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皮,为什么设计师是最不该内卷的?

Recommanded by editor
北京/设计爱好者/3年前/4334浏览
调皮,为什么设计师是最不该内卷的?Recommanded by editor

设计师对抗内卷的解决办法

本期节目音频版:

https://www.zcool.com.cn/special/radio/howsdesign/detail_ZMzQyMA==.do#nav

本期节目文本稿: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设计师对抗内卷的解决办法。

内卷是2021年的网络热词,但是我在22年已经过半的今天又一次拿出来聊,是不是感觉我话题枯竭江郎才尽了?不完全是,毕竟上半年的热词emo已经回答了内卷的疑问,答卷是躺平。不开心,但是躺平。所以我们只要躺平就可以对抗内卷。

本来这个话题就这么过去了,结果没想到,22年的设计行业形势似乎不允许大家躺平, 一些之前被认为是铁饭碗的建筑设计院都开始动手裁人,逼着剩下的人只好继续开卷了。即使是暂时离开了设计行业的人们,在重新就业时也发现,其实全世界都在卷,而不只是设计。

最直接的内卷就是肉体上的勤奋,很多人把内卷和勤奋画上等号,因为这两者看起来都是一副努力的样子,不眠不休,文山会海,长篇报告似乎都是他们的典型特征,但其实内卷和勤奋有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勤奋的人可以是很开心的,但内卷的人一定不怎么情愿。甚至可以说,内卷的最大伤害不是来自工作量大,而是来自无意义的工作量大。

工作量,无疑是最简单的观察打工人的窗口了,尤其是外行领导内行的时候,最典型的甲方心态就是,我看不出来你设计的好不好,但是我花了钱,看到你为了我的项目熬夜加班,心里也感觉踏实不少。工作量还来自对细节的无限要求,比如初稿就要求终稿级的呈现效果,比如每天填写大量的重复单据。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因为很多人还没有习惯在不确定下展开工作。说不确定前,我们先来看一个确定是怎么样的,一位老铁匠从师父那里三年学艺三年效力,又三十年日夜工作,终于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老师傅,凭着一手出神入化的锻打手艺,做出了最好的剪子,从他学艺到他退休,剪子就是这一种,价格也就是10%的波动,确实之前的工作就是这么个状态。人们小时候学个手艺,可以一辈子稳定的靠这个手艺谋生,甚至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同。

但现在不同了,现在是个高度不确定的时代,不确定的意思是,目标不确定,方法不确定,结果也不确定。努力这种美德在确定的时代里是成功的加速器,在不确定的时代里就变成失败的加速器。就像诺基亚说的,我们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输了。

诺基亚的高管们不知道为什么诺基亚输了,但是我们局外人可以推理一二。

诺基亚输在太沉迷于传统手艺,或者说输在缺乏设计思维。

我们来复习一下设计思维,我觉得设计思维有两大块内容:一是对改变现有世界的信念感,一是一整套从共情到共识的方法论。也就是首先要本能地坚信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更好的解决方案,其次要以人的需求为核心,主动发散思维,收拢想法,再发散再收拢,直到得出全新的要素组合方式。

所以我看到设计师也在内卷,第一感觉是错愕的,因为设计师的基因就是反内卷的,我们的工作方式就自带反内卷程序,那就是设计思维。如果设计师正在试图通过熬夜多做图的方式卷死同行,那我劝他不必再卷了,因为算法机器人干这事更快更好更便宜,人类绝对卷不过它。

用确定性的方式内卷,是机器人的活儿,我们设计师,负责的应该是基因突变,或者说进化。用题目里的话说,咱们的职责就是调皮

设计界最经典的思维方式包括英国设计协会的双钻模型,IDEO的设计思维模型,d.school的设计思维模型和Google的设计冲刺模型等等。前两者的共性在于强调阶段性的发散与收敛。后两者的共性在于强调线性的推进节奏和设计验证的必要性。

我们借用最经典的双钻模型来看,设计师的调皮是什么?

设计活动和其他很多事一样,也是从问题出发,以解决方案结束。

1. 发现/研究(discover/research)-对问题的洞察力(diverging)

发散的洞察正是设计师活力的来源,时刻用好奇心保持对世界的观察,这是调皮的第一因。

但设计师的好奇心还包括对用户的同理心,是一种深度的好奇,所以叫做洞察。

基于洞察的设计思维,并不满足于已经被整理出来的问题,而是总是跃跃欲试地去寻找问题背后的问题。

2. 定义/综合(define/synthesis)-要关注的领域(converging)

正如前文我们所说,设计是发散和聚合不断轮回的过程,所以第二步我们把模糊的洞察定义成理性清晰的问题,

调皮的个性在这一步似乎被压抑住了,但是别忘了最贪玩的顽童,往往也是最可以忘我地投入在游戏中某个细节的人。

3. 开发/构思(develop/ideation)-潜在的解决方案(diverging)

然后在开发构思阶段,设计师的顽童本色又一次充分展现了出来,带着明确的问题,我们设计师的目光又一次看向了广阔的世界,这一次我们看到的做为设计者我们自己内在的丰富信息。

外面的世界需要什么?这个东西需要什么能力?我们自己具备什么优势?

在这一步我们已经回答了这三个问题。

4. 交付/实施(deliver/implementation)—有效的解决方案(converging)

交出解决方案,这一步是一般人印象里设计师的工作,大家以为这些设计是从虚空中突然出现的,但他们不知道其实还有前三步的思考和准备。在这一步里,设计师的调皮通常表现为出人意料的表现形式,新奇的材料运用,甚至完全颠覆的全新角度。是的,能被称为设计作品的,一般都是全新的事物。

顺着双钻模型捋完,我们设计师至少有四次机会从内卷的魔咒里逃脱,分别是洞察阶段对危机和机会的提早察觉,聚焦阶段对问题和自身的冷静分析,概念阶段对全新可能性的大胆假设,以及实现阶段对全新机会的落地。

今天借着内卷的话题把基础理论复习一遍,也是想接机表达一个想法:有时候解答就在我们的衣兜里,遇到问题不要慌,先看看基础知识,它们是个大宝库。

你们还遇到过哪些生活里的难题,借助设计理论得到了解决?来评论区告诉我们~

点击以下任意链接均可收听「设计,几何?」音频栏目

站酷学习音频专题

小宇宙音频专栏

喜马拉雅音频专栏

欢迎扫码加入知识星球与我们互动

37
Report
|
54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吸喵套餐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7.8月的一些作品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UI文章
UI文章
UI文章
UI文章
作品收藏夹
里程碑
里程碑
里程碑
里程碑
作品收藏夹
设计类文章
设计类文章
设计类文章
设计类文章
作品收藏夹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