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史》系列是我特别想写好的内容,正因如此,下笔尤其谨慎,于是进度也慢,参阅资料越多,反而越不敢随便着墨,总认为准备不足,做专业研究的朋友也许都有同感。
工作之余著述是喜累参半的事情,喜于能扎进知识海洋恣意求知,分享后获得一些友好反馈,帮到一些需要这方面资讯的朋友,累于史类文章都像挤牙膏,一段话的背后有反复探寻与考证。
这个系列自然还是科普为主的路线,写深了趣味不足,也缺乏写深的学力,毕竟并非做学术研究,还是希望内容首先好看,在好看的过程中能学到知识。
所以《中国设计史》系列偏向框架,注重设计发展脉络,这个框架既是写给大家,也是写给自己。
完成后我会做更多类似《中国茶包装设计的历史演变》的设计专题研究,这样更好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践,贴近我们一直主张的实用性路线。
谈设计之前,有个事情必须先跟大家厘清,就是关于“东周”、“春秋”、“战国”这三个概念。
在我翻阅的大部分资料看来,大部分作者都默认大家知道什么是“春秋战国”,几乎都不作解释,或者一笔带过,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人对这个概念都比较模糊。
首先中国的周朝分了两段,前半段叫西周,存在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771年,后半段叫东周,存在时间为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划分原因是公元前771年时候周幽王被西夷犬戎人在骊山下干掉,继任者周平王难免有心理阴影,于是将国都从镐京(今西安)东迁到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
而东周又分了两段,前半段叫“春秋时期”,存在时间为公元前770年—476年,后半段叫“战国时期”,存在时间为公元前475年—221年。
周朝是分封制,有非常多的诸侯国,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分水岭是发生于公元前376年的“三家分晋”事件,就是诸侯国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了。
大家说怎么年份对不上,因为“三家分晋”只是起因,春秋因为这个事件慢慢演变为战国,当时的人当然根本不管这些,属于后世归纳,因此这里又需要上两本名著。
首先“春秋”是得名自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以逻辑关系是有了这本书后,才有了春秋时期的概念。
而“战国”则得名自西汉
刘向所编注的《
战国策》,逻辑也一样,有了《战国策》才有了战国时期的概念。
其实彼此叙述内容的时间会有些重叠,那大家就要抬杠了,就是为什么要准确的说战国是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呢?
那是因为我们都要高考,考试必须得有标准答案,
公元前475年属于郭沫若先生考证所持的观点,所以大部分教科书都依照这种观点延续下来。
青铜器是在中国历史长河里存在非常久的器物,所以我们还是得继续谈。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设计方向有了显著的转变,就是更加以人为本,所谓的“重人轻天”。
其实我们在12回谈西周的时候已经简单谈到过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比如乐器。
不少朋友会认为商朝跟周初才是青铜器的鼎盛时期,因为似乎有更多著名“产品”,而且是站在一个文物考古角度去看,尚古的情感更加强烈。
就像一支年份更久的红酒总会给人价值更高的错觉,但其实并非全部红酒都适合经年储藏,有些新鲜开启味道更佳,所以一但盲测场面就会比较尴尬。
所以假设站在艺术设计的角度看,其实春秋中期到战国,青铜器的设计其实开创了一个新的高峰。
其特征就是实用性,观赏性更强,有了系列化设计的创新,整体性造型能力也大幅提升,产品形态上也开发了不少新款,放到如今,每个新款都值得搞场发布会。
这些新品种的青铜器包括镜、奁(lián)、盒、带钩、熏炉、灯具等等。
而一些经典青铜器的使用规范也产生了微妙变化,最典型的是鼎,西周时候配合礼法需要有了列鼎制度,比如只有天子能用九鼎,所谓一言九鼎,每个鼎放什么食物都很讲究。
但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衰退,列鼎规范也乱了套,使用更加普遍,配合礼治的功能也削弱,似乎成为更加实用的餐具。
因此设计上更重视整体性,除了列鼎,其相关配套器物也设计得更加统一,比如煮饭的青铜鬲,及装米饭的青铜簋等。
贵族们还流行“钟鸣鼎食”,就是一边吃饭一边听音乐,一般演奏乐器是编钟,跟在高档西餐厅吃饭时有人在旁拉小提琴一样,越是浪费人力的生活越显得贵族化。
接下来我们分别谈两个具体的青铜器设计,一个在春秋时期,一个在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就是大名鼎鼎的莲鹤方壶,此壶其实有一对两件,只是高度上有细微差异,其它基本一致,在1923年的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工大墓出土,推测主人是当时郑国的国君子婴。
壶在春秋时期一度取代了尊的使用,主要作用是陈设于庙堂,用以斟酒。
莲鹤方壶的设计突破是摒除了过去殷商与西周时期肃穆庄重的风格,而更加生动,活泼及灵巧,对附件的运用也更加丰富精致。
壶身有龙形的大耳,底部则有双兽承托,壶口及壶盖周边有莲瓣装饰,壶盖顶部还有一只展翅欲飞,栩栩如生的鹤,当然壶身四周也少不了纹饰护体,纹理主要为几何类型。
战国时期则是冰箱,大家没看错,双引号都不需要打,是实实在在的冰箱。
其实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喝冷酒的习惯,屈原在《楚辞》里有一视作名为“招魂”,里面谈到“挫糟冻饮,酎清凉些”。
意思就是:滤去了酒糟的米酒冰镇之后喝,真是清凉又美味啊!
说明那时候大家就有方法做到这种操作,顺着这样的需求,大家就设计发明出“冰酒器”了。
1977年的时候,在
湖北省随州市的擂鼓墩
曾侯乙墓就出土了这样的两套神奇青铜器具,官方称作“战国铜冰鉴”。
这让我想起曾国藩曾经有本关于识人相人之术的书,就名《冰鉴》(也有学者存疑,认为属于假借其名的书籍),而“冰鉴”就是古代盛冰容器的意思。
两套“战国铜冰鉴”都是由“铜鉴”及“铜缶(fǒu)”组合而成,鉴及缶都是方形的容器,缶小很多,放在鉴里面,于是就有空间放冰块了。
我们可以回想小时候家里没有冰箱的时候,妈妈为了让杯中水快点降温,就会拿个比杯子更大的容器(一般是水瓢)装些冷水,再将杯子放进去,靠热传递降温,其原理是一样的。
而解构设计上,铜缶的口刚好卡在鉴盖的方孔中,底部设置了三个弯钩,可以扣在铜鉴底部的三个榫眼上,如此一来实现固定。
这种设计让人在灌取酒的时候都不需要打开铜鉴盖子,只需要打开铜缶盖子即可,让冰块一直不会暴露,从而延长使用时间。
从“铜冰鉴”的设计来看,说明了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无论构思还是工艺都有长足进步。
在人类存在的数千年以来,任何产品都是手工制作的,直到工业革命诞生后,机械化批量生产才成为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制造方式。
这个方式带来了一种颠覆性的设计方向转变,就是“去装饰”,如果看过笔者相关文章系列的朋友清楚,最初的“去装饰”原因并非说装饰不好看,而是批量化生产很难做到。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组织是德国包豪斯,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及其后续演变的国际主义)风格都是以不装饰为豪,并以此为基点奠定出一套全新的现代美学法则。
但在人类久远的世纪长河里,装饰繁复都是美的主流,
因为装饰可以承载了无言的信息(
当然谈到中国宋朝我们会聊到一些特例,在此先按下不表)。
春秋战国时期,纹理装饰自然也是设计的一大主题,并且这个时期继殷商西周后又有了创新发展。
首先是饕餮纹及夔纹一类兽纹相对少见,取而代之流行的是蟠螭(pán chī )纹及蠕虺(huǐ)纹。
蟠螭一般是指没有角的龙,蠕虺则一般指毒蛇,也有说是双头蛇。
几何纹方面则流行贝纹、绳纹、窃曲纹、三角云纹、窃曲目纹跟格花纹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纹工艺也有发展,诞生了“方块印纹法”,在一个方形模子先刻出基本花纹,在器模没有全干的时候盖印上去即可。
这种方式还让大家设计出“四方连续纹饰”,盖印时候相互衔接,上下左右连续使用,可以印遍整个器物,不但方便,还产生了非常好看的韵律之美。
细想一下,这不就是我们过去设计网页背景图案时的思路吗。
春秋战国时期更关键的创新是出现了“画像纹”,对比前面谈及的抽象化纹理,画像纹是写实主义的表现,直接将采桑、水陆攻战、宴饮歌舞、车马狩猎等场景做成纹理。
而且此类图案还创造性的采用“平视体构图法”处理,此法就是将刻画的形象内容都作为一个平面,放在一条平线上进行处理。
如此一来将景物形象一层一层的往上方推,无论远近的内容,都像前面一样平放在一条线上,这样的处理手法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这里处理图案让其装饰性非常强,跟器物结合也非常方便,同时升华了内容本身的艺术性。
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作品就是1965年在成都百花潭出土的“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
壶身的画面分成上中下三层,中间以横带隔断,画面虽然繁杂,人物众多,但组合起来和谐有致,十分精美且生动。
另外战国时候还诞生了不少青铜器装饰的新工艺,比如线刻、镶嵌、金银错及鎏金等等,但不在我们本次的讲述范围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