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茗正岩顺茶楼艺术督导杨秀和:书法家的责任是学习传统文化、传承国学思想

北京/室内设计师/1年前/44浏览
北京茗正岩顺茶楼艺术督导杨秀和:书法家的责任是学习传统文化、传承国学思想

杨秀和,字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特聘教授。

杨秀和,字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杨秀和先生被评为国家一级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宾礼书画家,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杨秀和先生同时还是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理事、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艺术顾问、建党一百周年选出的百位德艺双馨书画艺术家之一(建党百年功勋书画家)。还被授予“中国实力派书画家”、“中国百强书画家”、“当代书画艺术领军人物”、“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名片”等荣誉称号。杨秀和先生1955年生于北京,2021年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杨秀和书法价格每平尺为3000元左右,个别精品每平尺能达到5000元。2022年,北京市保利拍卖平台对杨秀和先生创作的一套四尺整张主题为“砥砺前行,不负韶华”书法作品进行义捐拍卖,最终以17.8万元人民币成交,这也是杨秀和先生书法作品通过拍卖所拍出的最高成交价格。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①;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②: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③;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质真若渝⑤;大白若辱;大方无隅⑥;大器晚成;大音希声⑦;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⑧,善贷且成。

【注释】

①亡:通“无”,没有。

②建言:一说是立言之意,一说是老子所引用的书名,也可能是谚语或歌谣。之:代词,指代下面的话。

③夷:平坦。颣:不平坦,崎岖。

④建:同“健”。偷:懒惰、懈怠之意。

⑤渝:空虚;有假。

⑥隅:角落。

⑦希:无、没有。

⑧唯:只有。

【翻译】

上士听到道后,必定立即勤奋去实行;中士听到道后,则将信将疑、犹豫不定;下士听到道后,则会哈哈大笑。如果不被他们嘲笑,那就不足以成为“道”了。所以古时候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看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在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凹凸不平;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川谷;广大的德好似有不足之处;刚健的德好似怠惰的样子;质朴纯真又好像浑浊未开;洁白无暇的东西好似含污纳垢了一般;最方正的东西好似没有棱角;最珍贵的器物总在最后制成;最大的乐声反而听来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它的形状。道幽隐无声,无名无状。也只有道,它善于给予万物并且辅助万物。

【导读】

上士了解了“道”就会努力去践行,中士了解了“道”将信将疑,下士了解了“道”却只有哈哈大笑。“道”本来就是玄而又玄的东西,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轻易理解的。“道”的表象和实质常常存在不同甚至相反,但只有坚持它,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解析】

上一章老子讲了“反者道之动”,论述了道的德行,即循环往复、柔弱顺应。这一章也讲一个“反”字,即道的真正内涵以及发生作用的方式与世俗人们的认识往往相反。

万物是由大道所生的,所以无论何种事物,都应该遵循大道的德行,顺应自然的循环往复,达到无言无为的境界。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领略到生命的充实和美好,免受来自自然的惩罚。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这一章老子重点告诉人们依道修德的具体方法。春秋时期,士人可以分为三等,即上士、中士、下士。上士指的是高明的贵族阶层;中士指的是平庸的贵族阶层;下士指的是浅薄的贵族阶层。在本章中,老子也把人类分为上士、中士和下士三个等级。但是老子在这里所说的三个等级,跟世俗社会中的等级不同,它是就认识水平上的高低而言的。因此,上士也就是悟道较深的人,中士就是对道半信半疑的人,下士就是对道无知的人。由于每个人对道的领悟程度不同,所以就会产生对道的不同看法:上士听人讲道的德行,能够很快领悟到其中的真谛,并将领悟到的道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引导自己的行为,实现个人与大道的和谐统一。中士听人讲大道的德行,不能完全理解到德行的真谛,而且总是半信半疑,不能把领悟到的真谛应用到实践之中,所以这种人是很难做到真正解脱的。至于下士,他们听人讲道的德行,听完后完全否认大道的存在,还会对得道之人进行嘲讽,更不用说运用大道的真谛去指导实践,引导自己的行为了。

“不笑不足以为道。”对于下士的无知和嘲讽,老子表现出极度的宽容。老子认为,如果没有受到下士的嘲笑,大道也就不能称之为大道了。

接下来,老子说明了理由:“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符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光明的道就像暗昧一般,前进的道正如后退一样,平坦的道就像凹凸不平一样,崇高的德就如峡谷一般,广大的德看起来像是不足一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一样,纯真质朴的品格就像浑浊一样,洁白无瑕的事物就像含灰纳垢了一般,最方正的事物看起来好像没有棱角一样,大型珍贵的器物最后才会完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听不到它的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它的形状。这么晦涩难懂的话,谁会理解呢?纵然能理解上面这番话,又有谁能领悟其中的奥妙呢?得道之人毕竟是少数,而世界上的人多数是不得道的下士,如果不能宽容地对待他们,那么老子修道义是为了什么呢?因此,老子之所以宽容地对待无知的下士,在很大程度上是他悟道和修德的结果。大道可以包容万物,还能成全万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些人有的粗俗,有的高雅;有的单调乏味,有的幽默风趣.面对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应当如何与他们交往呢?如果自视清高,不与世俗之人交往,一看到他们就冷眼相对,那么自己也将陷入低俗的深渊之中。如果能够做到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以自己高洁的品行感化低俗之人,使他们慢慢脱离低俗,这才是难能可贵的。因此,怀有一颗包容之心,便是怀抱着无价之宝,我们也将受益无穷。

王弼《道德经注》

颣,土内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执平以割物,其平不见,乃更反若颣土内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执平以割物。其平不见,乃更反若纇图内也。上德若谷,不德其德,无所怀也。大白若辱,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后乃得。广德若不足,广德不盈,廓然无形,不可满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质真者,不矜其真,故渝。

纇是不平的意思。真正符合道的平坦是依据事物的本性,不拿着统一的标准,去强迫万物符合标准。真正的平是不容易被人看出来的,人们觉得它更像是不平的。有德的人像谷地一样低调,不以他的德为德,不怀有什么目的和想法。深知什么是白,却安守于黑,然后才能得到白。广大的品质看起来还缺少很多,空旷没有形态,没法把它填满。具备刚健品质的人,因循事物的自然本性,不创造、不施加影响,所以反而像偷偷摸摸一样。品质纯真的人,不以他的纯真为美,不自夸,所以纯真的品质很少表现出来,别人看像是污秽一样。

方而不割,故无隅也。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别,故必晚成也。听之不闻名曰希。大音,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有形则有分,有分者,不温则凉,不炎则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

方而没有陡峭、明显的折角,所以没有角落。大的器物,能够盛下整个天下,对任何东西也不区别对待,它的形成耗费很长时间,所以说大器晚成。希,是听了但没有听到的意思。大的声音是无法听见的声音,有了声音就与其他声音有了区别,有区别就能够根据它特有的音高来分析它是宫还是商。有了区别、区分就不能统领、包容其他的声音,所以说有声的就不算大的声音。有了形象就有了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有了不同之处,不是凉的就是温的,不是冷的就是热的。所以能够表现出形态的都不是真正大的形象。

凡此诸善,皆是道之所成也。在象则为大象,而大象无形;在音则为大音,而大音希声。物以之成,而不见其成形,故隐而无名也。贷之非唯供其乏而已,一贷之则足以永终其德,故曰“善贷”也。成之不如机匠之裁,无物而不济其形,故曰善成。

上述种种伟大的事物都是道产生的。在视觉表现为大的形象,而大的形象是没有形态的;在听觉表现为大的声响,而大的声响是没有声音的。道,事物借助它形成,但是却见不到它的形态,所以是隐藏不见而无法命名。道的给予不是只供人度过艰难时期,而一次获得就足以永远保有道所具备的品质,所以说善于给予。道成就事物不是像机械、工匠那样需要对原料进行修整,道成就事物不是物质方面的,也不局限于事物的形体,而是从本质上帮助完善,所以说善于成就。

苏辙《老子解》

道非形不可见,非声不可闻。不先知万物之妄,廓然无蔽,卓然有见,未免于不信也。故下士闻道,以为荒唐谬悠而笑之;中士闻道,与之存亡出没而疑之;惟了然见之者,然后勤行服膺而不怠。孔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斯所谓上士也哉!古之立言者有是说,而老子取之。

道是没有形态、不可见的,也是没有声音、听不到的。不先知道万物的虚妄,排除干扰,涤清感官,清楚地看到事实,难免会产生怀疑。所以下等的人听到了道,认为是荒诞的而一笑了之;中等的人听到了道,感觉时隐时现,怀疑道是否真的存在;只有清清楚楚地见到道的人努力地去实行它。孔子说:“听我讲话而不怠惰的,恐怕只有颜回一个人吧。”这就是说上士。古人有这样的说法,而老子拿来用。

无所不照,而非察也。若止不行,而天下之速者莫之或先也。或夷或纇,所至则平,而未尝削也。上德不德,如谷之虚也。使白而不受污,此则不屑不洁之士,而非圣人也。广大而不可复加,则止于此而已,非广也。因物之自然而无立者,外若偷惰而实建也。体圣抱神,随物变化,而不失其贞者,外若渝也。

道是在万事万物中都有体现的,而不是需要通过体察来找到的。即便道停止了,天下再快的东西也还是无法超越它。不管是平的还是不平的,道所影响到的地方,都变成平的了,而根本没人去动手削平。具备上等品德的人不自以为有德,就像空旷的山谷一样谦虚。使白的东西不受污染,这样做的人都是对不干净感觉不屑的人,而不是圣人。大得不能再大了,所以就此停止,还不是真正的广大。利用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去树立、创造的人,外表看上去虽然怠惰,其实是刚健有力的。体会和抱持神圣的道,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却不失去纯洁的本性,这样的人外表却看起来像脏的一样。

大方无隅,全其大方,不小立圭角也。大器晚成,器大不可近用也。大音希声,非耳之所得闻也。大象无形,非目之所得见也。道之所寓,无所不见。凡此十二者,皆道之见于事者也。而道之大全,则隐于无名,惟其所寓,推其有余,以贷不足,物之赖之以成者如此。

成全大方,而不去建立小的角落。大的器物不能指望很快地派上用场。大的声响不是耳朵所能听见的。大的形象不是眼睛所能看到的。道在万物中都有存在、作用和体现。上面说的十二种事物,都是道在具体事物的具体体现。而道的整体则隐藏而无法言说,只能见到它所影响的具体事物。用多余的来补充不足的,万物依赖它而形成的道就是这样运作的。

【经典解读】

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三种人“上士”、“中士”、“下士”,他们的主要区别就是对待“道”的态度。上士显然是高明的人、即所说的得道之士,他们听闻了“道”以后,就会身体力行地去践行它,依据“道”而养身,依据“道”而治民。而中士听闻了“道”以后,则不能完全领悟它,他们会或信或疑,表现得比较平庸。下士则又下一层,他们听闻了“道”以后则哈哈大笑,弃之不理,表现出狂妄而浅薄。老子指出,“道”本来就是玄之又玄的东西,只有上士才能了解它、践行它,因此,遭到嘲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人们常常说“无知者无畏”、“真理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就是这个道理。自古以来,人们就容易被直觉、传统、通俗等欺骗,而不能够看到真正的真相。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当时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不可理解,是对神灵的亵读。后来坚持这种思想的布鲁诺甚至被坚持地心说的教廷活活烧死,就连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也不得不接受审判,保持沉默。然而,很多年以后,人们发现真理是掌握在那些极少数人手中的。达尔文,提出物种选择论的时候,首先到来的也不是荣誉和赞扬,而是无数的批判与咒骂。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皇帝的话就是真理”,很多人为了讨好皇帝而不敢讲真话,那些说真话的大臣无时无刻不是在冒着掉脑袋的风险来陈述真相。所以老子的话对于统治者来说很有借鉴意义。上流的统治者听到好的建议就会采取它,身体力行地实现它,所以古人赞扬大禹从善如流。唐太宗就是一个能够听取臣下正确意见的人,他能以人为鉴、以史为鉴,故而开创了贞观盛世。次一点的统治者,听取了正确的意见以后,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他会进行思考,会让臣子们进行讨论,然后选择是否采取。历史上这样的统治者占多数,他们平庸,但是还不至于昏庸,他们没有过人的才能,倒也能作为一个守成之君。最差的统治者,自以为是,根本听不见别人的意见,更有甚者对进谏忠言的功臣大加杀戮,到最后国中无人敢说真话,到处都是歌功颂德的奸佞小人。历代的亡国之君多属于此种,比如商纣王、秦二世、高纬、石虎、苻生之流。

接着老子用“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颖。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一系列“道”所表现出的矛盾性,来说明它的真谛是很难理解的,它是幽隐而难以名状的。这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体现,表现了“道”的非直观性,不与世俗所见相同。

【哲理引申】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可惜世间能称得上是上士的人太少了,反而到处都是下士,故而老子无奈地叹道,“不笑不足以为道”,孔子也抱怨,“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很多时候真理并不是能一下子被世人所了解的,这时有很多人在世俗的嘲笑、批评面前开始动摇,开始对自己所坚守的产生了怀疑,甚至回归于平庸,而那些坚持自己看法的人则被历史牢牢地记住了。

姜太公年近七十,怀着平天下的理想,却只能靠贩席为生,受到周围人的嘲笑,被妻子赶出家门。但他坚守理想,后来遇到周文王,辅佐其成就灭商大业,成为齐国之祖。孔子生于春秋乱世,周游列国传播他的治国理念,处处碰壁、处处受阻,受困于陈蔡之间,七天吃不上熟食。然而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理念,终于使之成为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苏秦携带重金游说秦王,却得不到赏识,貂裘敝、千金散,落魄地回到故乡。他的妻子轻视他,不出门迎接;他的嫂子轻视他,不为他做饭;他的父母都嫌他为家里丢人,但他坚持自己的理想,闭门苦读,以锥刺股,最终得到了赵王的赏识,身挂六国相印,权势胜于诸侯。

和氏璧的故事更是如此。卞和发现了藏在石头之中的美玉,将其献给楚厉王。楚厉王叫治玉的匠人鉴定,匠人说:“这是块石头呀!”楚厉王认为卞和欺骗自己,因而砍去他的左脚。等到楚厉王死去,楚武王登上王位,卞和又拿来那块璞玉来献给楚武王。楚武王叫治玉的匠人鉴定,匠人又说:“这是块石头呀!”楚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自己,因而砍去他的右脚。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登位。卞和便抱着那块璞玉到楚山脚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哭干直到流出血来。楚文王听说,便差人去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独独你哭得这样伤心呢?”卞和说:“我并不是为砍断脚而悲痛啊!我悲痛的是把宝玉称作石头,把忠心耿耿的人叫作骗子,这是我所最伤心的呀!”楚文王便叫治玉的匠人整治那块璞玉,发现是一块真正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壁”。

世俗之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很难深入观察,所以怀有理想的人经常被视为异类、不正常人,乔布斯、马云这些成功者的背后无不饱含着数不清的嘲讽和误解。然而,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放弃,任由下士笑之。无论是修道还是处世,人都应能够透过外界的嘲笑来思量自己所执着的是否正确,只要正确,即使不被世人了解也是“被褐怀玉”,等到时机到来之时,美玉总有发出光彩的一天。


0
Report
|
收藏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字体设计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DESIGN NEW WAVE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国潮&国风
国潮&国风
国潮&国风
国潮&国风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设计
IP形象设计
IP形象设计
IP形象设计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