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自嗨型设计
关于「自嗨型」设计的批判思考
近几年,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探索之中,有一种设计不断地在我所接收到的信息流中出现,如今愈发猖狂,它们有着日渐趋同的形式、高屋建瓴的主题、妄自菲薄的概念、自我感动的价值。但这些内容被许许多多的学生群体以及设计组织「 捧上圣坛 」,化作学习的对象,真是见鬼!以上,我愿意将其笼统概括为「 自嗨型设计 」,它们把自己当作「 艺术 」,但却并无本质价值,只在设计圈内捧得欢。
毕业设计 / 设计赛事是这类设计产物的温床,因此此篇将从国内视觉传达毕业设计与设计赛事说起。当转移至商业化真实语境,相信这些设计者也会自我意识到问题所在,也许这类设计出现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此篇文章希望以我感受最深的四大问题,记录一下我对自嗨型设计(视觉传达领域)的思考。早在上个世纪,「 艺术属于人民 」的基础原理就已确立,呼捷玛斯就已告诉了我们设计要为谁服务,告诉了我们应当成为高审美的劳动者。而如今的自嗨型设计,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精英主义、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的态势,这是危险的走向,设计师作为内容与受众的沟通创造者,更应该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做的设计价值观到底是什么。
一 · 日渐趋同的形式
大概从 18 年起,只要当你打开一个毕业设计 / 设计赛事作品的推送,你的屏幕 RGB 值不出意外的会在某一时刻瞬间拉满。记得 20 年的各大高校毕业设计,「 酸性设计 」火了一大阵子,当年的设计作品仿佛打翻了一箱老陈醋。到现在,这种现象依然没有改变,还变本加厉,甚至许多具有权威性的设计杂志设计组织的内容,每一期画风几乎也都差不多。
「 新世界必将有他的新风格 」,但新风格真的是这样因趋同化的潮流而产生的吗?互联网是当代设计潮流的温室,但我对当代「 潮流 」本身就具有底层的怀疑,不同与老年代的风格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依附于且社会生产的逻辑,当代风格的发展依靠互联网快速迭代的逻辑,(并不批判互联网,只是在于当下某些设计只单纯利用了互联网最表层的特性)一款爆火,迅速跟进,试错成本极低,(是优势,也是陷阱)从「 国潮 」到「 新丑 」,一个月就能出现一种风格的更替,产生无穷无尽的追随作品。这些所谓的形式风格,大多无关于真实,没有真正的思考,本质上只是一种装饰而已。而没有坚实基础的风格,其特征也将随着发展快速衰退,而就只留下那荒诞而过时的的潮流形式,披露自己的虚幻。
其实设计只剩下好看的外表也不纯粹是啥坏事,但关键在于那些东西真的不好看啊。
形式为内容服务,听的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但假如内容本身就是虚无的?当年的风格,是一种精神,构成主义是精神,未来主义是精神 …… 今天的风格又是什么?
问:到底什么是「 中国风 」?
问:「 中国 」真的是「 风格 」吗?
二 · 高屋建瓴的主题
主题的高屋建瓴,单纯的看到一个社会话题进行研究,最后也只是用一些奇怪的海报表达了一下这件事情和自己的观点,设计当然不仅仅可以解决问题也能表达问题提出问题,但这些问题真的需要你来表达吗?能够看到你的设计的受众,真的看不到这些问题存在吗?且很多毕业设计会以做商业设计为耻,以做小主题为耻,从不考虑落地,出发点十分扭曲。
设计师并非社会学家,表达一个庞大的主题说出一个庞大的问题,并不能体现设计的能力,而是暴露出了自己陷入庞大叙事的状况,别都被思辨设计的皮毛所迷惑了。很多时候这些高屋建瓴的主题看似是从现实之中得出的,但恰恰是因为没有真正深入地在现实之中结合思考与行动,从而导致了这些「 现实 」主题的片面扭曲,产生了本质上的「 虚无 」,不敢直面现实,最终瓦解了真正的现实,避开了当下。
古早时期,信息相对闭塞,设计需要帮助人沟通,转化信息。而当代的信息爆炸,我们不缺少话题,当设计没有筛选,没有精进与深入,就没有真正意义。「 到了今天,信息呈现越来越容易,然而真相与本质却越来越被纷乱繁杂的信息媒介与花里胡哨的形式表现淹没了,那是否可以说,今天视觉传达的核心社会价值应该走向「 揭示 」或「 穿透 」?」(李德庚)
且,当设计打着一些庞大叙事大旗,喊着激动人心的口号,却最终奉献出了一张充斥着装饰主义现代潮流的图像。
问:我知道,然后呢?
三 · 妄自菲薄的概念
设计师不是艺术家。视觉传达如其名,本质在于「视觉的沟通」。当观者无法从视觉上获取你所期望的表达,设计一定是有问题的。如今,可以发现许多设计之中,充斥着一大堆文本化的概念,并不是说概念化不对,可以对,但是看不出来也看不懂,就多少有点问题,艺术都应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生产服务,设计更不能自说自话大搞自我那一套了吧。
其次那些有价值的概念少之又少,概念成为了一切问题的挡箭牌,一切解释权归设计者的概念所有,但实际上有多少概念是在套大词说大话,连作者本人其实都搞不懂他在说什么,就如同某些「黑话」,很多时候都是打肿脸充胖子,来掩盖自己与行业的不自信,真正自信的概念只需要用最朴素的语言就可以讲明白。究其本质,不论艺术、设计,都不存在你信服与否的概念,提供的是一种视角,获得的应该是「 联觉 」与「 体验 」。
另,我看到的许许多多的概念是说教,是设计者价值观的无端强加,他们以自己可怜的解释水平来向你灌输他们自己也没想明白的东西。我们不缺说教,我们渴求的是平等的沟通,每个作者都可以编一套说辞来和你解释,但都是假象,解释权归观者所有,优秀的作品可以自语,观者可以拥有自己的解读,作者也应该期待不同的解读。
问:你到底想干什么?
四 · 自我感动的价值
从本质上讲,设计其为一种应用型学科,设计的应用价值在于设计能够带来何种社会结果,优质结果的出现要求设计需要有体系化的价值实现路径。
如今许多设计的价值是自我感动的,例如许多公益海报大赛,许多公益主题的毕设,仔细想想,这些设计真的为社会带来了改变吗?应该微乎其微。近几年我真的非常对大多所谓公益设计有着厌烦之心,我相信那些设计师的出发点可能都是对社会的关注,但他们给出的内容都是对社会问题阐述出的新的形式罢了,而新的模式才是更重要的。
更可气又可笑的现象集中体现在打着「 环保 」名号的设计(尤其毕业设计)之中,我见过嚷嚷着保护树木的海报拿 A1 的艺术纸打印一大堆的,也见过嚷嚷着全球变暖却自己搞了一大堆周边产品与模型的(大多展出完就扔了),还不如起草一份电子版毕业论文无纸化倡议书 …… 关于实现价值的落地方法与流程,并不会在这些作品里出现。
视觉传达虽不像工业设计、建筑设计那样大规模、实在长久与可用,这是其固有的局限性,但视觉传达不乏其对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价值。实际上究其缘由,如今许多视觉设计的价值丧失问题本源其实并不完全出现在设计者之上,而是当今的视觉传达教育与应用体系的问题:当下的视传体系还是那老一套 —— VI、海报、包装、装帧 —— 而内容也全部都是趋向过时的,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新一代还在学着基于传统模式的设计应用,套用着程式化的方法,与社会的发展相脱节。单纯一张海报到底如何带来社会结果?
问:元宇宙里需要包装纸吗?
注:
以上全文皆为个人感受与理解,根据现实情况得出的一小部分结论,暴言含量较高。目的不主在于批判,在于提醒自己与朋友不要陷入这些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