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你的设计?用一个著名悖论,看设计师和需求方的关系
用一个哲学悖论的是与不是,
开启这篇话题。
001
有一艘木船,历经几百年的服役依然没有沉没。
每当一块木板腐烂,就会替换一块新的,船体就这样被不断的修复。
直到有一天,所有的木板都被替换过了,它依然飘在海上。
这艘船叫做忒修斯之船。
请问,
当所有木板被换过后,它还是原来的那艘船么?
别着急回答,请思考做个选择后,我们再继续。
A.是 B.不是
002
好,现在来说说理由。
A
认为它是,是因为不管它怎么换1.它依然被叫做忒修斯之船,就像从小到大,你依然是你姓名下对应的你。2.木板换木板,没有改变它木船的本质。3.持续替换零部件,就像我们身体的新陈代谢,都是更换了某些“部分”。
听起来很有道理啊。
B
认为它不是,理由是1.它被替换后,真实的物质材料变了,现在的木头不是原来的木头。2.它有了新的参与者,现在的修复人员也不是之前的人。3.最后,它是由新参与者共创的新事物。
是不是也很有道理?
003
每个设计师几乎都遇见过这样的问题:
接到一个设计任务,产出设计结果后,需求方突然要求调整。
虽调整的程度不同,但让人不开心,很emo。
在这个过程中,需求方注入了他的想法、找了张纸给你画了示意图、甚至替换了部分brief。
那么,我们用思辨的视角来带入一下。
①你现在进行的任务,还是当时的任务吗?
②被他人干预过的设计,还是你的设计结果吗?
好像不是了,很理解啊,相信这正是你不开心的原因。外在表达来说,你会说对方不信任你、或不按流程办事。
但本质的原因是,
你认为自己彰显专业度的那块木板,被替换掉了。
你担心你的船,将不是你的。
前面说过,木板被一块块替换掉,最后船变成了一种新的共创结果。
设计工作,很难有一个确定性的永恒不变,它从开始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无法独有,只能共创。
认清了这点,从一开始你就要做好沟通、给出预判、立好规矩。
不管发生什么结果,持续共创才是永恒的主题。
004
我们烧脑至此,船的问题又来了。
共创也没什么,但如果现在这艘船已不是忒修斯之船了,它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是的呢?
大致会有三种答案:
①在被换掉第一块木板时
②替换掉的木板数量比原有木板数多时
③当所有木板被替换成新木板时
大概率来说,
同意第一种答案的人,坚持自我的纯粹性,对变化持有敏锐的感知。
同意第二种答案的人,从“度”的层面来衡量问题,比较关注占比情况。
同意第三种答案的人,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复合全局观来判断的。
最后,如果现在的船还是忒修斯之船,原来的船也没有凭空消失,那它去哪了啊?
细思极恐。
「忒修斯之船」的名字作为意义,可以永恒存在下去,但这又会引导至另一个思辨中:如果物质就压根儿不存在,何谈意义?
这是先有物质还是现有意义的问题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辩又要登场。
我们暂且,先辩到这里。
005
哲学是个思辨的过程,如此追问下去,必将陷入至没有结果的深渊,因为本就存在悖论。
或许思辨的意义是在善意的提醒我们: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世界是存在灰度的。
需求方与你的关系,可以是共创关系;
既然是共创,任何一个部分都不独属于某一方;
既然不独属于你,你不该认为他动了“你”的东西。
大家,有话都好好说。
还记得目的是什么吗?
不是捍卫自己,其实是与他一起造一艘船啊。
其实对于任何感到困惑的问题,都是值得思辨的。
现在有一个被污名化的词叫做:焦虑。
它粗暴的把「困惑」做了升级,仿佛人一困惑,一想不通,就是焦虑。
当有人劝你:别想那么多时,其实他们并不负责解决你的困惑。
去寻找自己的答案。
/ 写在最后
之前写过的关于《设计师能力模型》的文,大家反馈不错(也拿到了站酷的🔥感谢~)今天引入一个设计思辨的视角,和大家烧烧脑 。
我们从一个悖论的视角,联系到设计师与需求方的关系、设计工作的性质、以及如何保护我们的心态,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是提升设计师内在能力的一大步,我们下次接着聊。
生命中的忒修斯之船(悖论)还有哪些呢?
评论区,或者关注WX深度交流,想听听你的见解。
/ End.
希望用与大家分享浅见的方式,督促自己更好的进步,本期内容先这样,各位加油!
本文首发于公主号:北鼻杨的路图,欢迎关注交流。
copyright @北鼻杨的路图
编辑:Young
本文中所使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北鼻杨的路图」
一个持续做设计的人,
用自己和朋友的视角分享「泛视觉内容」。
热爱设计,更热爱生活。
审美视角改变生命趣味,这里是一直在路上的「路图」。















![[项目制]让品牌和设计师都受益](https://img.zcool.cn/community/0109e25e5c7d1fa80120a8958b229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fill,w_520,h_390,limit_1/auto-orient,1/sharpen,100/quality,q_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