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设计师已将近15年的时间,回顾到目前为止的整个设计生涯,说来惭愧,其实有一半的时间是混沌的,别说方向了,如果让我在那个阶段的时候回答:“你为什么做设计?”,我可能自己都没有答案,可能会说,因为喜欢啊,而且别的也不会做。
可能做设计的人大都内敛、善良、心存美好、不会算计、没什么心眼子等等,所以可能在心智成长上相比外向型人格的人来说,相对慢一些。所以很多设计师在努力工作了数年后,仿佛仍然在原地踏步:
无止境的加班,但技能却没什么长进;没什么突出表现,很难加工资更别说升职了;买了不少书但是没时间或没耐心看,辛苦了几个晚上得追个综艺或电影犒劳下自己;大几千块钱的专业类课程买的时候都不眨眼,恨不得学好了就能逆天改命,但收效甚微;不被领导或客户重视;大的case都轮不到自己;凌晨下班后在出租车上安慰自己一切都会好的,这点辛苦是值得的;我觉得我做的设计挺好看的,为什么得不到客户的认可;通宵了无数个日夜最后发现自己在项目中顶多充当个普通劳动力,一点成就感都没;
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做设计;总之看不到方向,更看不到未来。
“我亲爱的设计师朋友,你经历过吗?或者你正在经历吗?”
到目前为止,我后半段的设计生涯,特别是心智成长上经历了数次迭代。也正因为心智的成长,才让我更加坚定的、持续的做着我所热爱的职业。我希望用自己浅薄的知识,让需要得到帮助的设计师同行们少走弯路、拨开云雾、挣脱迷茫,与我一起共同成长。
——————胡思妙想的老倍比——————————————————————
说到品牌思维,学习它是我下半程设计生涯中实现心智成长初次迭代的根本原因。它让我了解到了品牌的力量,而设计作为品牌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让我无比自豪并持续充满动力。我在初次接触品牌学的时候阅读了里斯和特劳特的《定位》,里面讲到了如何进入用户心智,
“成为第一是进入顾客心智的捷径。如果你不是第一,就必须想办法成为第一个进入心智的产品、政治家或人,给自己确立一个定位。”
我用一瓶水来假设,我的品牌生产了一瓶矿泉水,如果我定位它是纯净品质,38道过滤只为每一滴纯净,然后将它摆在超市,和其他众多矿泉水放在同一个货架里,抛开价格因素,你认为这个产品被用户记住或选中的几率有多大?非常渺茫!因为大部分品牌都在讲自己干净。它可以是46道过滤工序,比你还多,也可以是独有工艺技术消毒,你不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所以消费者记不住你也不会买你的产品。这时候就要重新定位,讲水源地,我来自海拔两千米的长白山,这里的生命恣意蓬勃、自由生长,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清澈的山泉让这里犹如梦境中的童话森林。这时你是不是已经开始脑补这个仙境画面了?如果我想买一瓶来自好山好水的矿泉水,我可能就会选择它。我们再换一个思路,从营养上着手,富硒山泉水。如果我想买对身体有益的,可能就会选择它。再换一个思路,我把价格提升5倍,明显高于其他品牌,用英文作为品牌名,上面设计类似梵高的油画附着瓶身。如果我喜欢发朋友圈,正好想买瓶水,那很可能就会选择它。再换一个思路,我压根不会把产品放在这个货架上,而是放到酒吧、ktv里,并提升20倍的价格,上面只放英文,用独特的瓶型设计,让人只要在这个场景里,就会不自觉的去买。
所以,平庸的产品定位,用户记不住你也不会选择你,而具有个性的定位,在用户有明确需求时,第一个就会想到你。人其实也一样。如果你和你身边的设计师、或者职场中的很多设计师过于相似,你就会和主打纯净品质的矿泉水品牌一样,很可能逐渐沦为平庸。
人,其实就是品牌。如何打造自己的标签?品牌用定位的方法,人也一样。
其实近几年无比火爆的自媒体也是一回事,大家都迫切的打造个人IP,而这件事的底层逻辑仍然是定位,就是得有自己区别于他人的特色。其实这个概念并不是刚刚发明出来的,从古至今他都客观存在着。
所以,你想做一个平庸的、没特点的、不被记住的设计师,还是想做一个在某领域出色的、专业的、领导或客户遇到这种事就会想到你的设计师呢?想想那瓶矿泉水。
——————胡思妙想的老倍比——————————————————————
刚刚所讲的是用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方法来寻找独特的设计之路,而重点在于差异化。现在市面上存在很多能让你“差异化”的课程,从早期的PS技巧到合成、插画、C4D,再到现在的AI人工智能,新事物新工具层出不穷,迭代迅速,我们赚钱的速度远远比不上工具和科技的更新换代。难道选择这些作为差异化不对吗?对!但首先要认清一个真相,一个新事物突然火了,人们便趋之若鹜,前来寻宝。从经济学角度来讲,物以稀为贵,但大家都来学就证明这个事物本身已经不具备稀缺性了,所以他的价值会被市场的冲击而不断下降的。所以马上报班可能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其次,新事物兴起初期,大概率存在割韭菜行为,有些人利用“如果我不学我可能被淘汰的”心理,恶意向设计师挥舞着手中的镰刀,所以经常出现几千块的学费付出去了而没到什么真正有用的东西。所以不如等子弹飞一会,让市场恢复该有的秩序、以及在这个新事物更加成熟一些时、等优质的内容多余劣质内容时再下手。
其实差异化最重要的是,你要找到你擅长什么,而不是市场上流行什么。万事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突然流行,也意味着可能很快死掉;突然火爆、也意味着可能很快消失。而你真正擅长的、喜欢的、热爱的,才能长远和持久。
那怎么寻找自己的专长呢?你回忆下,从上学到现在,有哪些事情是你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做成的,有哪些事情是你很容易自主进入心流模式的(心流是指忘却时间,沉浸在一件事情中并持续,他可以是游戏、看书、工作、绘画、写作、健身、冥想等);
我在回忆自己的孩童时代时,就想到了画画,我虽然不是正经的艺术生,但是我从小学过素描和国画,其实说实话我几乎每节课都不认真听,我不喜欢上课“学习画画”的那种感觉,于是我经常上课时溜出去玩街机,为此没少挨打。但我仍然是一位喜欢画画的小孩,因为我在画动漫人物时,我是真的会进入心流模式的,那真的就是忘我的绘画,一画就是连续好几个小时不喝水不吃饭,就是连续画。那时候电视里放的动画片出现的人物,很多我都画过,画好了我还会寄给杂志社,虽然没有被刊登上,但我仍然很自豪并认为我画的很逼真。例如《高达》、《魔神英雄坛》、《七龙珠》等。
找到自己最擅长的,并持续积累,让他成为你的人设标签。例如极简主义,我有一个朋友,他的极简主义理念让他在站酷拿了好几个牌子,以至于在这个领域始终是我们认为的no.1;例如你在做设计的同时,还擅长版画、国潮插画、油画,或是版式设计、海报设计、也可以是食品包装设计、包材及工艺、摄影及视频、3D、人工智能;又或者是跨维度的,例如中国美学文化、敦煌、纹样;或者是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营销、品牌等等,
在如此众多的领域中,找到一个你极为擅长的成为你的最大优势,与设计本身结合,实现1+1>2的效果。而且每一个不同的组合,你未来发展的方向也会跟着不同,多样性的组合也会让你在未来能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胡思妙想的老倍比——————————————————————
用品牌思维运营自己的设计之路,打造自己独特的标签,相比什么都会一点但啥都不精的职场人,不如做一位在某领域专精深耕的人更有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认真的做好推广和宣传,让同事、上司、老板、客户、潜在客户更清晰的认识你、记住你的特点,让自己在所擅长的领域不断的孕育绽放。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xNTY0OTU1MA==&mid=2247483731&idx=1&sn=23ed7fb6bad5f63b41f35a1ffc429772&chksm=c15aa432f62d2d24cdaefd1560eb431c67283d3e43eaefd1d1f889b80c3f8973515b07fbb2a9#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