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茧房,文化隔阂时代的设计怎么做?

Recommanded by editor
北京/设计爱好者/3年前/1102浏览
兴趣茧房,文化隔阂时代的设计怎么做?Recommanded by editor

设计师面对文化隔阂的几条出路

本期节目音频版:

https://www.zcool.com.cn/special/radio/howsdesign/detail_ZMzExNg==.do#nav

本期节目文本稿:

很快就要过年了,大概从五年前,我就开始感觉到,过年回家和亲戚们同学们的共同语言正在快速缩小,以至于现在虽然每周我还是会和父母视频聊天一两个小时,但是我们的话题只剩下我的童年趣事这个选项。

按照传统的消费市场分析,我和老家同学是同龄,我和父母是亲人,可以给我们推送类似的内容,小姐姐跳舞,大哥哥卖货什么的,类似的产品好记星脑白金什么的,一定俘获我们。

可是我们都知道,它们不灵了。它们的失灵是因为我们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类人了。把全国人们都塑造成一类人的主要媒介——电视,不好使了。我上次看电视是半年前,看电视的原因是长辈过来小住,陪伴他们看的。实话说,我也没怎么真看,因为当时电视正在播放一个明显不怎么好看的民国题材的电视剧,插播的广告我也没在意。再说句实话,现在大火的《脱口秀大会》其实我也没在看,所以企图卖给我李诞代言的什么东西,也是徒劳的。我已经无法被上个时代的电视和这个时代的热门节目标记。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成了非主流。我在看《铁齿铜牙纪晓岚》和《十三邀》,音频节目在听于谦的《谦道》和播客《日谈公园》。在算法的眼中,我是个很容易解读的人:纪晓岚代表80后,十三邀是文化类内容,谦道继续加固80后和传统文化标签,日谈公园让算法略微恍惚了一下,可是继续给文化类标签加点权重总是没错吧。所以“爱好文化类内容的中年人”,就这样被安排了。于是算法的app小伙伴们知道了我的口味,什么圆桌派,看理想,什么爬山钓鱼,什么珠子核桃,就陆续进入到我的阅读列表和购物清单了。一切都自然丝滑,浑然天成。

尽管我非主流,可是我可以被算法捕捉。因为内容和商品可以千人千面、依个性化分发,但是设计不能。设计师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才可以做出一款产品,设计出一张海报,如果是之前,对应着上亿的潜在消费者,这些付出是值得的,但是现在,消费者们已经变得千奇百怪,哪些耗尽功力做出来的设计,还可以这么大肆收割么?你的元素,对方都看不懂,你的梗,对方也不想接,那还怎么吸引他?

第一个策略,打不过就加入,成为高科技阵营的一员。

现在有鹿班这些智能设计工具,一秒钟出几千张海报,中间的元素和内容完全可以根据受众定制。千人千面的设计,不就是这样了么?用了就可以继续打动客户。设计师们可以趁早开始学习一下怎么和机器配合,尽管各种大会上融资报告里说的热闹,智能设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是需要真的设计师来进行调校引导的。因为工具的原理大致来自数据归纳,总是存在滞后性,同时技术手段对意义等抽象问题的解读也无能为力,设计师将会越来越成为各种技术背后的操作者。做为操作者,设计师需要把黄金分割等设计原理投喂给算法,也要从数据中洞察到问题,用设计思维创造性地提出改进路径。我们不要再把数据库、算法、函数当成和自己无关的东西,过不了几年,也许这些知识也会成为设计师的必备。我始终坚信设计师是把科技成果和人类需求做最佳连接的人,要良好地连接两者,只是具备传统的艺术和商科知识是不够的,也好学会用理科和工程的思维去驾驭越来越强大的工具。

第二个策略是,反数据,不跟随潮流,只专注于创造独特的设计体验,为质量服务。适合匠人型设计师。

科技越进步,人们越孤独,也越愿意为独特的文化买单,无论是花钱还是花时间。有一种说法是青年文化的内核就是孤独。大数据再强大,再没有足够的数据源的时候,它无法染指这些只有小数据的圈子;人工智能再聪明,它毕竟无法对一个资料不足的人展开交流。但是设计师不同,和音乐家、脱口秀演员、极限运动员们一样,以这些最有趣的人为核心,凝聚着一个个小小的但是牢固的圈子。正如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一书中提到的1000个粉丝供养一位创作者的模型,这些只有千八百人的小团体,或许才是未来人们的生活状态。创作者只需要考虑这1000人的需求,这些“高审美”、“高时间投入”和“高天赋”的作品产品,才能满足他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忠诚度极高的粉丝。这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非主流文化,随着每个人看到的东西越来越不同,接触的朋友越来越被算法归类。我认为这种精神部落在未来会变得更多,这也就意味着,在每一个部落的中间,也需要越来越多能和他们共情、为他们量身创作的设计者。

今天说的有点跳跃,从看电视,到算法识别,再到怎么在新环境下做设计。不知道大家听完有什么感觉,你们是选择加入科技?还是选择加深修行?最后,插播一个我个人的疑问:扁平、极简、酸性...这种去技巧化的设计潮流,是不是在为技术全面对接设计做准备?或者是一种工程思维对设计潮流的影响?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点击以下任意链接均可收听「设计,几何?」音频栏目

站酷学习音频专题

小宇宙音频专栏

喜马拉雅音频专栏

欢迎扫码加入知识星球参与我们的讨论


8
Report
|
10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教程
教程
教程
教程
作品收藏夹
宣传海报怎么做
宣传海报怎么做
宣传海报怎么做
宣传海报怎么做
作品收藏夹
学习
学习
学习
学习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