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设计基础思考
关于可视化设计的简要探讨
可视化设计概念在当下既新鲜又不新鲜,评判标准在某种程度上也相对模糊。广义上「 可视化 」这个词是一句废话 —— 视觉设计不可视还做什么视觉设计,虚空海报吗?在专指类似「 数据可视化 / 信息可视化 」的语境中,好像又只是那些看起来酷炫实则混乱的海报图表,有许多典型的「 废物点心 」参杂在这个设计领域之中。
本篇目的在于浅薄的记录一些个人对专指语境下的「 可视化设计 」的思考与想法。可能对于真正好的可视化应该是什么样的,目前个人也无法用文本形式进行表述 —— 但至少已经能判断什么是不好的可视化设计 —— 因此本篇以此入手,粗浅地表达一些批判的看法,同时也警惕自己不要踏入无意义的可视化设计方向。
且此处只谈及基础的可视化作品,非产品属性。
一 · 为什么要可视化
可视化的第一步就是确认到底要为什么要可视化。包含着这几个主要问题:这个东西是否有意义,可视的价值是什么,你的观点是什么,且可视的东西到底是给谁看的……
大而空不如小而精,我们作为设计师无法掌握一个极大的事实,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海量的表象事实里提取,寻找出更为基础的内在事实,与要用可视化要展现的小目标。设计是需要经过转化的,数据是手段与载体,不是目标,你到底要通过数据表达什么是最重要的,以数据得出结论,而不是「 因为数据XXXXX,所以我展现了数据XXXX 」。
「 对于争胜性作品而言,偏见是必须的。争论的可视化工具不能只呈现事实。信息设计人工物的争胜性通过定义和呈现对立立场或实践的程度来实现。」
「 可视化不只是已完成的人工物,还是一种与数据的组帧、收集、连接和排列有关的创造性过程,并将它想象成一种批判化的实践:审时度势、重新制定知识的领域,并以新的、可替代的 形式进行实验。」
这样的可视化,图像越多,意义越少。信息可视化,很多时候应该可视化的不是信息,可视化的应是为何从这些信息中得出了如何的结论,或者说通过数据,展现了数据内部的某种规律、特征,等等。回答「 是什么 & 为什么 」的问题,也就是数据之中的 insight 。(当然不可否认在许多语境下就是需要对数据的纯视觉转化以便于用户理解,不可以偏概全,但此语境不在此篇记录的讨论范畴之中。)最后,可视化作品到底给谁看,也很少有人考虑,作者都认为可能是给「 大家 」看,这就麻烦了,要求太高:你想让所有人都接受。
总结:一个词,含混。
一言蔽之:你到底想通过可视化干嘛?
当基础的「 可视什么 」的问题都搞不清楚,做出来的东西属实会是一批废物点心,无非是设计师、产品炫技扯淡的产物。
当下的废物点心版本可视化设计充斥在圈子里。2020年疫情期间与之后年份,许多学校都做了大量的以疫情为主题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内容,有些也是毕业设计。这些产物大部分都是冷冰冰的数据呈现,站在我的思考角度中,我看不到其意义和价值,没有一个是真正深入的,产生了大量的电子垃圾(好在打印的不多,不然还不太环保),一股对国内可视化的教育怀疑和失望之感由然而起,可视化真的只是这样的图表吗? —— 要达成真正的可视化并非易事,对于纯设计师来说,至少需要付出极大的时间成本去深入收集、探究数据与信息。理清「 为什么要可视化 」是一个基础问题,但它决定了最后作品的最终价值,看似简单,实则是核心所在。
「我还从没遇到过哪个设计师会否认内容的重要性。然而,能说出「 把工作的焦点放在内容上 」这句话,却需要一颗真正的谦卑之心。在这个以自我意识为驱动力的创意产业里,有时候缺少的正是这种谦逊的品质。设计师们往往禁不住诱惑,而去侍奉那些有更多急迫需求的神明们:一边是他们的客户:另一边是他们内心的缪斯女神。然而这个世界需要的,却不止这些。叫它内容也罢、实质也罢、意义也罢,那才是常常被我们遗忘的工作核心。尼克 · 贝尔精确描绘出的,正是走出两极世界的道路。它就是我们的第三个选择。那就是内容。」(《设计随笔79》)
二 · 真的可视了吗
当抛开「 为什么可视化 」的问题,关于「 可视 」这个词最基础的问题便可以显现出来 —— 也就是这个词本身 —— 可以被看见、可以被阅读、信息可以通过视觉形式被传达。(再延伸,也就是上文的第一点:内部的思考和得出的内容也得足够「 可视 」)
可视化应该类似一台「 X光机 」,让看不见的被看见、被看清,让一些东西显现。
然而奇妙的是,许多可视化内容受「 形式为先 」的诡异思路,导致了这样一种结果 —— 一大堆可视化作品的内容看不见、看不清、看不懂。
看不懂、看不清还「 可视 」个什么劲?
最可笑的是这一点实在没什么好说的,简直是常识性道理,但一堆违反了这最基础常识的作品却有那么多。究其原因,可能有这两个主要方面:
1·形式侧:简单问题复杂化,表达形式要复杂,最好让人看不懂,复杂就是思考了!
2·信息侧:价值不够「 内容」来凑,内容数据要丰富,最好让人看不过来,多就是好,大就是牛!
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份可视化作品必须要眼花缭乱。乱七八糟的数据一定得铺满整个画面 —— 别管有没有用。内部的元素、文字一定得多 —— 别管看不看得见。形式化大杂烩就此诞生,乍一看做得确实不错,啥都有,排版可能也还行,但事实上只会停留在乍一看 —— 没人有耐心,有机会(设计方法没有给人细看的机会)去深入研究内部的内容。
从一段文本变成一张图像,到头来还不如那段文本说得清楚透彻,现状如此。
不论普通人还是所谓专业人士,面对这类可视化作品都会陷入这样的观看局面:19年,一次机会与另专业同学合作做了一件可视化比赛项目的设计,在这次设计项目中渐渐发现我们对可视化的理解有些许偏差,我渐渐对信息可视化的传达观点 / 意义的部分产生更多的倾向,可惜当时脑子里货不多,所以还是只能先一起注重视觉表现部分。现在看来也就是做了一张毫无意义但复杂,视觉效果不明觉厉的无用图表。但出乎意料的是这玩意得了当年某数据可视化比赛的银奖以及某设计赛可视化部分的入围奖,现在想想也挺可笑的,也是我对国内视觉设计比赛产生怀疑的基础来源之一。
都是看一眼罢了,作品没有尊重观者(这里本来想用用户这个词,转头一想好像大多数可视化作品从来没考虑过用户这个问题),观者也不想尊重作品。
形式主义终究占了上风。
三 · 怎么办
「 让你奶奶也看得懂 」,对于很大一部分视觉设计产出来说,虽然可能有点片面(以用户定位角度来说,但前文也说到很多作者压根不考虑用户是谁,那你奶奶不就是你所想的用户范围里的一份子,不应该考虑考虑她么?)这是一句检验成果的警句。
这句话若以「 可视化 」为主题,从两方面来说都可对应上文两点:
奶奶能看懂,意味着在主旨上,表达的要点足够清晰足够透彻,而不是含混或啥都说;在形式上,表达的方式足够精简足够可视,而不是花哨炫技。
插播一个可笑的故事:一位朋友有次路过一个狭小的保安亭,里面是一位上了年纪的保安,而头顶上有一块大屏 —— 花里胡哨、眼花缭乱的数据大屏。
在输入时思考透彻一点,在输出时表达清晰一点。
很简单,但做好很难。
注:
就先大概说这几点吧,如开头所说,仅仅是个人粗浅的看法,并没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一点不算靠谱的观察罢了。暴言含量较高。目的不主在于批判,在于提醒自己与朋友不要陷入这些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