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色彩美学?何谓色彩通识?何谓中国颜色?二十四节气1
温州/平面设计师/160天前/1406浏览
版权
何谓色彩美学?何谓色彩通识?何谓中国颜色?二十四节气1
历经许久寻找失落的中国传统色
人生的奇妙,常常蕴藏于那些意想不到、不经意的瞬间。未曾预料,从浩瀚无垠的古代典籍中梳理中国传统色彩,竟引领我踏上了一段奇妙无比的人生旅程。这场旅行,恰似驾驶着一叶扁舟逆流而上,时而在此停留,时而于彼驻脚,穿梭于官宦府邸、隐士宅院、市井街巷、边塞烽火、名山大川之间。在每一个时空交错的渡口,每一个色彩斑斓的现场,我都化身为一个痴迷于色彩的行者。我悠然自得地坐在书桌前,一笔一划地记录下与这些美好颜色的邂逅,满心期待着能将这份美妙的体验传递给诸位。
有一段时光,我专程前往日本寻觅与色彩相关的文献,除了在网上浏览“日本古本屋”的丰富资源,还亲自踏访东京神田古本街,以及纪伊国屋书店等普通连锁书店。无论是一般图书还是珍贵古本,日本的色彩类书籍可谓琳琅满目,纪伊国屋书店甚至特设了“色彩”子目专柜。隔海相望,心中种下一份希望:倘若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钻研,是否也能让中国色彩研究的普及与关注达到如此高度?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2018年,电视剧《延禧攻略》风靡一时,该剧的配色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人们热烈地争论其色彩究竟是中国传统色还是莫兰迪色。紧随其后的2019年,《长安十二时辰》的美工色彩设计也收获了无数的赞誉和热议。由此可见,社会对于色彩审美的关注度之高,已是显而易见。
《延禧攻略》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清代乾隆年间,依据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间织染局的染色档案记录,当时的染物颜色种类繁多:
蓝色系包含鱼白、玉色、月白、深蓝、宝蓝、石青、红青、元青;黄色系则有明黄、金黄、杏黄、柿黄、生沉香、麦黄、葵黄、秋香、酱色、古铜、米色、驼色;绿色系包括松绿、深官绿、黄官绿、官绿、瓜皮绿、水绿、砂绿、豆绿;紫色系有藕荷、深藕荷、铁紫、真紫、紫红、青莲;而红色系则涵盖红色、水红、桃红、大红、鱼红。
由此可见,这份乾隆时期的色谱实际上与电视剧中的色彩运用不相上下,同样丰富多彩。
《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发生在唐代天宝十三年(754年),正值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时期。参照文明元年(684年)唐睿宗李旦颁布的法典,官员的服色有着严格的规定:
三品以上着紫色,四品为深绯色,五品是浅绯色,六品深绿色,七品浅绿色,八品深青色,九品浅青色,庶民则穿着黄色。
在那个奔放且繁荣的盛唐时代,色彩的僭越现象与严格的服色制度同时存在,尤其是女子的服饰颜色,更是与大唐的昌盛国运相得益彰。唐诗中不乏对女子襦裙颜色的夸张描述
:红色系有茜裙、荷裙、石榴裙;绿色系包括柳花裙、绿罗裙、翡翠裙;黄色系则有缃裙、郁金裙。
五彩斑斓的大唐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静静地躺在历史的长河中,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去品味其中的奥秘。
中国文化的连贯性,以汉字为首要代表,通过对古代汉语的深入发掘、考据与整理,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颜色词汇,旨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色彩,这正是本书所探索的一条路径。以下我将从“说色”“说传统”“说中国”“说失落”“说寻找”五个方面,讲述撰写这本书时的心路历程,以此作为序言。
一、颜色词:具象与意象
论及色彩,实则是在探讨色彩的称谓,亦即颜色词。我们熟知的乾隆色谱与大唐盛色,皆以丰富的颜色词为基础。这些表示颜色的名词,构建了我们语言与意识中的斑斓世界。千百年来,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建筑、器物、服饰、绘画等物质层面的色彩载体,还有语言与意识中的色彩积淀。无论是物质实体,还是语言与意识,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沉淀与精髓,让这些文化遗产得以延续,是文化传承的核心要义。
色彩,或作为语言组成部分的颜色词,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每一个颜色词,皆为“象”的表达,最初局限于具象,而后逐渐扩展至意象。
《尚书·益稷》中有云:
“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东汉郑玄注释道:
“性曰采,施曰色。未用谓之采,已用谓之色。”
古人所见之具象称为“采”;具象经人之意识运用,则称为“色”。由此,不难理解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的论述:
“霄汉之间云霞异色,阎浮之内花叶殊形。天垂象而圣人则之,以五彩彰施于五色,有虞氏岂无所用其心哉?”
这便是色彩的由来。
隋代萧吉在《五行大义》中提到:
“通眼者为五色。”凡入目之所见,皆以五色形容。“
青如翠羽,黑如乌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此五色为生气见。青如草滋,黑如水苔,黄如枳实,赤如虾血,白如枯骨,此五色为死气见。”我们目睹翠鸟之羽、乌鸦之羽、雄鸡之冠、螃蟹之腹、肥猪之膏,随具象而生出色彩,关联至青、黑、赤、黄、白,进而联想到生气勃勃之意象;然见到滋草、腐苔、熟枳、虾血、枯骨,亦关联至青、黑、赤、黄、白,却让人联想到死气沉沉之景象。这段话极为生动,既阐述了如何由具象而生出色彩,又说明了色彩与意象之间的衍生关系。所谓意象,乃是寓“意”之“象”,是客观具象经由创作主体独特情感活动所创造出的艺术形象。人类对具象进行更高层面的意识加工,遂形成了意象:意象的表现形式为艺术,艺术的语言则描绘更丰富的色彩,由此生成更丰富的颜色词。
让我们来欣赏一段古人文字中的巧妙游戏:
“田单破燕之时,烈火燎原;武王伐纣那一年,血流成河,漂起木杵。(赤色赋)”
杜甫笔下,“
柴门之外,春雨涨起溪流;卫青塞外驰马之前,夕阳照耀沙丘。(黄色赋)”
五正色并不神秘。《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的礼器使用:
“以玉制作六器,用以礼敬天地四方。”
青色赋中说:
“远山雨后初晴,芳草连天。”
早晨进入梁王的园林,雪覆盖群山;夜晚登上庾亮的楼阁,月光洒满千里。(白色赋)孙膑秘密行动之时,半夜悄然离去;达摩面壁九年,闭目静修。(黑色赋)郑玄的注释解释道:
“礼神必须使用与其类似的物品:璧为圆形象征天;琮为八方象征地。”
这段文字不仅清晰地揭示了“东、南、西、北、中”的对应关系,还通过礼器和颜色表达了丰富的意象:青圭代表春天万物初生,赤璋象征夏天生命力最旺盛之时,白琥代表秋季收获,黄琮象征大地。赤色是烈火与鲜血,黄色是春雨和沙土,青色是雨后远山和茂密的芳草,白色是雪峰与明月,黑色是深夜与闭目。这些描写非常精致,既讲述了颜色的象征意义,又通过具体器物展现了古代中国的颜色意象世界。
中国文化的意象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我们为何不深入研究,从字书、史籍、绘画、歌赋、诗词、佛典、笔记、医书、小说中,从天象、建筑、动物、植物、矿物、服饰、器物、饮食、医药等各个方面,寻找那些失落的中国颜色词,尝试整理出一份更完整、更丰富的中国色谱呢?
二、正间色:传统与传承
谈及传统,必然绕不开
“五正色五间色”
。在研究正间色的众多专著中,大陆学者彭德的《中华五色》与陈彦青的《观念之色》尤为突出,这两部著作以清晰的逻辑、形神兼备的论述以及丰富的图文资料,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的正间色颜色系统,堪称传统色彩研究的扛鼎之作。
五正色并不神秘。《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对礼器的描述如下: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郑玄对此注释道:
“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圆象天;琮八方象地;圭锐象春物初生;半圭曰璋,象夏物半死;琥猛象秋严;半璧曰璜,象冬闭藏,地上无物唯天半见。”
这段描述极其精妙,不仅阐述了五正色“青、赤、白、黑、黄”与五方“东、南、西、北、中”的对应关系,还赋予了器物与颜色丰富的意象:青圭象征着春天破土而出的生机,赤璋象征着夏季过半的旺盛生命力,白琥则象征着秋季的肃杀之气,玄璜象征着冬日的空旷寂寥,而黄琮则象征着广袤的大地。
相比之下,五间色稍显陌生。在我多次赴日搜集书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日本文献收获却是在国内取得的。在创作《中国传统色》一书的过程中,我偶然得知山西大学的侯立睿博士正在介绍《彩雅》,这是一本由日本学者杉原直养(?-1868)在 180 多年前编写的中国古色谱。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冒昧地致电侯老师,我们的对话热烈而融洽,侯老师慷慨地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收藏的《彩雅》影印版分享给我,让我得以一睹为快。《彩雅》这本书涵盖了广泛的词汇,并按照
“五正色五间色”
编目来记录中国文献中的颜色词,以青、赤、黄、白、黑为经,绿、红、流黄、碧、紫为纬。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按照正间色编目的色谱。
色谱并非现代产物,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的颜色词和色谱,在学术上可以归入“雅学”或“训诂”的传统学问范畴。《彩雅》这本书在日本就被归类到“雅学”的领域。台湾学者曾启雄、林雪雾曾对秦代的《仓颉篇》、战国的《尔雅》、西汉的《急就篇》、东汉的《说文解字》、《释名》、三国的《广雅》、南朝的《玉篇》、宋代的《广韵》、明代的《正字通》、清代的《康熙字典》这十部字书进行过研究,统计出历代字书中所收的颜色单字:《仓颉篇》13 字、《尔雅》117 字、《急就篇》32 字、《说文解字》321 字、《释名》41 字、《广雅》229 字、《玉篇》547 字、《广韵》566 字、《正字通》627 字、《康熙字典》934 字。这是一片多么浩瀚的颜色字海洋!
然而,如此浩瀚的传统色彩却未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主要原因在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隔阂。在大量的颜色字中,许多早已不用的生僻字占据了绝大多数。对于中国传统色谱的整理和创作,前人的成绩斐然,如 1957 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主编的《色谱》(625 个色名)、1979 年海上雅臣主编的《中国色名综览》(672 个色名)、1986 年王定理主编的《中国的传统色 320 个色名)以及 1997 年尹泳龙著的《中国颜色名称》(1867 个色名),尹著中收录了当代流行的色名占比很大。
我的创作目标是通过挖掘和梳理古代文献,从汉字的优美和雅致中寻找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平衡,发掘出更多为当今所接受的颜色词,整理出一本既承接传统又面向现代的中国色谱。
三、汉字:色彩与审美
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辽阔的土地上,我们所谈论的“中国”,其实更多的是在谈论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著名学者葛兆光曾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指出中国文化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其一,是汉字的阅读、书写以及独特的汉字思维方式……其二,是“家、家族、家国”这一社会结构中所孕育出的儒家学说……其三,是汉族中国文化中“三教合一”的信仰体系……其四,便是那充满玄妙与智慧的阴阳五行学说……其五,是中国特有的“天下观念”。这五个方面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属于汉族中国的独特文化。
然而,需要我们再次铭记的是,现代中国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即便是汉族本身,也是历经漫长的历史进程,不断吸纳、融合其他民族而形成的,从秦汉到隋唐,无数外族文化的汇入,使得汉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如果我们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来解读葛兆光所提及的中华文化元素,尤其是汉字,那它无疑是中国人基因中潜在的文化密码。我们对汉字的热爱并非毫无缘由,从汉字的字形到字义,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在这本书中,我记录了384个这样的故事,出于保留这份色谱考据资料原貌的初衷,文字尽量保持客观与克制,而那些趣味性与抒发性的扩展,或许可以在另一本书中细细道来。
2019年4月,《新周刊》提出了“低美感社会”这一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常常看到一些失当的造型和色彩,这无疑是我们教育体系中审美教育缺失的结果。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这句话,在过去我们或许理解不深,但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空间变得更加广阔,对温饱以外的追求也日益增多,接触到国境以外的信息也更为丰富,我们逐渐深刻体会到高美感社会的珍贵价值。审美教育不仅能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更能升华人性本身,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念逐渐消减。
促使我撰写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我在日本所目睹的审美教育。在离东京台场不远的一所普通中小学校里,我惊奇地发现,学校用日本传统色及其典故来装饰走廊墙壁,“黄檗”“金茶”“江户紫”“御纳户色”等色彩依次呈现,辅以雅致的字体介绍它们的来历。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怎能不对自己国家的传统色彩和审美传统心生珍视与热爱呢?
像蔡元培这样重视审美教育的先贤不在少数,吴冠中曾言
“文盲不多,美盲很多”
,木心也强调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他们是怀着对中国人的深切关怀而发出这样的警示。学会审美,我们才能真正从生存走向生活。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传统审美意识正在不断加强,令人欣喜的事物也层出不穷。2019年9月,央视综艺《时尚大师》第二季中,王俊凯等嘉宾介绍中国传统的色彩文化,深入了解“祖先的高级感”,这正是由传统色而生发出的高级美,由高级美而激发出的自豪感,由自豪感而升华出的爱国心。
“书承文,美承色”
,这本书正是基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我坚信,汉字——这一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以及连绵不断的经史子集,是值得我们敬重和珍爱的文化瑰宝,它们正是“说中国”的力量源泉。
四、日本:礼失求诸野
在探讨失落之前,不妨先聊聊文化的传入。葛兆光曾提出“
现代中国是五方杂糅形成的”
,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中国传统色彩的演变:“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交流与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佛教作为从域外传入中国的重要文化之一,其影响深远。在唐代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卷中,有一段生动的描述:
“
大海龙王游戏时,普于诸处得自在,兴云充遍四天下,其云种种庄严色。第六他化自在天,于彼云色如真金,化乐天上赤珠色,兜率陀天霜雪色。夜摩天上琉璃色三十三天玛瑙色,四王天上玻璃色,大海水上金刚色。紧那罗中妙香色,诸龙住处莲华色,夜叉住处白鹅色,阿修罗中山石色。郁单越处金焰色,阎浮提中青宝色余二天下杂庄严,随众所乐而应之。”
这段经文提到的“真金色”“赤珠色”“霜雪色”“琉璃色”“玛瑙色”“玻璃色”“金刚色”“妙香色”“莲华色”“白鹅色”“山石色”“金焰色”“青宝色”,不仅展示了佛经中的色彩美学,也反映了当时文化交流的丰富多彩。
佛教僧服通常避开正色,以示谦卑。《毗尼母经》第八卷中记载:
“诸比丘衣色脱,佛听染用十种色。十种色者,一泥,二陀婆树皮,三婆陀树皮,四非草,五乾陀,六胡桃根七阿摩勒果,八怯陀树皮,九施设婆树皮十种种杂和用染。如是等所应染者此十种色。”
这些被称为坏色的色调,不入正色之列,正是佛家谦逊精神的体现。
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佛教的传入无疑是其历史长河中的一大亮点。盛唐时期的中国如同一台巨大的发动机,不断从西域吸收变革与进步的活力,再将融合后的能量传递到丝路东端的日本,这其中也包括中国传统色彩,从而推动了日本传统色彩体系的形成。2019年10月,德仁天皇即位礼上,“黄栌染御袍”的画面定格,成为大众了解日本皇室礼服与中国唐代服色渊源的契机。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传承,日本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古人云“礼失求诸野”,当年我们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今天则需重新审视并取回那些失去的宝贵财富。前文中提到的杉原直养,以正间色的编目方法制作了中国传统色的色谱,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日本传统色虽源于中国传统色,但经过独特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研读日本传统色的大家之作,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回顾。除了杉原直养,上村六郎(1894-1991)、长崎盛辉(1912-1995)、吉冈常雄(1916-1988)这三位日本传统色专家也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
上村六郎,日本近代研究染色的先驱者,他对中日传统色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见解。其著作等身,尤以六卷本《上村六郎染色著作集》为代表。其中,第一卷概述了东方染色的物料与文化交流,第二卷则总结了日本上古时代的染草和万叶时代的色名,这两卷与中国传统色的关联尤为密切。长崎盛辉则有两部巨著——《谱说日本传统色彩考:色名与色调》和《谱说服饰配色彩考:平安美裳》。前者是一部详尽的日本传统色谱,色标准确,对我们验证中国传统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后者则是对平安时代时尚服饰色彩的复原,同样附有色标。吉冈常雄,作为拥有200年历史的京都老染坊的第四代传人,他通过《传统色》和《日本染色》两部著作,践行了染坊古法复原传统色的理念。正是因为他的执着,我们才得以领略传说中的“贝紫”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吉冈常雄的传人、染坊第五代主人吉冈幸雄(1946-2019),曾多次在中日间奔走,致力于传播和交流古法染色。他还曾有意复原《红楼梦》中的服色,可惜已斯人已去。然而,他的努力与贡献,为中日文化交流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五、故宫:文创的机缘
在探索的旅程中,首先让我来介绍本书的合著者——李健明。他的美术设计和色彩审美均堪称一流,我们之间有着超过十年的创意合作历程。2018年初,我们两人共同加入了故宫文创的大婚项目。然而,很快我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故宫文创当时还缺乏一个具有指导性的符号体系。这里所说的符号体系,不仅包含了纹饰,也涵盖了色彩。因此,我们萌生了创作一套故宫色谱的想法。这也成为了促使我撰写这本书的另一个重要动因。
近年来,故宫文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核心指导思想是“让紫禁城的文物活起来,走出去”。这一理念为文创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健明与我得益于此种开放的理念,故宫色谱的构想也逐渐演变为对中国传统色的深入探索。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始终从故宫文物的色彩中汲取灵感。中国传统色的存在,依赖于故宫文物那不灭的记忆与一贯的传承。
寻找中国传统色的过程充满挑战。其难度不仅源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隔阂,还在于色值的不确定性。日本的传统色专家通过遵循古法染色,相对准确地复原了传统色。即便如此,同一种染色物料在不同的工艺阶段以及不同的染匠操作下,其色值仍会有显著差异。最终形成的日本传统色谱,是基于行业内逐渐达成的共识与标准。日本和服的延续与发展,对于日本传统色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我们面临的困难更多。少数情况下,我们能够从日本传统色中进行比对,更多时候,我们必须遵循“有理有据”的原则。所谓有理,即通过学习与推理,确定某种传统色的色值范围,从同色系的深浅颜色排序开始;所谓有据,则是要遍查考据,旁征博引,遍访故宫文物以辨色对照。在分工方面,健明负责绘色,我负责著文。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绘色与著文早已融为一体,难分难舍。历经春夏秋冬,每当取得一致意见时,健明与我都会如释重负地长吁一口气。路漫漫其修远兮,幸有同路者相互扶持,共同前行。
11
Report
声明
29
Share
相关推荐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Log in
11Log in and synchronize recommended records
29Log in and add to My Favorites
评论Log in and comment your thoughts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