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下各位面对领导或客户的需求时,你通常会给到几个方案
1个实在太少了,感觉我没什么诚意;2-3个太少了,我的想法真的很多;领导和客户能选择的太少很可能不通过导致重来;领导和客户的指定要求,一定要要给到多个方案等等。
其实无论你基于上述哪个情况,还是多个情况叠加,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清楚其本质是什么,只有了解本质,方能看的透彻,找到最佳策略。
————————————胡思妙想的老倍比————————————————————————
领导和客户绝对不会因为你多给了几种看似廉价的解决方案而产生怜悯之心,甚至有些高要求的会质疑你的专业性,从而产生负面效应,长此以往,可能会丧失晋升机会,甚至丢掉客户。
如果你有“认为2-3个实在太少没诚意”这种想法,也只能证明你的方案质量偏低,缺乏信心,想通过数量来弥补缺陷。
因为真正高质量的方案是非常损耗能量的,它需要我们付出较大的脑力和体力才能实现。而且在有限的时间里,如果想给到数量多而且质量优的解决方案几乎是天方夜谭,这就是典型的不讲道理的“既要又要”。
所以我们想一想,领导和客户要的是什么,是一个能帮他们解决问题的优质方案,还是数量众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劣质方案。
在我羡慕你天赋的同时,作为服务方的我们也要考虑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就是刚讲过的“有限的时间”。坦白讲,设计师的时间永远不够,我们的构思、创意、落地执行时,时间始终被诸多原因影响和缩减,在乙方的圈子里有这么一句话:“每个部门每家公司都有充分理由占用时间,而设计没有”。
设计师的时间公式是:项目总时间(不变)-各部门各公司突发状况所占用时间(持续增加)=设计师时间(持续减少)。例如设计一张海报需2天,资料要了1天半。
回到方案上,既然时间是有限的,变化的,急切的。那你的解决方案就不能多,如果每个方案都让你精进,那岂不是不睡觉也做不完了。
所以我们想一想,领导和客户要的是什么,是多个高质量方案,还是少量却高效又高质量的方案。
方案最终只能落地一个,因此,高质量的同时,高效尤为重要。设计是一个耗能的职业,把自己有限的能量精力集中在一个优质方案上,一定比把有限精力分散在多个方案上更佳。
————————————胡思妙想的老倍比————————————————————————
这种情况,大概率是因为他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从你的诸多方案中找到方向。
想象一下,如果你给自己家里装修,你全权交给设计师制定方向,设计师给到了田园风、北欧风、日式风、中式风,然后你在里面选,这合乎逻辑么?
需求方告知设计师希望的大致风格方向是什么,然后设计师围绕着你的审美喜好,制定布局、色彩、装束、配件、光线等细节,才更合理、更效率。
因此,需求方需要告诉设计师其品牌定位、产品定位、受众人群、售卖渠道的整体大方向,设计师才能基于品牌、人群、渠道、竞品的基础上,制定布局、配色、形象风格、字体等详细的设计方案。
不提供任何内容的需求就是耍流氓,就会让工作变成“来猜猜客户想什么”的无限循环游戏。
如果你的客户始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要么就努力工作换客户,要么在构思方案前,一定做好充足的沟通和商讨。
————————————胡思妙想的老倍比————————————————————————
在《道德经》第四十五章里讲到“少则多,多则惑”,这些都可以从老子所讲的“反者道之动”的原理中引申出来。它的用意是叫人不要以多为胜,“少”就是抓住要害,过多就反而有害,会朝着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产生迷惑。*
试想少量的方案反而能带来专注和质量;而贪多的数量反而会迷失而不知道想要什么。
一个设计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要放,各种利益点、功能点、大的小的、听得懂的不易懂的都出现在设计中,得到的结果就是迷惑的、混乱的,大家都看不懂也不想看。
一个设计足够的简洁,信息明确,层级清楚,反而效果会更好甚至被记住。
我个人现在的设计风格也受此影响,从之前的不断做加法,逐渐过渡到现在的不断做减法,并受益良多。
少则多,多则惑不仅可以运用至设计中,管理也同样受用,我将在后面的篇章中与大家分享运用此道的管理心得。
*本文关于《道德经》的文字描述摘自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宝们,如果您也赞同老倍比的观点,请点个“赞”,谢谢了您嘞。有兴趣的也可来我关注公众号,搜我ID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