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如何拥抱AIGC?整合创新方法专家杨南给出应对指南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北京/设计爱好者/2年前/18633浏览
设计师如何拥抱AIGC?整合创新方法专家杨南给出应对指南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回归人的创造力。

TDW设计周2023,将于7月28日-30日在深圳市福田区会展中心举行。本届设计峰会以“回归创造力”为主题,二十一位跨界设计大咖,将解读智能浪潮下,在设计领域我们“为何而做”与“如何而做”,重新诠释创造力的本质。

德籍设计教育和整合创新方法专家杨南(Yang Nan),将现场进行《AIGC与设计创新》主题演讲。站酷专访对话杨南,关注时下热门话题——“AIGC大潮下,设计师如何应对”。

杨南(Yang Nan)

设计教育和整合创新方法专家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斯图加特国立美术学院(ABK)和伍珀塔尔大学(BUW)项目教授 Aquacatta GmbH设计咨询公司创始人,ChainBow株式会社设计总监 AICan社区联合创始人

主要研究方向:整合创新方法、演化美学、认知心理、设计史观。在AIGC设计创新应用中积累大量经验,结合自身研究领域构建了通顺的未来产业、制度和文化模式的逻辑框架。

设计AIGC技术究竟发展到了哪一步?哪些产业、行业更先会被AI设计重塑?AIGC会使创作人才标准重构?设计师的“第一能力”会是什么?“AIGC艺术家”涌现,会否消解艺术价值?针对这些问题,杨南从设计教育和实操视角,给出了深度解读和应对方法。

站酷网:很多设计师反馈,目前还没法直接用AI做品牌设计,精确度和完成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大部分会先用Stable Diffusion等AIGC软件做前期或者寻找创意可能性,再用其他工具来精修。据您研究观察,现在设计类AIGC技术在实际应用层面,究竟是什么水平?设计师是不是真该“抖一抖”?

杨南:从设计落地应用层面看,现在AIGC还处于比较初级的状态。原因非常多,比如目前主流AI生图软件多基于Diffusion扩散模型,哪怕输入prompts或者参考照片再准确,生成效果和设想也会有区别。这种差异,在很多场景里是不能接受的,比如电商图,要求和产品完全一样。在其他创意场景里,也很难准确地把人的想象、创意目标呈现出来。

从底层来说,目前AI算法最核心的是统计,也就是找规律,但有些东西是不符合规律的。比如一些漫画,故事情节天马行空,画风独特小众。如果用统计的观点来完成,是没办法进行的。现在AI擅长的是一些比较有规律的模式化作品,比如游戏制作里的立绘,风格成熟的插画等等。这类有模式的东西,可以通过AI训练,快速找出规律,产出就会相对容易一些。而如果是创意类的产出,要达到预期,只能用后期动用人为手段去改。如果是有规律的内容,通过越来越精准的技术迭代、模型训练,是可以达到几乎不必后期修改的。

至于是不是到了设计师应该很担心、很害怕的程度。首先,如果你静态地来看AIGC技术,自己不做改变,做重复性的劳动,比如一个平面设计师,只做固定模式的广告图,肯定会被替代。但是,其实有更多、更有创造力、更能够发挥人特点的事情值得设计师去做。

举个小例子,在中世纪,很流行画师这个职业,他们给贵族画像。当摄影技术出现,实际上大家对摄影是非常恐惧的。跟我们今天设计师看到AI来了一样,很焦虑。有各种各样负面的抨击。但是你可以看到,直到今天,其实画家、绘画艺术也并没有消失。相反,绘画艺术比以前更丰富,有不同的流派、形式。

所以其实,在往后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有模式的、重复性的劳动,确实是会被替代。设计师会面临转型的抉择,去做更有创造力的设计。

杨南(Yang Nan)团队AIGC作品

站酷网:设计与千行百业相连,您认为哪些产业、行业更先会被AI设计重塑?比如电商标准化图片设计?哪些行业相对门槛较高?

杨南:不光是设计创意类的行业,全社会几乎所有的行业,都会被影响。但是,过程并不会非常剧烈和非常快。

我们从2022年底看到了巨大变化,像Stable Diffusion这些视觉平台软件,还有ChatGPT的语言、推理能力,这些技术给我们一般老百姓很大冲击。但其实,这些变化在很早以前,2016年左右,就已经在发生了。比如很多互联网大厂内部也在越来越多工作流里使用AI工具,去替代一些重复性劳动。

如果说到优先会被重塑的行业,我没有做过具体统计,但有一些感性观察。比如,Autodesk里,做建筑内部布线,之前需要特别多的人工去做复杂的改稿工作。但现在,只需要人为地把建筑框架输入给AI,它会非常快地把建筑内部上下的水、电力布局做好。

我在德国也经常能观察到设计以外的其他行业,对AI也很焦虑。比如会计师,他们的工作中简单重复性的劳动占比很大,这类工作也是容易被替代的。

总的来说,有很强创意或者人的情绪价值的行业,变革性的影响会慢一些。比如,有的人说直播很快会被数字人代替,我个人认为很难。数字人可以24小时去做直播,但是在情绪触达上,要比人差很多。AI统计模型和人的种种随机性、灵活性,是没办法相比的。从这个角度看,AI技术会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或许留给我们的时间还很多。

杨南(Yang Nan)团队AIGC作品

站酷网:现在基础的、中低端的、重复性的设计工作被取代的苗头已经初显,比如公众号封面设计,AI创作可能更精美,效率更高。但我们看到,从设计新人到成熟优秀设计师,通常都需要一段“职场锻炼期”,当这些基础工作被AI取代,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会更加危机重重?

杨南: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过去一年也感受到这种“危机”。我身边就有一些插画行业的朋友,去年年初的时候,还会对传统的设计行业很乐观,觉得自己能力是很ok的。但到2022年年底的时候,变得非常焦虑,可以说是进入了很恐慌的状态。

但我个人觉得,现在真正动手去试,去用心了解AIGC的人,还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人知道AIGC厉害,是通过媒体报道,用过的人其实并不多。90%的人,都是看到媒体报道后就开始焦虑,但是并没有自己去使用和感受。

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去了解,哪怕你把它当作“敌人”,也需要去了解你的“敌人”是什么样的,生产力到哪儿了。如果它只是差半倍、一倍的生产力,也许还能在文化上、产业惯性上阻挡一段时间。但如果它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是非常巨量的增长,这种趋势是任何人没办法改变的,它一定会来,而且会影响到各行各业。

打不过怎么办呢?那就去加入,去拥抱。

我在过去一两年,都在尝试和深耕AIGC领域,作图、各种模态的三维模型动画、PPT等等。从我个人的感受上来说,它离产品级要求,还差很远。但也不能否认,这一年来,技术发展得非常快。 去年我们做一个项目,里面有些是外星文明的游戏概念场景,我的创意其实希望是像寺庙建筑那种。但当我把描述给到AI,比如提到Alien,AI选用了《异形》那部电影的大黑脑袋生物形态,因为《异形》英文名也叫Alien。它是通过统计生成的,但不是我想要的。我脑袋里的创意是外星的,有高度纹理感的,建筑是轻盈的,经过大量尝试和修改,我发现prompts很难跳出现在已经训练好的模型规律。

最后怎么解决的呢?

我画了草图——包括生物、建筑,然后用AI填色、渲染。这个工作量也不小,我最后可能只需要十张图,但是产出的时候要上千张,然后筛选,把需要的东西选出来。但是每张图最核心的价值,其实来源于我前面五分钟画的草图。没有草图,花再大力气也出不来想要的效果。所以现在看起来,对设计师来说,概念的提出和表达,是非常核心的能力。

这就好比你想要有个房子作为家,毛坯房是不能称为家的,你的家里,要有人和环境的互动,有家庭成员的互动,才能称之为家。其实在未来的产业结构里,AI给我们带来的是“毛坯房”建造的生产力大幅提升。但把房子变成家,需要情绪价值、体验互动,这些只有人才能提供。

我前两天看到抖音上有人贩卖焦虑,说一天可以用AI产出100篇小说,这样每周可以收入2万美金。这种逻辑是可笑的,你产出的100篇小说总要有人看吧,好看的小说后续才会产生效益。如果只是用AI产出100篇语法通顺,但情节是碎片拼接,老套无新意,谁会去为这100篇小说付费?触达情绪消费的工作,人在里面要占很大作用。这也意味着将来会需要大量的人做创意,做情绪价值的补充。

站酷网:以前一个好的设计师离不开强大的“技法基本功”,设计过程里的“人机协同”,可能是和ps、ai这样的软件工具协作。但是AIGC时代,一个好的设计师要会跟AI对话,有没有好的创意设想,能不能训练出好的模型,有没有好的prompt都是考验。在您看来,AIGC会重构创作人才标准吗?

杨南:我也在讲创新方法类的课程,包括我在大学研究的方向,叫整合创新方法。在流行文化里认为,创新可能是一拍脑门、电光一闪,就有想法出来的偶然性所得。但从设计教育角度看,创新跟两件事有关,一是你的认知量,这里的认知,指的是内化的、细腻的认知。二是对认知进行联结、重构的能力。

创新、创意和认知量、认知广度是非常有关系的。但在我们之前的人才培养构架里,会让人尽量沿着垂直方向去学习。上大学要选专业,学材料的可能不去了解工艺,学工艺的不去了解设计。这样他的认知系统里,可能就会有很大的空隙缺口。

但比如像iPhone、戴森吸尘器这些产品设计,就是从用户使用需求出发,打通了很多横向知识领域的优秀案例。比如戴森吸尘器,怎么分离尘土、解决过滤器容易堵塞等等,一系列问题要设计解决。粉尘分离器1885年就有专利了,之后还用在直升机上,把干净的空气抽进去。后来演变成戴森吸尘器里的吸尘技术,把家里地板上的灰尘过滤出来。场景在变,但利用离心力去分离尘土和空气的原理没有变。这种创新,就需要设计师、工程师去学习了解,需要具备跨行业的横向认知能力。

未来人才,会被要求提升和强化跨专业的能力。A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们的一些学习方式。因为在AI时代,有明确模式的东西,将不再需要大家把它完全掌握。比如我们做设计,有种叫“生成式设计”,过去会用到Grasshopper软件,写一些小模块。像写一些模块程序,可以实现在杯子、碗这些物体上实现相同的肌理。以前这些小模块,很多都要自己开发。现在可以用ChatGPT生成,只要你告诉它想要做什么纹路,描述清楚,它可以直接把脚本写出来或者稍微修改一下,就可以使用。这种模式化的生成,伴随技术迭代,很快应该能达到90%不需要人工干预,就能做出模块。也就是说,某些专业性的、纵深度深的知识或者技能,对人的要求会降低。

图源:猎聘

站酷网:招聘市场上AI绘图师等职业兴起,熟练掌握Stable Diffusion等AI软件,在求职市场上也是加分项。从设计教育专家角度看,设计师该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实现设计职业“进化”?

杨南:具体场景具体分析。从我自己工作领域里看,工作流在不停变化,因为底层技术迭代太快。现在很多应用在工作流上的技巧或者工具,可能我说出来的时候,它就已经过时了。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你要不停地在你工作中总结、更新你的知识。

关于怎么样去学习——扩大你的认知量和知识面。我给的建议可能不太接地气。我建议大家可以稍微退一步看。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人学习效率最大的驱动力是兴趣,如果你给自己特别大的压力,每天很机械地去完成很多事情,你的内驱力就会削弱。适当地给自己留一些时间和精力,去发展你的兴趣爱好。钻研你喜欢的东西,比如画漫画、写一些故事、做自己喜欢的设计。我们以前觉得没有特别大功利性作用的事情,在未来时代,也许会变成大有作用的事。我们对AIGC也是,尽量拥抱,不要拒绝。

站酷网:AIGC时代,设计师的第一能力是什么?设计师的“内功”,对于AI创作来说还重要吗?设计师的哪些能力,是AI无法取代的?

杨南:设计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领域,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游戏设计等等,这些分类不好一概而论。但总结起来,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是共情能力,或者说创造和传递情绪价值的能力。有种说法是,之前我们是“流量价值”时代,很快会迎来“情绪价值”的时代。人其实是靠感性认知去理解世界的,情绪需求仍然会很大。而且重复性的生产力大幅提升后,情绪需求会变得更有价值。未来不管是做环艺,还是做产品、做游戏,或者视觉传达类的广告,最值得关注的共性能力,就是触达人情绪的能力。也就是“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价值,会变成人的核心价值。

杨南(Yang Nan)团队AIGC作品

站酷网:在社交平台,涌现了很多“AIGC艺术家”。大家从业背景非常多元,不仅有插画、设计、艺术,还有很多广告人、艺术爱好者等等。怎么看AI降低艺术创作门槛这一现象?有人说是艺术效率的提升,但也有人认为会消解艺术价值,您的观点是?

杨南:我的家人其实都是搞艺术的,我对艺术的理解是,每个人本来生来就应该是艺术家。不过,艺术其实是分为几个层面的,创作层面的,商业目的的,资本金融目的的,这些概念很容易被混淆在一起。

首先第一层面是艺术创作的审美体验,重在体验创作过程。比如我会去画水彩画,这个过程里,纸笔接触的感觉,对我来说很享受,它本身就是美好的体验。这跟最后产出的这张画,没什么大关系,因为我画得很开心。就算全世界的人,都不愿意买水彩画,我也还是会去画水彩。

这一层面的艺术创作,是不太会受AIGC影响的。现在它来了,我还是会用纸笔去画水彩。可能有影响的是,比如我之前想画二次元的小姑娘,但是我不会画,画不出来,但现在用AIGC,我能做到了,这个过程我很享受。这么看,AIGC其实相当于给了我们一种不同的媒介,增加了一种艺术创作手段,实现之前做不到的创作。

但如果我考虑的不是我画的时候开不开心,而是考虑去买它的人是不是喜欢,那就是第二个层面。就像我们设计了一个很美很可爱的小杯子,但做的过程里,我不一定开心,而是瞄向我的用户,购买它的人,是不是喜欢。我们用客观理性的工作,来满足购买者的审美需求。这个过程里,这个设计,或者艺术,是商品,我们在售卖美学体验。我们大部分人所说的艺术品,都是这一类。包括现在有一些数字艺术品,有直接的感官审美体验,比如颜色好看,造型喜欢等等。

除了售卖审美体验,还有社群归属感。比如某奢侈品品牌出了一款很难看的包包,你看了它并不觉得开心,觉得美,但它营造了一种归属感,我可以花这么多钱去买这个东西。它的目的是,显示出我的阶层,或者某种文化圈子的归属感。包括过去有一段时间流行“杀马特”,并不一定每个“杀马特”都觉得那个造型就特别赏心悦目,但是它可以证明自己属于某个文化群体,会有一种归属感。但是总体来讲,这些跟我个人的艺术创作审美体验的快乐是没有关系的。

再往上一层,是真正在拍卖行、交易所交易的艺术品。比如收藏梵高作品,其中很小成分是“我喜欢这张画”或者“我真的很欣赏他”,主要目的还是现在我花钱买了它,希望明天能以更高价格把它卖出去。这是艺术品金融属性,现在的NFT数字资产,核心逻辑也是讲故事支撑稀缺性。

回到AIGC会不会消解艺术价值的讨论,我们先看支撑艺术品价值的三个属性,稀有、独特、稀缺。这三者是不一样的,但我们老百姓经常把它们混淆在一起。

AIGC产出的图,有没有价值?如果随随便便一天产出10万张,你可以认为每张都不一样,是独特的,但是它既不稀有,也不稀缺。你可以大量产出这些图,所以价值支撑不起来。再比如,我做一张AIGC的图,某位厉害的艺术家或者大明星签过名的,那它的价值更多在于人赋予它的某种稀缺的意义。所以评估艺术品的价值,还是要从三个属性入手。

杨南(Yang Nan)团队AIGC作品

站酷网:面对AIGC的快速发展,中国设计教育近期有什么变化和发展?

杨南:这也是我现在最关注的,基本上所有精力都投入进去的方向。我在北京理工大学有一些合作,输入一些关于AIGC和设计,尤其是和工业设计相结合的教育经验,会在课程、教材设计上有一些体现。

我的感觉是,现在国内各大院校都在做这方面的事,都想把AIGC能力引入到传统设计教育、工科教育里来,但是目前还面临很多问题。

比如国内AI技术层面的发展难题,以及高校教师职称评级机制等问题。技术迭代非常快的状态下,教师们投入精力去做研究,但很快研究成果就被迭代了,论文写不出来,导致科研风险很大,投入成本可能就白费了。这让很多高校教师对AI学术研究持有比较拒绝的态度。

但学生的态度非常不一样,他们特别热情积极。因为他们很焦虑,希望在马上在毕业后,在工作里用到。他们对世界始终还抱有强烈的的好奇心,有兴趣去学习。

近期来说,AI对教育体系不会有革命性、颠覆性的变化。但和企业的合作会更密切,包括邀请企业一线人员来分享他们工作流里怎样应用AIGC。因为现在企业对AI的实际应用,要比学校领先很多。

站酷网:在TDW设计周,您将带来《AIGC与设计创新》主题分享,提前剧透一些将解读的关键问题?

杨南:主要会提及,一是创新的要素。刚才我们也有提到一部分,包括你的认知的广度和构建连接机制。二是在AIGC时代,如何提高这两点创新要素。有一些学习方式上的变革和大家分享。TDW给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能把这些内容去跟大家做一个分享。我个人现在也在尝试把这些内容整合到社区和自媒体平台上,尽量把想要分享的知识和故事,讲全也讲好。我自己的团队现在在着手做兴趣社区和微信公众号的一些工作,在逐步把这些AIGC相关的输出以圆桌会议、线上直播的形式传递给更多希望了解和学习AIGC的同好。大家可以在微信上搜索“AICan”或者“AICan学习交流罐头”来找到这个交流社区,欢迎各位来一起探索AIGC的世界。

关注「腾讯设计族」公众号

了解更多TDW最新资讯

专访主持:Dora

封面设计:海边的卡夫卡

307
Report
|
343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关于设计师的未来
关于设计师的未来
关于设计师的未来
关于设计师的未来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品牌
品牌
品牌
品牌
作品收藏夹
AI人工智能
AI人工智能
AI人工智能
AI人工智能
作品收藏夹
sd
sd
sd
sd
作品收藏夹
sd
11
思路方向
思路方向
思路方向
思路方向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