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费高是因为大师操刀?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北京/设计爱好者/4年前/79860浏览
设计费高是因为大师操刀?Homepage recommendation
qouop

我觉得小米这次品牌升级,即使抛开后面的营销价值,光是案例本身其价值就远远不止200万。


新LOGO官网:http://www.mi.com/a/h/19823.html?masid=2749.0001

这几天小米200万请原研哉升级品牌设计的事件吵得沸沸扬扬,几天看下来,大致分成以下几派:

 

1 原老师不愧为姜文+罗永浩综合体,果然老谋深算,一个圆角就骗走小米几百万设计费,我米智商堪忧。

2 小米其实买的是一场事件营销,光是这几天的新闻热度,就已经值回成本,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

3 这次品牌升级尽管看起来改动不大,但是细节很经得起推敲,价格相比国内设计师贵点,但是人家是大师,也可以接受。

 

 

但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这次升级,即使抛开后面的营销价值,光是案例本身其价值就远远不止200万。

因为它不但解决了小米当下的品牌方向难题,也很好地为我们指明了品牌设计这件事的价值所在。那就是品牌设计可以为其客户确定基调,并借此进入更广阔的市场,实现次元跨越级的成长。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要借用一个经典的图表: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约瑟夫和哈里的分析人际冲突的“约哈里窗口”理论。

这套理论是用来解释和探索提升自我认知的工具。但我们根据这套模型同样可以看到,任何人的成长,其实都是开放区逐渐扩大合并其他三区的过程。当我们自己的更多信息被更多别人知道,往往就意味着我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越大。


这个模型其实也可以套用到一个企业成长的过程里:

而设计师出现在哪个区间,基本就确定了其设计服务的目标和价值。下面我来分区逐一说明:

 

开放区:


如果你提供的设计服务,其内容是客户也了解,用户也知道的。那么可以认为你只是在提供一个常规的“美化”工作。你面对的是一场开卷考试,答案放在左手,试卷放在右手,比拼的无非是谁写的更快,字体更漂亮。只要在这个区间里,那么从商业的角度看设计的价值就是不高。

 



隐秘区:


当客户或者老板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设想时,设计师在隐秘区的工作开始了,设计的价值也开始浮现了。因为客户有想法,但是他的用户并不知道。怎么让这个产品卖点,促销信息,品牌魅力进到顾客的眼里脑中?


这是一场海陆空综合作战的认知占领战役,也是广告人的主场。随着客户体量和面向市场的变大,这块战场的服务费可以养出奥美天联这样的巨兽。


 


盲目区:


世界总是在变,消费者更是一代代变老,一代代出生;一群群变穷,一帮帮暴富。之前屡试不爽的广告套路,供不应求的当红产品,很有可能面对新用户时沦为笑话。这个时候,需要一些人告诉客户,这些新用户们需要什么,这就是盲目区里的设计师机会。


这些机会里最典型的就是把一线城市的产品,用二线城市的价格卖给三四线城市的“降维打击”战术。因为很大程度上,一二线城市就是三四线城市想要成为的未来。快手拼多多的崛起,印证了进军盲目区的战略级价值。


 

未知区:

未知区的玩家们很复杂,他们喜欢以“洞察者”自居。儒释道三教,史地生三学,量子计算地外文明,少林寺驻武当山办事处大神父蒙古大夫老中医王喇嘛等等高手都在此决战。以设计的角度,最典型的就是IDEO这样的设计咨询公司。这次的小米品牌升级,我认为就是发生在未知区。


未知区在外界看来已经弥漫着玄学的氛围。毕竟谁也无法判断自己未知领域里的事究竟是对还是错。以我粗浅的道行,我甚至觉得那些“洞察者”们其实自己心里也没底。但是用户们,群众们的眼睛和内心是明亮的:这个东西我感觉挺喜欢或我有点讨厌它。不要小瞧这点喜欢,它们累加起来,未来成就的就是Apple这个量级的创世企业,带来的是时代级的机会和价值。



最后我们来复习一下之前也是引发哗然的几个“天价设计费”案例:

万事达品牌升级,设计机构:Pentagram,800万人民币。 


百事品牌升级,设计机构:阿内尔集团,100万美元。

英国石油公司(BP)品牌升级,设计机构:朗涛设计,设计费1.7亿欧元。



看完这老几位,我觉得雷总挺会过日子的,你们觉得呢?



PS:“稻草啊”提到:

虽然我觉得这个设计项目没什么问题,大品牌的改动本来就是这样。
但是同样发现这篇文章没有说出什么结论,拆了半天就说这是未知的,挺沮丧。


我有些话想借这里唠唠:

 逐步用可能性更高的假设来缩小未知,就已经是很好了。大师提出的概念和方向走没走对有待时间验证,但是没走错本身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反观我们四周,明显走错路的事可真不少。现实世界不是有着标准答案的考卷,未知和错误才是常态。通过挑战试错和学习总结去逐步扩大已知,逼近未知,我觉得足矣。


另外,可能我们习惯了实用的明确的结论,符合我们价值观的安慰,5分钟就上手的技巧,三天就升职加薪的黑科技。是的没错,知识是为了应用,内容是为了消费。但是,应用之外,如果再往里面走一小步,就可以找到可以应对更多场景和问题的一点点心得。本文我说的几乎一定是错的,因为它只是一个粗糙简陋的模型,但是我还是很喜欢它,因为它在试图挑战未知,逼近真相。这也是我从这次小米LOGO升级里得到的一个启示:精致是多维的,不只是形式的。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谢谢大家的指正和怀疑,给了我很多改进和思考的线索,真诚致谢。


1764
Report
|
409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包装文字排印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设计理论知识
设计理论知识
设计理论知识
设计理论知识
作品收藏夹
教程
教程
教程
教程
作品收藏夹
教程
3089
设计专业干货
设计专业干货
设计专业干货
设计专业干货
作品收藏夹
心得
心得
心得
心得
作品收藏夹
站酷首页推荐
站酷首页推荐
站酷首页推荐
站酷首页推荐
作品收藏夹
设计师的灵感
设计师的灵感
设计师的灵感
设计师的灵感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