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制]让品牌和设计师都受益

Recommanded by editor
巴黎/平面设计师/5年前/2444浏览
[项目制]让品牌和设计师都受益Recommanded by editor
Yang24

企业如何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价值?储备靠谱的项目参与者,是配置平衡的最优解。

2020年初,有一个词火了:



躬身入局

起初我不太关心这种宏大的词。但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就想到了这个词。反观视觉传达这项工作的特性后,觉得它说的其实就是要多做,做真实的需求。设计师长期在一个需求池里待着,很容易变得像一个过气歌手,每次上台都是同一首歌,自己还嗨得不行。那怎么才能跳出现有的池子,难道只能是跳槽吗?


这就是为什么我想说一说[项目制]。

8年来我都在以这样的方式坚持着,或许在很多设计师都担心工作受影响、很多品牌不得不裁员的今天,能有另外一种做法。今年很多人被迫参与了远程办公,品牌老板们意识到,自己不需要招5个设计师同时在职,更好的做法或许是招聘2名固定人员,其余3名以项目制的方式进行人才储备,毕竟活下去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此刻还在怀疑远程办公效率的人,或许又要被甩几条街了。



拿我自己来说,我大概一年中会抽出时间接5个最有价值的项目。这里说的有价值不是指服务费,而是一个整体的评估:它关乎你当下的心态、作品倾向、时间成本、价格需求,以及信任成本和沟通成本评估。

去年这时,接到百度无人车在女神节发出的需求,项目需求清晰、周期短、团队配置合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中坚力量的现实不容忽视。从心态来说,这值得我参与表达;而与我第一轮沟通的人,展示了很好的专业性及协作性,所以尽管整个沟通过程不到1小时,我还是决定进入到他们的支持团队中提供服务。唯一的挑战是,项目时间很紧张,只有3天。

项目参与方式:远程交流
项目时间:3天


点此查看,百度无人车案例


接一线品牌项目的好处是,他们有很明确的时间范围及预算,严格的VI系统指导标准,支持团队也有非常专业的流程和配合度。但同时,你自己要在某个领域具备一定的专业度。


01-
什么是项目制?

在固定时间内,以某种身份参与到某项事件里,通过人员协作来共同完成目标。
方式灵活,在职人员与自由接案者皆可参与。
它与接一个单独的需求不同(比如接一个单页):项目制强调参与及协作,不是单纯的提案。通常需要不同的角色发挥其特长,大家组队共同完成目标。
一般而言,项目周期根据任务需求而定,20%线下讨论+80%远程办公的形式,完全可以覆盖一个项目的完成。为什么要有这20%呢?是因为我更坚持在一些关键节点中,面谈的重要性。(当然疫情期间除外噢)


02-
这并非今天的新概念,各大品牌早已经这么做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都在用[项目制]?


为品牌节约人力成本

大厂对人才的进出都较为慎重,立项变多了,人手却没增加。对中小品牌而言,不管你怎么承诺自己的品牌有发展前途,可真实的情况往往是双方无法达成共识。
今年的疫情爆发了新的冲突,根据voicer的深度专访,处在创意行业中的设计师、企业、供应商,都受到了不同的冲击,而很多企业目前的状态是: 怎么能把开销降到最低。再花高价组建一个大设计团队,变得极不现实。但业务不能停,这时候项目制是最好的选择。


可同时储备 多种风格的设计师。

之前的团队组成,是否适应于现在的品牌发展需求?
这时该怎么办?如果底线是”不将就“,那你需要新的血液来帮助你。 靠谱的甲方leader,早就为品牌做好了人才储备。擅长不同风格及技能的设计师,根据其在职状态和工作年限,做出一个自己的”项目人才库“,需要的时候提前召唤即可。至于预算,我相信老板比你更明白,你为他节省了多少成本。


灵活的[项目制], 让品牌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价值。

正如国家鼓励医生多点执业,
对视觉设计师的共享,也将变成优化配置的 绝对趋势。
这是由于视觉工作是门涉及面很大的学科,同时分支较细。可以想象医院是怎么分科室的,设计师们就是怎么分专业的。
一个更好的方式是 [共享视觉leader]——让经历过更多项目的视觉总监,在恰当的时候进入到项目中来,通过共享多行业及案例的经验及视角,不论从调配资源、进度把控、还是风格预判制定,都可为甲方设计师制定其可延展的视觉系统、共同将设计价值释放到最大。同时leader往往还会为你召唤更多人才,这些人一般是他们配合过多次的,在执行方面默契十足。品牌方不用面对人才的培训及长期管理成本,也能把精力用在其他位置了。
Ps:项目制要明确的是,视觉leader的进入是为了帮助品牌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一般主要操刀项目主视觉,其他由品牌团队设计师延展完成,项目本身也需要品牌自身的负责人来把控。



03-

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说,[项目制]可能比你拼命接苦力活儿更有用。


眼光放长远,作品才是硬道理,
不是所有量变都能引起质变。

很多设计师“有活儿就接”的状态,态度很积极,但做了很多却没有一个能积累到作品集里。还有很多人在本职工作中总觉得没处施展拳脚,毕竟公司的业务形态有限,自己的话语权也有限。对设计师来说,视角的丰富尤其重要。
这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想参与好的项目,往往要求有项目经验;而没有丰富的经验 ,又参与不了好的项目。这里我想说两点:1.一定要对本职工作中给你的每个机会都牢牢抓住,机会不分大小;2.没有项目,就自己创造项目,为需要的人低价提供支持、积累作品。要知道,这不是你帮他,而是他帮你。



善用无数个时间碎片来增值。


很多设计师非常努力,加班到深夜,周末报俩网课,平时再听仨讲座。即使设努力做到“一专多能”,但由于自身经验和学习速度,也是有限制的。如何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好,你需要跳出固定的需求池,换换脑子,同时积累更多的作品。
我的做法是:先拒绝任何借口,梳理好你的日常工作时间,善用每晚的两小时和周末的完整时间;利用每年的小长假及年假,与加班倒休进行排列组合成大段时间。其实梳理下来会发现时间比你想象得多,你适合接的项目也很多。



为自己创造机会,
懂得协作才能走得更远。

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just do it .
个人能力再强,也离不开协作。部分设计师有种不好的习惯,往往在收到肯定时放大自己的能力,陷于自我欣赏;也时常在与需求方的沟通中陷入被动,自我怀疑或认为别人不够”专业“、不理解自己。要知道,设计是整个商业链条中的一环,但也只是一环而已。这是我从设计师转型到品牌营销后,明白的第一个道理:永远不要夸大某一部分的价值,要客观的看待每个部分。



04-

任何事物都有有其弊端:


1.最奢侈的东西其实是“时间”。为了保证对每个项目负责,不应同时启动多个项目,固需采用预约形式。
2.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形成项目,比如“做一张传单之类”的需求,完全可以品牌内部消化。

最适合使用项目制的是:
1.品牌VI系统
2.品牌活动及发布会主视觉及重要演讲ppt
3.新产品系列包装
4.品牌营销运营物料(广告/画册/视频)
5.官方网站及小程序主界面风格

点此查看,使用项目制完成的案例


05-

项目从哪里来呢

商业设计工作隐藏着很高的信任成本。


如果你确实能在某一方面深入,经常会成为某些人的“御用设计师”。这是因为视觉工作的本质是“沟通与表达”,而这件被忽略的事情,往往成为了最大的成本。

我的大部分项目,来自于“推荐”。一般是这样的:经由A认识我的B,往往在进行了一次合作之后表达满意,进而介绍给我C;而C就在有一天找到我,基于B对我的好评,提出合作。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人同时有几个生意,我为其中的一个进行过服务之后,他希望另外的也交由我处理,经过几次不同的合作,他又变成了A。

这些都是很自然的现象。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你是否愿意真诚的为别人提供善意,又是否能设身处地的为其解决好问题。

除此之外,各类平台也是项目的好入口,他们提供了丰富的项目可选性。假设你一周能收到10个以上的项目邀请,完全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时间节奏和喜好倾向来决定是否接手。而每次陌生的开始,往往真的能成为日后的伙伴。



写在最后

储备靠谱的项目参与者,是配置平衡的最优解:在有需求的时候,让有丰富经验的人帮你协调项目,与一线品牌共享视觉总监;通过让外部的人以最小的成本进入,带来新鲜的思维和支持、让内部的人借此学习及进步,增强团队的自信。


很高兴认识你,我是设计师杨杰,坐标北京。


10年间,我以[项目制]的方式,参与到医疗、艺术、金融、教育、旅行等多行业中,也与国内部分一线品牌合作,与其团队共同打造着良好的品牌形象。

这期间自己的身份也很多:设计师、产品经理、新媒体人、设计讲师、市场部负责人。这些身份与我本身来说无关紧要,都是因为参与项目的性质不同,大家赋予的。如果说哪一个是我最自我认同的,那应该还是设计师。


文章于2020.03.01首发于公众号:北鼻杨的路图(tatooyourway)

32
Report
|
37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Logo Design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设计参考
设计参考
设计参考
设计参考
作品收藏夹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作品收藏夹
学习
学习
学习
学习
作品收藏夹
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
作品收藏夹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