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雷电灾害对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电力系统、通信网络、交通运输等行业造成的影响日益严峻。雷击事件的突发性和破坏性,使得单纯依靠传统防雷手段已难以满足当前复杂应用场景的需求。为了实现“防患于未然”的目标,气象雷电预警监测系统应运而生,并逐步与智能防雷系统融合,形成更为完整、科学的防雷体系。
地凯科技
将系统阐述气象雷电预警监测系统的原理、优势以及其在不同行业中的综合应用方案。
气象雷电预警监测系统是集成雷电探测、雷电预警、雷电信息传输、实时监控及智能联动的一体化系统,主要用于对雷电活动进行实时监测与预警发布,提前告知可能发生雷击的区域和强度,协助相关单位做出有效应对。
雷电探测子系统:包括地面感应雷电探测器(如电场仪、闪电定位仪)、卫星雷电遥感设备等,获取雷电放电位置、极性、电流强度等数据。
数据处理与预报平台: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时空定位、路径分析和趋势研判,结合气象雷达和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实现雷电活动趋势的判断。
预警发布系统:通过广播、短信、LED屏、应急广播、智能平台等方式,将预警信息以不同等级和格式发给公众与管理单位。
智能联动控制模块:可与防雷设施、断电系统、门禁系统、避雷装置联动,在雷电预警触发时自动执行保护动作。
二、气象雷电预警监测系统与智能防雷系统的区别与协同优势
气象雷电预警监测系统,原理:基于雷电探测与气象分析,提前预判雷击风险。作用时段:事前预警(分钟级、小时级)。数据来源:电场仪、雷达、雷电定位网。
智能防雷系统,原理:基于接地、电压、电流等电气参数监测雷电能量,实时进行防护。作用时段:事中/事后响应与追溯分析。数据来源:SPD状态、接地电阻、电压传感器等。
时空预测 + 实时响应:通过预警系统提前关闭敏感设备,智能防雷系统则在雷击发生时实时抑制浪涌;
故障预防 + 智能诊断:前者用于预判风险,后者提供事后数据追溯和设备健康分析;
自动联动保护机制:系统间可形成联动逻辑,例如预警达红色级别时启动应急断电、防雷屏蔽等措施;
统一平台集成:当前不少系统采用云平台或边缘网关,将两类系统集成统一监控平台中,提高综合管理效率。
在输变电站、高压线路、风电场和光伏电站等场所,雷击可能造成跳闸、设备烧毁和大范围停电。预警系统部署在电力通信网或监控中心,可实现:
典型方案示例:在±800kV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沿线布设雷电定位子站,实现雷电活动“5分钟预测+3秒响应”。
石化储罐、炼油装置区属易燃易爆高危场所。系统可部署在:
报警半径分级:一级300km,二级100km,三级30km。
机场雷击不仅会影响航班起降,还可能损坏通信导航设备。雷电预警系统可用于:
案例:广州白云机场部署气象雷电预警系统,已实现雷电活动精准定位并提前25分钟预警,提升机场运营安全性。
在高层建筑、通信塔、数据中心、大型厂房等设施中,雷电易通过外露金属结构侵入。结合雷电预警系统与建筑智能防雷系统,可以:
学校、医院、政府办公楼等人口密集区域需要“主动型”防雷手段。
在校区布设雷电监测点,当雷暴接近时通过广播系统提示师生避险;
AI辅助预测与大数据分析:结合机器学习模型,对雷电发展路径、频次和强度做出更精准判断。
5G与边缘计算融合:实现雷电预警信息的低时延传输与本地智能响应。
与物联网防雷设备全面集成:实现“边缘雷达+智能传感器+云平台”的端到端防雷系统。
预警中心平台互通:各地雷电监测系统与气象局雷电预警平台互联互通,实现统一调度。
地凯科技
气象雷电预警监测系统是现代防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提前感知雷电风险,为关键行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配合智能防雷系统共同打造“预警-防护-响应”一体化的全场景防雷解决方案。随着技术进步,该系统将在智慧城市、数字能源、新型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成为支撑我国防灾减灾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