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出发的中国动画,还缺什么?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北京/设计爱好者/5年前/12360浏览
重新出发的中国动画,还缺什么?Homepage recommendation

专访《哐哐日记》《泡芙小姐》导演皮三——中国动画缺的是想象力和好奇心,我们应该更有勇气一点



如果你关注中国独立动画,一定知道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CIAFF),自2011年创办以来,已经举办了八届。第八届在今年12月12日至12月15日刚刚结束,与前七届不同的是,今年开启了首届东布洲国际动画展,举办地也南下,从北京换到了江苏海门。

 

创办人皮三,是热血暴力动画《哐哐日记》,都市系列情感动画《泡芙小姐》的导演。谈及为什么想要创办一个独立动画活动时,他说,“动画的创作和制作,一面,是一种个体的幽闭劳作,另一面,要经历群体性重复工作的冗长流程。需要同时在技术性和思辨能力间平衡,因此动画创作者大多不喜欢理论探讨。同时,作为小众美学,进行动画本体理论研究的人少则又少。我不是搞理论的人,但作为策展人,却希望这个活动能让自己,同时让更多的参与者对专业思考有所帮助,或许不能直接惠及创作本身,也希望能促进讨论与沟通,令同行彼此理解,总归是有意义的。”

 

除了皮三导演,本次动画展和论坛还有两位策展人,一位是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副教授陈廖宇,另一位是来自追光动画的联合创始人于洲。在三位策展人的共同商议下,今年动画展和论坛的主题定为了动画基因学,从“创作、教育、产业”三个维度,对中国当下的动画生态,做出积极地回应与建设性的讨论。如同策展人陈廖宇老师所说,“正是想在更多目光聚集在资本、市场、爆款成功学的当下,对中国动画的自身基因进行追问和探讨,我们无意批判、主张或者指路,因为个体无法对基因作出选择,但每一个个体的具体选择,又会影响作为一个种群的宏观基因演进。


策展人  左起:皮三、陈廖宇、于洲

 


这场为期3天4夜的活动,被动画人称为“南方的神秘聚会”。4场独立动画展映,入围的41部独立动画短片让人应接不暇,故事多元,风格迥异。8场专业论坛,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到当下最炙手可热的动画导演、制片人,还有深耕在高校的动画教育者们和独立动画创作者们等等,200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动画人聚在一起,与其说这是一场活动,这更像一个动画人的节日。


开幕式现场综合影像艺术作品《Animation DNA》

策划:梁龙 皮三  监制:梁龙  视频装置:曹雨西

作曲:张宇  作词:皮三  后期:周迪


 

从2015《大圣归来》动画电影上映,近10亿票房实足为中国动画打上了一针强心剂,到今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收获 49.7 亿的超高票房,中国动画也有了“爆款”,资本热潮向这个行业“回头”,而“国漫崛起”(这里指国产动画电影)的口号也一次次被大众喊了出来。但对于动画创作者和从业者来说,我们需要更清醒地思考:有爆款就意味着成功了吗?中国动画真的崛起了吗?我们的工业化真的成熟了吗?中国动画还缺什么?我们自身的创作基因是什么?独立动画未来又该怎样发展?我们借此机会,和创办人皮三导演简单聊了聊,关于独立动画和他的动画心声。

 

 

 

 

独立思考,趣味表达

用自己的方式思考世界

 

站酷网:您作为独立动画展的策展人,您是怎么理解独立动画的?

 

皮三:这个问题他们好多人问过我,最早的时候我还观察过,在我们做独立动画展之前,基本没有人提这个事,后来这两年出现了很多独立动画展。独立动画和独立电影一样,最早在西方的概念就是独立制片,因为它对抗工业体系,工业体系它是一个标准的制片人系统,包括好莱坞,为了做个性的作品,就会采用独立制片,就是自己掏钱自己拍,不听你们使唤。

 

其实我是借用这个词,我觉得在中国更重要的是,我认为八个字,叫“独立思考,趣味表达”。什么含义呢,我觉得独立思考是中国人特别缺乏的,所以我们强调这个。

 

我们这代人基本还是在一个体制和系统内的,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有所改变,但可能也没那么乐观,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世界。趣味表达呢,我觉得动画是一个轻松的东西,我个人觉得最有趣的应该是通过想象力和幽默去对抗一个沉重的或者大一统的东西,所以我叫趣味表达。

 

我觉得中国年轻人就是因为太没想象力了,想象力是最重要的,比独立思考也不差,当我们有想象力的时候我们才能独立思考。所以我觉得这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我就用这八个字来概括对独立动画的态度。到现在为止也是有价值的。


上图:论坛《中国动画的基因还能隔代遗传吗?》主持人:陈廖宇  嘉宾:施屹、李保传

中图:论坛《动画导演的DNA》主持人:皮三   嘉宾:田晓鹏、王云飞、梁旋、不思凡、李姝洁、卢恒宇

下图:论坛《在嫁接中生长的中国动画教育》主持人:陈廖宇   嘉宾:陈志宏、韩晖、薛燕平、路盛章、隋津云、徐宁、於水




我们只做动画本身的开拓和创造

商业化不是我们考虑的事情

 

站酷网:独立动画展到今年已经举办了八届了,这几年有没有新的观察和思考?

 

皮三:有非常大的变化,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很多都是一些不成熟的作品,80%、90%的作品都是学生毕业作品,毕业创作相对来讲比较有独立性。但是这几年,第三、第四届慢慢开始有很大的变化,有几届突然就提升起来了,当年第一届参加的作者他们还参与,因为设计环境变化了,包括动画论坛,我觉得动画展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家提供了一些精神上的支持,他们觉得我们可能还能一直往前走,慢慢独立动画作者出现越来越多,生态也多样化了,以前只有学生,现在当老师的也做动画,也有打工的,晚上做做动画。

 

第一届论坛被提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们做动画怎么养活自己?前两届总是回答这个问题,我就有一个比喻,我说就好像你早上去公园看人钓鱼,你问大爷你怎么养活你自己?动画在我看来应该是一个爱好,靠它养活自己多累,你要做就做,也可以有一份工作后来做动画也行,这两年就没有人提问这个问题了,变成很专业的问题,这就是生态的变化,大家认可了,觉得独立动画是一个可以被接受的事情,现在就变成是创作讨论。

 

 

站酷网:您觉得独立动画被认可了。

 

皮三:被圈内认可了,老百姓可能还是不知道什么叫独立动画。

 


站酷网:如果独立动画不转商业动画的话,独立动画人怎么赚钱?

 

皮三:像陈廖宇说的,从某种角度来讲独立动画人比商业动画人风险更低,比如追光做了《白蛇》,一投资好几千万,一失败会很可怕。但是独立动画人用很少的钱,没钱的话就是投入时间,比如我花半年时间做独立动画,以小博大,在国外获个电影节的奖,还能飞过去旅游一圈,获得很多机会,因为国外讲版权,有展映会,我们放映他们的独立电影也有版权费,都给付钱的,价格还不菲。有很多地方给的版权费,包括奖金,可能几万块钱,有些甚至十几万块钱,这些都可以变成收入,这样一来大家就开心了。

 

这个事情主要还是看你想要的代价和风险是多少,大规模商业化也不是独立动画的任务,因为它的任务就像圣丹斯电影节和奥斯卡的区别一样,就是开拓和创新,展示自我。很多制片人去圣丹斯选未来的导演,片子可能做的很抽象,很实验,不一定选这个片子,但是这个导演具备未来成为商业导演的气质,也会选择。所以说我们只做动画本身的开拓和创造,商业化不是我们考虑的事情,是社会环境需要商业化它就会商业化,是这个区别。


上图:论坛《中国动画里的日式基因》 主持人:潘斌  嘉宾:王昕、申琳、于沺、刘北、江口摩吏介

中图:论坛《中国动画电影的工业化》主持人:于洲  嘉宾:陈洁、崔迪、刘伟、刘文章、张旋

下图:论坛《欧洲动画风格基因》主持人: 魏荷芳 嘉宾:Emilie MERCIER、Adrien MERIGEEAU、Priit TENDER



 

中国动画缺的是想象力和好奇心

我们应该更有勇气一点

 

站酷网:您觉得中国动画最缺什么?

 

皮三:从个人角度来讲,我觉得是缺想象力、好奇心,还有很多雷同的,我觉得应该多样化。

 

可能也是我们教育系统的影响,我以前花很多时间来摆脱教育系统的束缚,建立极强的好奇心和自我判断的意识,不要屈从于某种东西,这个我觉得是最重要的。大家都缺一些好奇心,缺一些挑战的勇气。从作者角度来讲,无论商业动画还是独立动画都缺,独立动画还好一些,但商业动画,包括商业电影,只要能达到好莱坞标准大家就很满意了,当然世界电影都往下走,整个都缺乏好东西,不像以前那些老电影,我们看着以前大师电影,真的开天辟地的,包括艺术片,这两年商业电影全是漫威了,没有别的,大家都没有勇气了。

 

我觉得中国动画完全可以不用重蹈他们的覆辙,因为动画是全新的,可以像好莱坞一样,也可以不像它,可以有不同的尝试,中国动画可能性很大。中国人多,每个垂直品类里边都有不少人,你们站酷设计师这么多人,国外不可想象,这是我们的优势,欲望别那么高,不是一做就想要几十亿的票房,三四千万的票房也会有的,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站酷网:商业动画还是有一些创作的限制,导致大家不太敢放手去做。

 

皮三:资本总是希望摘现成的,风险小,这是人类的弊端,资本靠数据说话,人类行动是数据能证明的吗?文化就是偶然性,我们做创作的鼓励多样性,成不成不重要,社会选择的结果,安心做好就行了。

 

 

站酷网:今年入围的有41部独立动画,您在看这些作品当中,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有没有让你觉得惊艳的作品?

 

皮三:今年没看,因为我们是按照国外电影节的机制来的,我们组委会的人不参与评选,虽然是策展人但也是展映的时候跟大家一起看看,这是游戏规则。

 

不过,去年有一个日本的获奖作品,视角让我觉得很忧伤,但是又是那种很温暖的东西,虽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我喜欢很黑色的东西,但是那个片子真的很打动我,不知道为什么,好的作品的共性都能感染到每个人,其实每年都会有特牛逼的作品让我觉得很惊讶,这也是我做活动的一个动力,能够看到特别好玩的作品。

 

 

站酷网:您喜欢黑色风格的动画是吗?

 

皮三:我喜欢黑色的,比较暴力。像美剧《冰血暴》,我特别喜欢这种范儿,美,冷酷,特别沉浸的那种。

 

 

站酷网:但是感觉跟您做的动画《泡芙小姐》很不一样,您接下来会做黑色风格的动画吗?

 

皮三:我下一个片子就是黑色风格的。以前憋着没做,因为自己公司做的时候有商业选择嘛。《泡芙小姐》其实有点打个赌的感觉,我最早做了一个系列叫《哐哐哐》,特别暴力、幽默的那种,那时候他们说你就是一个适合做特别暴力的动画导演,我说我一定做一个情感类的,讲女性爱情,他们说你开玩笑,你一糙老爷们。《泡芙小姐》剧本都是我写的,不一定非得是女孩才能写出女性情感的东西,因为我也有细腻的一面吧哈哈。我的一个体会是,我觉得女性解决情感问题和男性不一样,男性是很功利的,交换的,特别直接,男性会更在意我得到什么,因为我也是男性,但我对这些东西是很警惕的。女性是感受型的,她要感知一个事物,泡芙就是用物来隐喻情感,因为爱情是没有解决方案的,有很多东西其实很复杂,只有靠隐喻让大家去感受,所以这部片子很多女孩都很喜欢。


 

 

 

 

人的第一步都很难

未来,我们想帮助动画人走出第一步

 

站酷网:动画展的前七届都是在北京举办的,为什么今年选择在江苏海门举办,是有一个大的计划吗?

 

皮三:以前在北京办论坛,都是花自己公司的钱,做的比较小,场地和评委都是靠刷脸,请朋友帮忙。

 

今年有钱了,就想邀请更多的人,今年动画圈的人来了很多,以前不能请他们,现在能请他们了。之前很多地方邀请我去我都没去,第一个是他们对动画展和论坛的想法和我不一样,我必须要保证学术独立性。最终选择海门,就是因为这里让我可以保持学术独立性,不会随意干预我,我们都是很专业的,这点这个地方是自由的。

 

第二我想找一个环境好的,其实这个季节不好,原来准备10月份办,因为一些事情拖到这么晚,那个时候是绿地,有湖水,坐在咖啡馆很舒服,整个环境特别美,我觉得以后可以长期在这做。

 

当地政府也给了我们很大支持,不仅会有动画展和论坛,这里明年会成为一个动画孵化创作基地,我们希望给动画人提供孵化基金、创作指导、专业氛围,反正是提供一个轻松和充满个性的创作环境,帮助更多人完成动画项目的前期创作。

 

我为什么想做这件事,近几年做动画论坛,发现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很多导演特别有才华,但最后消失了。人的第一步特别难,比如饺子导演,做电影的时候光线投资,那是因为他快成功了,但是第一步的时候谁来帮他?所以我们跟当地政府也谈了,他们很支持我们,我们会提供单项20万—100万不等的孵化基金,去支撑你完成你的电影短片或者电影长片前期策划设计和样片。但是这个得有专业的人来选择,所以我们还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让大家一起来选。以后这里每个月都有活动,讲座、论坛、工作坊等等,我希望未来一两年这个地方都是年轻的动画导演,动画前期的设计师、编剧、分镜师,他们都在这里聚会。

 

另外就是版权,虽然我们投了钱,但我们会保障一定让作者多版权,这是他自己的孩子,只有这样他才能往下走,这点政府也支持。我觉得这个挺好的,动画论坛干了七年,第八年能变成特别实在的事,这也是今年跑出来做的原因。


 

 

站酷网:您同时有策展人还有导演的身份,您觉得这两个身份您更喜欢哪个?

 

皮三: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所有人都在问我这个问题。

 

我倒也不宅,每天在家做做饭,看看书,搞搞创作,这是我最爱的生活。我之前拒绝参加各种活动,但是没想到我自己做活动,要去邀请别人,这是很“变态”的行为(笑),很多导演啊都不爱出门,我也不爱出门。

 

但是这个论坛是我一年一年慢慢做起来的,有一天不知不觉就七年了,每天挺平淡的,真的回头看,还觉得挺难受的,不知道因为什么难受。其实去年特别不想做,因为都有套路了,我觉得再无变化的话做它干嘛,虽然每次做的时候,一群朋友见面挺开心,挺高兴的,但我总觉得失去点什么,缺点什么。但是今年变化了,多了孵化,我就开心了,终于变化了,又让我增加了新的激情。

 

这个圈子并不大,但是这个活动真的有帮助,像这次的制片人论坛,论坛后他们统一发了朋友圈,一下轰炸了,他们想做一个制片人的联盟,因为中国的动画,一个公司完成不了,需要很多公司,但是接口不一样,重复的讲述标准,生产压力特别大,如果他们几个稍微大点的动画公司提出一个标准,小动画公司一起呼应,省钱,省时间,效率也高了,这事就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我们做活动,没想到他们想要成立这个,我觉得特别好,让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动画电影制片人的一次低调聚会

 

 

结束语:

 

中国动画已经走过约 90 年的历史,在这90年的历史中,中国动画“出生”过两次,“作为一门非本土原生的艺术,每一次出生和成长都是一个学习他人和塑造自我的过程,比如第一次学美国和前苏联多一点,第二次学日本多一点,第一次已经走到形成自我的阶段,第二次还在路上,但已经开始有自我意识。”如果你看过中国动画史,如果你身边也有动画人,或许也会觉得这简直就是一部心酸史。



就像陈廖宇老师在论坛时发出的感叹,“从台上看下去,论坛大厅像极了一艘大船的底舱,像是对中国动画处境的一种隐喻。四天,不算舒服的板凳上一直坐满了人。”我们期待重新出发的中国动画越走越好。




专访主持:鬼马、潇雨

视觉设计:春风

 

 

 


224
Report
|
63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双座丨品牌视觉设计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ZAOV|各[苹]本事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画家专访
画家专访
画家专访
画家专访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干货-访谈/观点
干货-访谈/观点
干货-访谈/观点
干货-访谈/观点
作品收藏夹
设计基础
设计基础
设计基础
设计基础
作品收藏夹
创作案例
创作案例
创作案例
创作案例
作品收藏夹
未读
未读
未读
未读
作品收藏夹
参考
参考
参考
参考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