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者、著名画家翟登绪:袁氏一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北京/室内设计师/1年前/201浏览
当代学者、著名画家翟登绪:袁氏一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翟登绪,山东淄博人,字青云,号和为斋主人,当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学者、艺术评论家。翟登绪先生毕业于山东轻工美术学院,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翟登绪先生现为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研究员、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美协副主席、北京市东城区美协会员、中国社会艺术协会理事、上海画院特聘画家,翟登绪先生还是世界艺术研究会中国委员会会员、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山东分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化经济国际交流协会副主任、海图书画苑艺术顾问、北京茗正岩顺茶楼特邀书画家。
当代学者、著名画家翟登绪:袁氏一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Collect
当代学者、著名画家翟登绪:袁氏一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Collect
2019年秋,翟登绪先生创作的四尺整张名为“五福同寿”的国画作品,在瀚海拍卖会上拍卖,估价是24000元,最终成拍价格是32000万元。通常情况下,翟登绪书法价格每平尺画作在3000元左右,个别精品每平尺价格可能达到5000元以上。
翟登绪先生其人志趣高远、性情敦厚,于诗文、书法、绘画方面皆有才能,擅画花乌及山水,亦画人物。早有才名,常以“文人画派〞自居,不断推陈出新、突破和完善自己的创作手法。终于形成自己形神兼备、酒脱生动、清逸淡雅的绘画风格。其画艺上追八大山人,扬州八怪趣味,远师徐渭、朱耷、石涛等人,近受吴昌硕影响,寻张大千、唐云、李苦禅、潘天寿笔墨意境,多取材于山水,尤其黄宾虹浓墨山水、花乌等,落款多自作诗词,借以抒发有志难酬又不甘沉沉沦的“性灵”。
翟登绪先生中年后尤爱画荷,笔下荷花清奇不凡、逸世出尘,将“气韵生动”,表达得酣畅淋漓。正如周敦颐《爱莲说》中所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借画抒情,翟登绪先生将自己的处世态度融入画中,创作出自理不息,清丽其外,坚贞其中,多有禅意、祥音,不做媚世之态的“画中君子”形象。
袁姓渊源
源流一
出自姚姓,即为舜帝姚重华后裔。舜帝是颛顼的7世嫡长孙,是黄帝的10嫡长孙,因生于姚墟(今山东)而得姚姓。他曾住过妫汭河边(今山东济南),舜帝嫡裔69世嫡长孙西汉大臣姚平为保舜裔永续和避战乱迁居吴兴郡,今舜裔已繁衍一百四十几代,中华姚氏求正堂姚氏圣仁堂德府世家德主人姚丹萍即是舜帝姚重华嫡系血脉140世嫡长孙。姚平为纪念先祖曾经拥有的封地国名谥号官职等将他的其余子孙分别姓、陈、王、胡、潘、文、袁、陆、孙、虞、姬、车等十几个姓氏。
舜裔后代姚姓妫姓是同姓的。舜帝姚姓妫姓的33世嫡长孙妫满被周武王封为陈侯(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
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袁”亦作“辕”“爰”。陈胡公之裔。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伯爰之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称“爰涛涂”。亦作袁涛涂。世代为陈上卿,其后有“袁”氏,史称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陈郡袁氏从周朝就已世居我国北方,从魏晋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经南迁,出自陈郡、汝南两望族后裔早已散居江南许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许多显赫名人已出现在江南地区。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及全国。
源流二
出自轩辕黄帝,轩辕以德得天下。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所居之地,有以辕为名之邑,后称为袁邑。上古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
源流三
出自少数民族。据《魏书•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种,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有小异,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为性粗猛,党类同心,至于寇难,翕然相依,斗无行阵,头别冲突,乍出乍入,不能坚战,其俗蹲踞亵黩,无所忌避,婚姻用牛马纳聘以为荣。俗无俗,不作酒,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明白将妇归。颇讳娶寡妇而优怜之,其畜产自有记识,虽阑纵在野,终无妄取。俗不清洁,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其中,张臂引弓,佩刀挟槊,无异于生,而露坎不掩,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唯车轮高大,幅数至多。”
高车之种有六:狄氏、袁(韦)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窟贺氏,六曰达薄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见《北史•高车传》。)六种之袁纥氏,袁韦形近,韦回同音,实乃回纥部族。
《唐书•回纥传》云:“回纥,其先匈奴之裔,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依托高车,臣属突厥,近谓为特勒,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纥,即高车六种之袁纥氏。在以回纥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联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图瓦共和国的先民。唐谓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写作“秃马敦”“秃巴思”,《元史》写作“吐麻”“秃马”。第十一姓乞袁氏,实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颜氏”,或称“乞引氏”。袁、颜、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与“元朝”中的“元”是有一定根据的,其后裔自谓出自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随后人以袁为姓。
源流四
源于改姓,属于长者赐姓为氏。据史书《明史》记载,明朝崇祯年间,山东东明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在灾荒年收养数百个百姓遗弃幼儿。灾荒过后,袁葵又让百姓们把孩子领回。在袁葵离任时,这百姓纷纷抱着曾被袁县令养育的亲骨肉,请他赐予他们袁姓名字。
袁葵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这些孩儿永记袁葵的恩德,世代称己是袁氏。
源流五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皇族拓拔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鲜卑拓跋氏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即有胡姓汉化的内容。他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汉姓元氏,成为朝中第一姓,自己就称为元宏。到了隋朝时期,一些拓跋氏后裔已经分不清元、袁二姓的区别,故而有称袁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土默特部乞袁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早在南北朝时期的漠北民族十五部大联盟中,就有蒙古族土默特部,即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先民。到了唐朝时期,称之为“都播(都波)”,在史籍《蒙古秘史》中,记录其后裔在宋、元时期的称“秃马敦(秃巴思)”,而在史籍《元史》则中记作“吐麻(秃马)”。
在都播(都波、秃马敦、秃巴思、吐麻、秃马)族人的蒙古化衍迁过程中,第十一姓即为乞袁氏,即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始祖乞颜部姓氏,亦称乞引氏、乞元氏。其后裔自谓源于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多冠有汉姓为袁氏者。另外,在蒙古族古老的乞颜部中还有一个分支,即呼热特氏族,在明朝时期即多冠汉姓为袁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满族、瑶族、彝族、白族、朝鲜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袁氏族人分布。例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丁当乡及云南省富宁县的瑶族袁氏,在当地皆属大族。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袁氏,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袁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七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六十三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8%左右。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
南宋有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惠阳等地。
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
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族中,袁为大姓。
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南方,袁姓人口在四川、江苏、江西、福建、浙江等地所占比例很高。
总体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过北方。在台湾省的百家姓中,袁姓居第94位,他们大多是清朝时期和1949年左右从中国大陆迁居来此,主要聚居在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在国外,袁姓侨居地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及欧美一些国家;袁世凯的后代侨居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兴根指引
游线一:河南省太康市(发源地)——北京市(袁崇焕墓、祠)
(一)河南省太康市袁姓发源地——妫涛涂的封邑
太康是袁姓的始祖涛涂的封地,袁姓大多源于此。太康县现在仍有许多以袁姓为主的村落,其中位于清集乡的扶乐城村是比较著名的一个。至今这里仍存有东晋时期袁姓先人的墓地。太康历来是黄河流域洪涝灾害比较严重的地方,袁姓先人的祠堂均已毁于洪灾之中,墓地能够存留至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交通:太康位于3ll国道与106国道的交叉口,从省会郑州到太康经311国道就可直达县城,两地之间不通火车。郑州火车站到太康的班车每I5分钟一趟,车程3小时,车费30元。如果乘出租车,从郑州到县城大概要250元左右。太康县城到扶乐城村交通十分方便,直达小巴很多,车程30分钟,车费3元。乘出租车大概要25—30元(可砍价)。住宿:太康县住宿十分方便,标准间(二人间),60—120元/间,豪华套房600—999元/套。美食:太康肘子。
(二)北京市袁崇焕墓、祠
明末儒将袁崇焕,是杰出的军事家。宁远一役使努尔哈赤受伤而死;在宁锦以九千骑军逼得皇太极大败而归。但后来崇祯皇帝中了满人的反间计,袁崇焕被定为叛国罪,死得极其惨烈。可怜袁大将军,为国为民出生入死,最终却被同胞痛恨,甚至到了争食其肉以泄愤的程度。当时的袁崇焕被剐得皮骨都没有了,但余下的心肺还哀嘶了半日之久。那样的境况,怎是一个“惨”字能形容的!袁崇焕帐下一位余姓谋士,冒死偷回他的首级埋在自家院里,从此余家世代为袁帅守墓,300多年历经风雨、不离不弃,又怎是“忠义”二字能概括的!
袁崇焕正式的墓冢建于清初,祠堂建于民国初年。文革期间被毁。现在位于北京市崇文区东花市的袁崇焕祠和墓将建成纪念馆对外开放,为袁崇焕守墓的余家第17代后人将以顾问身份继续已经长达372年的守墓史。
交通:市区内乘3、23路汽车可达(斜街站或广渠门站)。
游线二:广东省揭阳市(袁氏家庙)
袁氏家庙位于揭阳市渔湖镇长美村。村里的老人们说,家庙建于元代,已有近700年的历史。庙里有袁姓入潮开基的一至六世祖坐镇。当年北宋兵部尚书袁琛因党派之争被贬,含羞带辱入潮落户,不想后代子孙却在这里繁衍兴旺。900多年后的今天,渔湖长美村已成为潮汕和台湾40余袁姓村庄、数万袁姓人口的“祖地”。作为代表物的袁氏家庙依然是元代初建时的样貌。家庙内保存的袁氏族谱已记到了35代。家庙两面是同时期修建的家宅“积庆堂”,马厩里的石马槽也是原模原样的。家庙前的那株榕树已600高龄,村中的榕树也都上百岁了。坐在老榕树下,听听村民们讲袁家历代的老故事,摸摸400多斤的“练武石”,想想这个家族如何在逆境中勤耕细作、习文练武、奋进不息,也许会从其中获得一些启示。
交通:揭阳县乘至渔湖桥头的汽车10分钟可到长美村,车票2元,下车后需走一段,可乘小巴直达家庙,车票4元左右。也可在长美村打车前往,车费10-15元。
游线三:云南省红河自治州石屏县(袁嘉谷故居)
袁嘉谷是清末云南惟一的状元。他的故居位于石屏县城南正街156号四合院内,占地面积395.8平方米,是一座清代中式四合院瓦楼房。
顺道游:龙湖风景区:石屏县城以东两公里处,是云南省八大高原淡水湖泊之一。“三岛九曲七十二弯”自然天成,每年6至10月份,异龙湖万亩荷花一望无际,景色十分壮观。
郡望堂号
一、郡望
陈郡:秦置陈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省淮阳)。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淮阳)。隋唐为陈州淮阳郡。此之袁氏为淘涂裔孙直系地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属河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此之袁氏为陈郡袁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袁安。
河南郡: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彭城郡:指今江苏徐州。传尧封彭祖于此,为大彭氏国。秦置彭城县。西汉后期一度以楚国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东汉建彭城国。以后或为彭城郡,或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县于元初撤销,并入州治。此之袁氏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
东光县: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以秦时胡苏等地置东光县,治所在今河北东光。
京兆郡: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华阴县:本春秋时晋地。汉高帝八年置华阴县,以在华山之北,故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
太原郡: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卫数迁至此。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汉魏为东郡治所。晋建濮阳国,改濮阳郡,均治古濮阳。北魏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梁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这一带是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陈留郡:秦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
襄阳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隋唐为襄州襄阳郡。宋为襄阳府。元改路。明清仍为府。民国废府。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为袁术之后。
宜春县:隋置袁州,治宜春(今属江西,汉即名宜春,晋为宜阳,隋恢复原名)。元为路。明清有袁州府,民国废府。治所在今宜春市袁州区。
二、堂号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作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弗过堂: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堂号。万历年间,袁可立因为耿直建言被万历皇帝贬官为民,二十六年始得昭雪,“弗过”应该是他自励自勉的态度和决心。此外,袁姓堂号还有:“陈郡堂”、“汝南堂”、“彭城堂”、“陈留堂”、“怀楚堂”、“维则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等。
家谱收藏
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刊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年(1810年)活字本;
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
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袁邵周修,袁文;城、袁鸿量纂,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宗臣堂刻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生纂,同治九年(1870年)活字本;
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
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为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
《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国10年(1921年)刻本。
民国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其家谱经历了两次修撰:一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袁道涣撰;一为民国37年(1948年)。
字辈参考
全国通用袁氏字辈:正大光明卫伟国华学善先德道传鸿发修天立宗庆功耀家。
安徽庐江县潜川袁氏宗谱字派引:棕依得胜克培乃心由之昌永光家有人作熙朝瑞为上世民建业守信立爱成春。
江西宜春袁氏字辈:
仲房宁支派:辉亮超芳显耀元生光先任远淑旭;
仲房芝支派:桂松五业标示梅定友宜招瓒贤球完玠汉历贵良万庄蒿贯仁永俊爵海木花田亩苖端崇林锡甫佐干呈穆豪祚魁舜霖衡斗朔望念;
季房宁支派:桂桥松标柯林彩樟庆靡旺东凉奉幅洪谅槐都云赁朝凤高升享锦绣进达选周通遵逵连盈义礼智信和睦乡珍湖宝联珠球瑾祥璋温浪良恭让俭鳌纶纪定芎芥芨芙芬树杏杰杓森东梁受材烘蚨见喜宏禄文阳秀祥登;
润房宁支派:阴惠敏越广陆久忠;
秉房宁支派:荣弦魁瑞科鹿福寿明廷振富贵兴昆岳伦汉选;
往应房宁支派:游汼庄敬莅威;
国房宁支派:川蕴美华麒;
秀房兰支派:原亨利贞溪岚钱纪晓观瞻纹经益圃旺秀挥芫望树桥江逢馨滕牙珠顶枘户成名位寿承京纲舒安守宅室定宗宇荷庄华翼清英金茎荄芬蒂葩业测甸宦宫熏蒸吐艳涌田庄;
横塘孝显支派:仲庭云则世文亨鲁光良钦业继一克振起芳宁士之升立登永茂成兆昌大乐平吉斯悦庆安发;
上高茜坑支派:熙开黄道……
江西吉安伦乐堂:……庆振兴绳武光先……
江西兴国和寻乌袁氏字辈:若尚尊靓敬祖养才育英。
江西永丰袁氏字辈:智信范先徽伟勋直邦基章协庆景泰繁大堪永期。
江西永丰黄竹坑字辈:……欲举飞鸿志……
江西宁都袁氏字辈:已近添子上顶宗昌承厚德明扬邦国震加深□安国登得发师朝中正华时玉文明代成恩大起家。
江西新余袁氏字辈:绍启洪忠英锐简以国仕一(维)世(彩广)腾(文伟大)鸣(曰(鸣)宗(思清)上(增)树定升为愈效福华昌。
江西南昌袁氏字辈:云修振承启厚基德培之鸿业心长普天庆光有照勤俭兴家宝学书荣身法忠孝定恒昌华夏先实邦圣贤传达道慈善世泽常。
江西丰城袁氏字辈:刻文少宪正经仁斯启本。
江西修水袁氏字辈:满景志豪……
江西乐平堂袁氏字辈:小千万绍相次兴罕创展府廷表汉清顺法涌源浃溥溶沧池漭沆汾沄沸渭泡溲泛水疌)灉潜沱濆汧汜澜湄津洛汭洚沣沇菏汶源深流远长存。
江西乐安袁氏字辈:绍南求宗远尚惟再达道履一汝应图万世承恩德复观光上国孙谋启后昌豫泰恒临宅名寿齐日月禄佐永绵延文章显登科训厚继书香。
江西吉安、吉水袁氏字辈:羲道永恒宁凤彩寿昌遴祖绍顺立承宗正安邦国肇本家之良文民发其祥。
江西庐陵袁氏字辈:文兴开玉礼安胜绍志明腾仁义系德忠朝师正华时玉维荣道。
江西青原袁氏字辈:景仰钦明世治新欣逢广运经书呈文章华国光先烈诗礼传家启盛名。
江西太和袁氏字辈:启文士在学兴发开。
江西清隐子谷旦房袁氏字辈:信丰安西赣州窑坑南康潭口显建钦朝仁德世泰永昌文华正国宝道学作邦光豪杰锺灵秀英贤荟萃良传家惟礼教庭训绍书香甲第宏开发名才尉起长渊源兴富贵万代兆喜祥。
江西抚州袁氏字辈:观光上国……
江西安义袁氏字辈:先后昆世业衡。
江苏沭阳袁氏字辈:国耀玉绍武卫伟国华昌。
江苏泗阳袁氏字辈:伍礼大峰同升益泰。
江苏如皋袁氏字辈:宇朝长德本强瑞。
江苏扬州袁氏字辈:永恒长青……
江苏苏州袁氏字辈:金(敬)承(诚)善正若履(吕)有恒守。
江苏宿迁袁氏字辈:学丙文光彩凤硕章广修庭训家谋永昌。
江苏丰县袁氏字辈:道开永毓长兴隆吉庆昌令德有天佑敬修启祯祥乐圣成恩厚经纬效宏章正发宗光廷文建新景晋宪贯英芳。
江苏睢宁县梁集镇连群村袁庄:浩至泽树大儒鸣同辈培(佩同辈)振(永同辈)成(荗同辈)立云堂思学正宜徳义荣长同春开泰万事吉祥。
江苏徐州袁氏字辈:学振道绍武卫伟国华昌。
江苏徐州西北郊袁氏字辈:洪大士兆(朝)步用忠孝作基以礼让为先。
江苏睢宁袁氏字辈:崇本树宗保世永裕。
江苏睢宁刘圩、袁圩、袁前楼、袁集袁氏字辈:树美秀从雅帮修祺。
江苏连云港袁氏字辈:极玉振绍武卫伟国华昌。
江苏邳县袁氏字辈:天熙(希)道怀凤震启宗福增大自成克都。
江苏新沂袁氏字辈:天熙(希)道怀凤震(允)启(加士)宗福增大(以)自成克都。
江苏滨海袁氏字辈:贺德于九高。
江苏海安袁氏字辈:日新辞德乃克永昌。
江苏盐城袁氏字辈:贺德于九高。
江苏射阳袁氏字辈:国井世友克学以致其道。
江苏诸暨袁氏字辈:成富荫义旭曙晨宪拱忠良方桢燝增钧润启昌宗凝承永世德龙章耀汉功荘敬裕宽仁千载庆光荣。
河南睢县睢阳尚书袁氏字辈:水从美德俊忠孝兴天长续志圣贤继诗信颂华堂乾方昭九川恩惠普海洋。
浙江奉化袁氏字辈:念小细从佰千万亿兆孝友睦渊任恤智廷应宗孟宏学显(孟仲季英)明广升恒仁义忠信正大公平秉良直道天德维成介尔景福奕振家声。
浙江新昌碧溪袁氏字辈:万正建肇懋广时兴伯一开式光辉元明尊重孝友修德维新自求多福永振家声。
浙江新昌西山袁氏字辈:校修明正……
浙江嵊州袁氏字辈:昭明志诚端正方福荣华富贵道德文章玉殿英雄忠和位育体用交通教化昌隆良知爱敬牲善从同能行恩恕元理本公毓才作圣长发度洋显名新启智慧宏开。
浙江慈城袁氏字辈:登伦孝有大。
浙江鄞县袁氏字辈:大承祖庆茂宏德光行之可久嗣世弥昌恩荣济美益祚钟祥云礽继起永保安康。
浙江鉴桥袁氏字辈:宏象开天永丕朝纲家传忠孝世继贤良同仁可久厚德必昌庆余一本名振万方。
浙江宁海袁氏字辈:廷仁清祖德学善朝廷。
浙江象山袁氏字辈:汝世应弘道君怀尚国光继安明圣治孝友永承昌克守先尊志齐开福庆长太和维正直积善起贤良。
浙江龙泉袁氏字辈:角其志斗玉山上必定荣华兴发祥成世文明开金运善良亿万照书香。
广东台山福安村袁氏字辈:修德明道尊贤尚能芳传奕叶永世隆昌裔荣福厚家声远振本立邦宁国运长兴。
广东台山赤溪镇袁氏字辈:永启鸿优功广大宁开经济德宏深。
1
Report
|
收藏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小猫咪插画合集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马到成功》2026马年IP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国潮&国风
国潮&国风
国潮&国风
国潮&国风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设计
IP形象设计
IP形象设计
IP形象设计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