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3秒说清品牌的本质
本文包含4种非教科书式模型,教你用简短的话术向领导说清品牌是个啥
随着商业的发展,品牌的内涵从有形的符号识别,扩展为无形的心智区隔,变得越来越玄妙。如何能用简短的话术向领导说清品牌是个啥,变得不太容易。
基于务实的态度,我认为:品牌,就是信誉。建立品牌就是沉淀信誉。
为了进一步解析这个定义,我想结合自己的所学所感,引入3种教科书中没有的实战型品牌模型:
模型一
我曾在阳狮旗下的一家德系品牌咨询机构就职五年半,这段宝贵的经历帮我建立起对品牌的第一个完整模型:品牌=沟通+认知。
即,以沟通(其实主要是传播)为手段,以在受众心智中植入特定的认知烙印为目的,从而建立一个良好的品牌预期,让用户相信品牌所代表的那份信誉。
在实操层面,往往会以企业自身特点、竞品、消费文化趋势等多个维度做基础,推导出一个Brand identity或Core idea的策略定义,将其可视化并做消费者触点的整合传达,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认知决策。
模型二
2015-2017年间,我有幸加入海底捞,自此,也开启了一场认知升级。作为内部员工,我发现了很多怪现象,比如:
1.海底捞的市场和公关团队长期空缺;但它的媒体和公关流量不断,无论是《海底捞你学不会》,还是“单身狗吃火锅对面放娃娃”等热点话题,均由外部用户自发引爆。
2.海底捞极少投放广告,更是杜绝自夸服务好;用户却总是提到它的服务,品牌认知清晰聚焦。
3.创始人张大哥不相信用户会有忠诚度,却换来了比其他餐饮品牌更高的用户黏性,甚至遇到食品安全事件,同行和用户会表现出较高的宽容度。
简言之,海底捞很会打造品牌。但这份成绩背后,是一套截然不同的打法。
海底捞创始人最初对品牌质朴和原生的理解也许就是:大家做火锅味道都差不多,但是我把客人伺候的特别爽,他念我的好,下次还会来。
我将这种认知简化为第二个模型:品牌=服务+关系。
即,以优质服务作为手段,以跟用户建立面对面的良好关系为目的,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自己沉淀出极高的品牌信誉。
模型三
不少产品经理都奉行“产品即品牌”的观点,为了近距离学习这种思维方式,我在17年初加入了某移动互联网团队。看到它用短短几年时间就建立起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我将内部团队对品牌的理解简化为第三个模型:品牌=产品+交易。
即,以产品作为触点,以不断提升交易成功率为目的,在功能层面建立起了比同行更高的确定性和品牌信誉。
反思
对于以上三种截然不同的品牌模型,它们既有效,也有各自的局限性。
例如,广告公司靠沟通而非履约能力就可以建立品牌美誉,真的可以么?海底捞以服务为手段,如何在口味敏感型市场提升品牌认同?我就职的业务线以交易为先,如何才能提升情感维度的品牌价值和信任?
所以,在他们背后,肯定还存在着一个更为本质的底层逻辑。
模型四
回归开篇的定义,如果将品牌比作一个承载信誉的容器,我认为,打造品牌,其实是一个建立预期并履约的信誉闭环,即:品牌=信誉,信誉=预期+履约。
掰开来讲,通过沟通建立正向预期,再通过产品及服务履约,若能如期满足用户的功能及情感需求,就会累积信誉,周而复始。
关于预期
广告行业先后有很多的流派和观点,比如,360°传播、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心智战、插位理论等,基本都是以模型一(沟通+认知)作为底层,本质是解决预期的问题。这里的预期,是指我的产品(服务)能给予用户哪些收益的预期展望。
举例,众多传统化妆品品牌通过广告来“造梦”,在我媳妇的认知中稳稳的建立了“你还可以更美”的预期;碳酸饮料品牌通过各种体感化传播,在我的心智中反复唤醒“喝它,爽”的展望。
围绕预期,还可以细分为多个子问题,比如,具体预期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建立预期?如何让更多人建立预期?怎么让这个预期印象深刻?
但是,只有预期没有履约,无法建立完整的品牌信誉。
关于履约
上文提到的模型三(产品+交易)是我所在的平台为了功能履约提出的具体方法之一。跨行业观察,无论是戴森的五分钟吹干长发,还是美团的30分钟送饭到家,都是通过提升功能履约的效率,从而不断为自己累积品牌信誉。
与功能履约并存的是情感履约。海底捞的模型二(服务+关系)就是在情感履约的环节得出的打法之一。
我们知道,用户的情感需求是极为丰富的。在众多情感分层中,即时愉悦感、向往感、社交认同感、成就感和被关怀理解感,需要被重点关注。
为什么海底捞的品牌信誉强?你请父母或朋友吃顿海底捞,算算刚才提到的情感需求有多少种被满足了?所以,通过情感履约积累的品牌信誉甚至比功能履约更有号召力。
模型四的价值
那么,模型四的价值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两点:
1.“品牌=信誉”的定义,3秒钟就能说清楚。至少我拉着楼下阿姨瞎叨叨,她说听懂了。
2.“品牌=预期+履约”的细分,更底层。能帮助我们快速预判一个产品(服务)在品牌建设中的盲区和问题。
好了,关于品牌的本质,就写到这里。下一期,我们来聊聊,建立品牌信誉的终极商业回报。
关注微信公众号“发条设计”。这里会定期分享有关品牌、营销和设计的干货思考。让我们一起,探索设计的边界,为脑洞上足发条吧!
2019.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