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品效合一”设计探索
1个实战案例+4点反思
“品效合一”是一个热门概念。泛指某项措施,既能强化品牌认知,又能提升行为转化率。这就好比一部电影,既叫好又叫座,难度可想而知。那么,该如何借助视觉手段,实现“既要…又要…”的双重目标呢?本文分享一个实战案例,希望能对小伙伴们有所启发。
项目背景
滴滴顺风车希望通过现金补贴,激励新车主完成首单任务。起初,这个策略被包装成了“任务列表”的样式。不过,转化效果一般,也缺少品牌特色。经过诊断,设计团队提出了两个大胆的假设:
1.通过感知优化,提升首单车主完单率;
2.进行形象包装,提升用户对品牌的理解与好感。
用设计手段直接去撬动业务的一级指标,真的能行吗?咱们继续向下拆解:
一、如何提升转化效果?
落到视觉环节,关键是做好两件事:放大感知价值和减小认知成本。
1.放大感知价值
指的是,在感知层面,渲染运营手段的价值感和吸引力。为此,我们参考游戏化运营的思路,设计了一套探宝式的新页面,取名为“小镇福利社”。
当新车主打开改版页面,会收到一份新手专属礼,激发关注与兴趣。
紧接着,在地图、宝箱和动效的指引下,一步步完成首单任务,拿到现金奖励。
任务达成后,还能获得专属身份卡和独一无二的身份编号,满满的代入感和仪式感。
最后,小镇全景图展开。在这里,用户可以探索更多福利内容...
配合新的玩法,红包变宝箱,静态变互动、平面变三维…感知手段的不断加码,大大提升了运营手段的价值感和吸引力。
这些措施,引发了笔者对“表达是一门艺术”的再思考。大家都知道,相同的内容,换一种沟通技巧,听者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例如,“第二杯半价”,可能就比“七五折”更有行动力。同理,相同的运营策略,采用不同的可视化感知,激励效果也会大不一样。顺着这个方向继续琢磨:通过互动形式、视觉样式、场景氛围等感知要素的优化,是否也能为效果转化贡献一份力量?(P.S. 稍后公布优化后的数据)
2.减小认知成本
更多的互动内容和氛围元素,往往会增加信息传达的复杂性。因此,设计师的另一项工作,是梳理活动流程和信息层级,做到清晰易懂,进而降低参与者的认知成本和心理门槛。
如何做到信息层级清晰呢?关键是遵循“第一原则”。即,明确一个流程、一个画面、一个模块中,首要任务或信息是什么,且要让其足够突出。在此基础上,再去建立一二三的主次关系和秩序感。
效果又如何呢?A/B测试验证,设计改版后,首单任务转化率居然提升了22%(补贴额不变)。看来,通过设计手段,拉大感知价值与认识成本“之差”,小伙伴们也能带来转化上的增量价值。
二、如何强化品牌认知?
为了提升促销感,运营类项目往往会采用某个当下热门的呈现方式。这种散点式的做法,未必能打造出稳定的品牌认知。而我们的思路,是先基于品牌策略,定义出一套“中台化”的运营语言,再将这套标准落地到与首单任务相关的内容中。
定义的过程可以分为两步:明确品牌信息和传递品牌信息。
1.明确品牌信息
与滴滴顺风车相关的信息有很多。比如,价值观、品类、利益点等。并不是所有的策略内容,都要靠视觉语言来展现。因此,团队借助研讨会的形式,与业务方充分沟通,最终敲定了“分享”、“经济”、“环保”、“安全”等关键词。
2.传递品牌信息
为了更生动、有效地传递这些信息,小伙伴们尝试从调性、内容、符号等不同的维度入手:
调性
基于品牌关键词,推导出“轻松、安心、温暖、自然、干净”的品牌调性。
内容
围绕“为美好生活,值得点滴积累”的故事主题,撰写“江小白”式的短文案,提升受众对品牌价值的认同与好感。
在调性和文案的基础上,不断展示“绿植环绕、顺风出行”的生活图景,帮助用户建立正向联想。
再加上分别代表了超赞车主、文明乘客和安全助手的IP角色,与用户互动,拉近关系。
符号
同时,还不忘将标志、配色等品牌识别符号,巧妙融合到场景、建筑、界面和角色中,提升品牌差异化与辨识度。
结果怎样呢?调研问卷证明,通过新语言的植入,车主对品牌价值的理解和好感,分别提升了20%和28%。
回顾以上内容,有三点反思:
1.运营手段的品牌化,是在运营层信息之上,再植入一层品牌信息。需要多打磨层级关系,避免内容的堆砌和混乱。
2.品牌信息的传递,涉及到“传递什么”和“怎样传递”这两个问题。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3.围绕“怎样传递”,可以从调性、内容、符号等多个维度整体把控。
最后
通过感知优化和形象包装,设计团队实现了“品效合一”的双重目标。关键要素,都在这张图里:
内容是否有用,待大家在实践中测评。下一期,我们来聊聊游戏化设计。关注微信公众号“发条设计”。这里会定期分享有关品牌、营销和设计的干货思考。让我们一起,探索设计的边界,为脑洞上足发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