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总监从不说的选人标准 | 拆招儿

Recommand
巴黎/平面设计师/3年前/290浏览
设计总监从不说的选人标准 | 拆招儿Recommand
Yang24

之前做过一个投票,大家对于「设计总监的选人标准」,还比较好奇。

这很容易理解,毕竟它很“实用”。

但我个人对这个话题一直持怀疑态度。 因为公司业务不同、人和环境也不同,怎么可能会有统一的标准呢?

五一期间,我去了趟基本没人的三里屯,所有堂食关闭。当人群散去,只剩一家家店面在那里。

就在我们决定点什么外带时,那个伪命题突然有了答案。

一家中餐厅、一家印度餐厅,即使菜品完全不同,但依然存在基本的共性。

菜都要选新鲜的、主厨要有经验的、餐厅服务人员要训练有素的。

不管味道如何,餐厅都会告诉客人们:干净又卫生...

对于设计职场,我相信更多人比我看得明白,只是大家懒得说。

我不知道原因,所以尝试总结出一些共性,看看能从中得到些什么。


我们从设计师面试的几个典型阶段说起:

①作品海选阶段、②面谈阶段、③作业阶段。

海选阶段,简历+作品集就是你本人。

不可避免,对求职者的认识是片面的、主观的、但也是充满想象的。

总监十分需要通过作品集,来预判你的专业能力、职业潜力。

01

看作品集的本质,

是对于「专业能力」的精筛。

①被忽视的第一个专业印象:

先作品集、再作品。

就在今年,我曾经一周内,收到了5份封面相同的求职作品集。

后来特别疑惑,就去搜了一下这个封面,淘宝5块一套自动发货。

我和团队里的设计师说起此事才知道,这是某知识付费大号给的“免费资源”。

(不过我真心希望这几位没付过钱)

作为一个设计师,对待自己过于粗暴。

或许你认为这没什么,作品好就行,但我想说的是:

第一印象之后,是固化印象存储。

再想扭转,需要几何倍数的努力。

即使获得了面试机会,但也为自己制造了另外的麻烦,而我相信谁也解释不好这个问题。


②作品集得分的真相:

你的峰值+你的底线

一般来说,求职者会先奔着最好的那个目标去呈现作品。

但这不是受众视角。

从观看者角度,会看你最高分和最低分之间的差值

如果差值过大,就再衡量其他中间值,取平均分值。

作品是你的不同答卷,可你遇见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呢?不知。

既然无从知晓,又产生好奇,这必然就会来到下一个环节:面谈。

所以做作品集的本质,是要把自己作为作品背后的“人”呈现。

并且随时准备好去介绍你的作品。

这就可以推导出一个重要问题:

该选哪些案例放入作品集?

1.先设定一个底线作品和最优作品、再设定均值中上的作品;

2.选你想为第二步的面谈,产生话题的作品。

(出发点可以是与职位贴切的、或与行业贴切的。)


现在,我们进入面试阶段。

02

初次面试的本质,

是来验证对你的期待值。

一个大家可能都经历过的场景是:

请讲一下你的某个案例作品。

①问项目时,是看你的做事思路,以及观察你参与度较高的项目结果。

这里分享一个思维方法:WHWW

Why为什么要做,How怎么做,What呈现什么,Where在哪里做。

用这个思路做事,当你叙述给别人的时候,是可以被理解的。

它们对应到你的叙述中,应该是:

动机、方法,结果,环境

另外,在实际项目中往往都是团队作业,让面试者讲述一个参与度高、且自己较为满意的设计结果时,这个过程,大概率能了解到你的思维、工作习惯、团队角色等。

-

几年前面试某大厂时,我被问到过一个问题:

如果让现在的你再次来做这个项目,会有什么不同?

这类开放式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主要目的是让你自己选择要回答的方向。

尤其是看在事情已做完时,你是否没想过这件事做得怎么样、又如何可以做的更好。

不得不说,复盘是一个设计师重要的职业素养

因为设计是个性化的工作,没有一模一样的答案。

但能否总结经验、及时修正、降本提效,是除了专业以外的附加值。

提供一个思路:目的——归因——经验——指导

面谈顺利的话,如果能进入测试阶段,就又多了一个沟通机会。当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会要求测试。

03

作业的本质,

是看你的心理素养。

首先放下被害者妄想论。

我们只能说一个概率:大部分公司留作业,真不是为了“剽窃”你的“作品”。

作业是一个更公平的测试。

当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收到同一个命题时,给出的答案更为接近真实水平的呈现。

①面试者用木桶理论,

判断人才模型,与岗位定级的匹配度。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管理学的知识,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故事:

一个木桶能承多少水,不在于最长的那一块,而是最短的那一条。

从这个角度看作业结果时,

会侧重于团队管理的考虑:

一是对团队成员之间,能力短板互补的考虑。

二是大家的专业共识越高,沟通成本越低。

木桶理论作为管理理论是可行的,但是用在个人身上就错了。

我们个人而言,相比关注劣势,更需要放大优势。

②面试者要用斜木桶理论,

放大出自己的优势。

斜木桶是什么意思?

就是既然木桶有短板,那我们把木桶倾斜来放,也能承载更多水。

翻译一下:放大优势

在我们整个应试教育中,被教导不要“偏科”,这导致我们倾向均匀、牺牲长板。

但在工作中不是这样的!

测试作业给的时间及背景资料都较少,甚至很考验设计师跨行业及人群的设计素养。

其实面试者很清晰这些问题,但依然需要判断更为真实的设计能力和抗压能力。

比如,如果你有很强的平面视觉和创意能力,那就不要为了证明自己的综合水平而硬凹不太熟练的c4d,写好你的思路说明或许机会更大。

设计思维+呈现结果,是你提交测试结果时要同时关注的。

以上我们试图从几个方面,梳理出一些共性。

总结了一张图,希望对你有用。



写在最后

其实工作一些年限的人,基本都会经历过自己作为求职者、面试者的双重身份。

这和设计做的好不好没关系,只是因为活的长了点。

我依然对“标准”持怀疑态度,写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我一直想说的是:共性。

不能说共性的时候谈个性,谈个性的时候又陷入片面,最后都归于运气,那就把天儿聊死了。

设计师面试的本质就是:

如何为你自己做好一次提案。

最近和一个正在找工作的朋友聊天,对话如下:

N:职业啊!我现在觉得设计师的思维很重要,有了设计思维无论到哪个行业其实也都行,但是我找了这么多家后,发现一个问题,具备设计思维的公司和设计方法的公司很少,基本都看视觉和风格去选择对应的设计师,这就有个问题,设计师应追求什么,也就是,如果聪明的设计师,会拿着那种符合目标公司审美的设计作品去。

Y:嗯,但设计思维和设计风格,是矛盾的吗?或者说比重悬殊?这个我这么理解:设计思维需要以实际产物来交付,而设计风格更能体现商业需求。公司的存在是为了解决商业问题,思维被藏了起来,不是它不重要,而是它在风格被认可后,才能进入谈心环节。

某种程度上,这是这个时代我们都要付出的成本。

/ End.

copyright @北鼻杨的路图

编辑:Young

本文中所使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5
Report
|
5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全案
全案
全案
全案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小家电
小家电
小家电
小家电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