生的烦恼、焦虑、愤怒,不断的消耗自己的能量,让自己难以坚持、甚至放弃。
有一次我给女儿辅导数学,因为在我看来都是非常简单的四则运算,所以当我看到她错了几道题后情绪起伏很大,真的差一点就说出了“你怎么这么笨”这句非常伤人的话。这就是我把期待目标设定的太高了的原因,如果我没克制住,那所产生的消耗可就不只是能量了,还会摧毁孩子的自信。
过分注重结果,会让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结果而非过程,你在过程中不停的担忧焦虑、患得患失,不停的损耗自己的能量,影响最终成事儿的概率和效果。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不为了结果,那过程还有什么意义?我认为这完全是本末倒置,因为有了过程,才会有结果。结果不一定是理想中的、令人满意的,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尽全力的完成每一次过程,就是为了能持续进步、持续增加能成功的概率,没有尽力的过程,没有多次尽力的过程,就一定不会有理想的结果,如果我们把能量全部投入在每一次的过程中,即便结果不如意,但你一定会历经蜕变,不断成长,而这不才是最重要的吗?
冯唐在《成事心法》中写到,如果我把成事的结果看得轻一些,把成事的过程当做一种享受,一天天下去,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到最后为什么能够有所收获的概率反而更大?因为我花在考虑得失上的时间特别少,所消耗的能量就特别少。我也正因为读到这里特别受启发,而产生了写一篇关于能量文章的想法。
孔子说:尽人事,听天命。也就是尽自己所能,其余交给天命。
《功夫熊猫》里乌龟大师也讲过:你患得患失,太在意从前,又太担心未来,有句话说的好,昨天是段历史,明天是个谜团,而今天是天赐的礼物,像珍惜礼物那样珍惜今天。
能量是让我们持续成长、进步、迭代极其重要的元素,但它是有限并非无限,而损耗能量的来源又无处不在,我们需要珍惜能量的同时,也要提升关于能量的认知,才能让自己减少焦虑和烦恼、始终充满能量,在漫长的一生中持续成长、终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