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专业,未必是好事?设计师应具有的多元化思维

Recommand
上海/艺术工作者/3年前/2268浏览
过于专业,未必是好事?设计师应具有的多元化思维Recommand
崔小骏

外行人管中窥豹,内行人当局者迷。

怎样才能看的更通透?

就是多元化的思考,以全方位的视角去看。

人们好像很喜欢“造圈子”。

比如我们讲“影视圈”、“游戏圈”、“娱乐圈”。。。

每个行业有行业的“圈子”,每个职业有职业的“圈子”,拥有相同爱好的人也都有自己的“圈子”。

圈子里的人,有相同的职业、兴趣、爱好、讨论着共同的话题,大家在圈子里抱团取暖

但我们也常常陷在自己的狭小圈子里,忽略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在自己的一隅之地里,自我设限,自我封闭,

《能力陷阱》这本书中,讲了这样一个观点:

“我们很乐于去做那些我们擅长的事,于是就会一直去做,最终就使得我们会一直擅长那些事。做得越多,就越擅长,越擅长就越愿意去做。

这样的一个循环能让我们在这方面获得更多的经验,但却容易陷入能力陷阱,在其他方面无法突破。”

这个观点,可能跟很多人过去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包括曾经的我。

因为提到职业规划,很多人会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足够专业,当然是一件好事。

但是只追求专业,未必是一件好事。

(视频版)

“过于专业未必是好事”

很多人在职业的成长中,往往过分追求“专业”。

什么意思呢?

他们看书、看教程、学习输入,往往只去看那些专业相关的内容。

从正面来看,这样做确实足够专注,可以让你很快成长起来。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长期这样单一维度的输入,容易让你的思维、看问题的角度也变的单一、片面。

想成为“专家”,并不意味着只需要懂专业上的事就好了。

你身边有没有那种看起来明明很努力,却依然做不好事情的人?

因为他虽然一直在努力,却从未看到自己的根本问题在哪。

这只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有些人在职场中受到挫折时,比如做事效率低、能力不被认可、项目迟迟不过稿等等,容易简单归因,认为只是能力问题、技术问题。

于是努力看教程,认真做笔记。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过去后,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问题往往是多维度的

因为问题背后的原因往往是多维度的。

比如项目不过稿,可能是沟通的问题。

没有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表达能力不足,不能清晰的说明自己的想法。

工作效率低,可能是方法的问题。

做事没有优先级的概念,没有规划性。工作流程上需要优化。

哪怕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造成它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可能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效率低,不会举一反三等等;

可能是学习方向的问题,学习缺乏目标性,不知道真正需要学的是什么;

可能是不会复盘总结,没有吸取过往经验,自我迭代。

......

还有一个很多人容易忽略的问题,就是身体健康的问题。

很多会觉得自己做的是脑力劳动啊,跟身体强壮与否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很简单的道理:你就想你生病浑身不舒服,这里疼那里疼的时候,还能好好工作嘛?这时候你多半只想好好躺着。

所以很多精力管理相关的书,都会强调良好体能的重要性。

因为身体是精神的基础。没有好好休息,平常不锻炼,身体亚健康,精神和肉体双重损耗,又怎么能发挥好呢?

现实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复杂多面的。如果我们只专注于单一维度的提升,往往难以看清问题的全貌。

也许问题的根源,根本不在你认为的那个维度。

“学习思考要有开放性”

所以我们在学习输入时,要具有开放性。既要足够专业,也要懂些其它维度的知识。

在设计行业有这样一个现象,有些人会把工具“神化”,非要在各工具之间争个高下。“我用的这个是最好的”,“你不可以说它不好”。


这其实就是陷入了单一化的思维。

这样的争论是不会有结果的。因为无论你认为它好或不好,你推论出来的观点,都只是基于你自己的思考角度。

一把武林中人人争抢的屠龙刀,对于一个厨师来说,还不如一把菜刀顺手。

每个人的思考角度不一样,所以会得出各种不一样的观点。

设计、开发、产品,不同职业之间的相爱相杀,问题根源也往往在于此。

职业只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

长期从事一个职业后,思维容易被职业固化。

我曾经对自己的职业抱有一种“神圣感”,想的就是“设计是件伟大的事,我要做一辈子”。

甚至单纯的把专业能力的高低,作为衡量设计师能力的唯一尺度。

有这种职业信仰,自然是很好的,它往往能让你在专业上做的很好。

但同时,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思想的牢笼,让你看不到职业之外的事,忽略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这本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概念:

世界上有两种游戏。

一种是有限游戏,在一个有限的边界内玩游戏,目的在于取胜。追求某种事业的成功,追求财富等等,都是有限游戏。

一种是无限游戏,没有边界的限制,目的在于让游戏进行下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对世界的探索,都是无限游戏。

事业名利等有限游戏,不过是人生这场无限游戏中的一部分。

这个概念对我很有启发。

让我意识到,自己把人生这场无限游戏,玩成了有限游戏。

如今,我认识到:

不必把自己囚禁在某一职业里,职业只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

基于自己这个无限身份去做事”

很多人选择一个职业,是始于兴趣。

但是如果“兴趣”被时间磨平,我们该用什么支持自己做下去?

这时候就要寻找“意义”。

这个职业的价值在哪里,我的工作能够给自己、给别人、给社会带来什么?

就像当老师当久了,可能会因为各种琐事渐渐感到无趣。

但是当你收到学生的感谢时,又会感到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的,从而激励自己继续做下去。

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职业的“伟大”,也要看到职业的“渺小”。

看到“伟大”,因为我们要找到职业的价值,为自己的工作赋予意义。

看到“渺小”,因为没有哪个职业是万能的,不要把职业过分神圣化。

说到底,“职业”这个词,只是人类对于掌握了某种能力、能够解决某类问题的人的统称。

但是时代在发展,永远会出现一些新的需求,新的需求就需要新的“职业”去解决;

新的技术也会让一些旧的需求消失,从而会有一批旧的“职业”消亡。

所以其实重点在于,你能够做什么?能够解决什么?你的价值在哪里?

而不在于你是什么职业。

怎样才叫老师?

不在于你有没有教师资格证,有没有这样一个职业身份。

而在于,你能够把正确的知识经验,教授给别人,能够“传道授业解惑”。

区别在哪?

一个是基于“职业”这个有限身份去做事,边界在于你对职业的理解。

一个是基于“我”这个无限身份去做事,边界只在于你自己的认知。

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可能会把自己困在一个人为制造的框架里。

比如同样是做知识分享,

很多人只是站在自身职业的角度去讲,关注的只是自身的专业性,以及讲课的水平等等。

而有些人是从知识分享本身的层面出发,目的是要把知识普及给大众。

从这个层面出发,除了专业能力,还会继续去想:怎样让受众更好理解,怎样让更多人看到?标题怎么写更吸引人?

那就可能要再去学一些运营方面的知识,了解平台的推广机制,可能还要了解些心理学,把握观众的想法等等。

如果你从“老师”这个职业身份去看,这些知识跟“老师”这个职业似乎无关,

但是从“知识分享”这个层面去看,这些知识显然能帮你更好的去做这件事。

我们以李永乐老师的视频为例。比如有一期讲时间成本的视频,是从买会员去广告,这件人们日常熟知的例子出发,来讲解知识。这就很容易让人有兴趣一探究竟。

其实他早期的视频也是这种比较传统的教学:

这自然是很专业的,但只从这样的专业角度去做,又如何能做到把知识带入寻常百姓家呢?

当然了,很多人做知识分享只是出于业余兴趣,并不是要专门去做。包括我自己也只是佛系分享,我只是借这个例子来讲两种角度的区别。

大家可以结合下自身的职业去思考,看看自己现在是从哪个角度考虑的。

“知识跨界融合的力量”

跳出框架,以多元化的视角去思考、学习,往往能产生强大的力量。

很多知识,也都是多个领域融合产生的。

比如将心理学用在设计中,就有了设计心理学。

数学与艺术结合,有了著名的黄金分割。

现代医学,更是结合了生物学、物理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一个领域的知识,可能会对另一个领域产生帮助。

比如懂音乐,往往对做剪辑很有助益。

数学好,对学编程很有用。

有一手好厨艺,对找对象很有帮助。

再比如设计和写作,这两件事,一个是我的本职,一个是我的爱好。

两者看上去好像关联性不大。

但其实它们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比如:

设计中,讲究画面要突出主体,不能没有主次之分;

而写文章也是一样的,要围绕核心的观点,不能讲着讲着跑题了。

写文章,开头要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否则观众就不会往下看了;

视觉设计也是一样,画面要有吸引力,能引导观众的视线。

而做设计培养出的审美习惯,让我在写文章时,也注重排版的美观性。

比如我会下意识的注意分段,不把大段的文字挤在一起。

虽然内容上可能没区别,但给读者的阅读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

“能力是没有边界的”

一些兴趣爱好,对于做某些职业可能会有帮助。

比如游戏公司招人时,往往会问你喜不喜欢玩游戏。

虽然对一些技术岗位来说,你爱不爱玩游戏,跟你专业技术怎么样,可能并没有多大关系。但是有足够的游戏经验,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游戏研发,要做成什么样,脑子里会更有概念。

但是,如果一个公司只招同道中人,也会有问题。

如果大家爱好都高度相似,认知都差不多,又会陷入维度单一的问题,对于行业的发展其实是不利的。

所以他们同样需要其它领域的人才进入,获得更开放,更多元化的发展。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这叫保持物种多样性。

比如游戏公司就经常从影视行业要人,把影视领域的一些技术、手法,融合进游戏创作里。

这种从其它领域借力的现象其实很多。

比如现在很多设计师,都开始讲究从产品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做出来的设计,会更加的有市场价值。

这次上海疫情,诞生了一个叫“团长”的职业。负责组织大家团购生活物资。

而在“团长”中,有一群互联网精英,居然把互联网的那一套方法用到了社区团购上,产生了降维打击。充分体现了强大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信息收集能力。。。

各种清晰的信息统计表格,只不过是基操。什么流程图、OKR、数据分析,通通用上了。

所以能力其实是没有边界的,就看你怎么去用。

“对能力的认知要多元化”

当学生要从校园步入社会,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思维转变,就是要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多元化。

在学校里,学生往往只要做好“学习”这件事就行,只有“成绩”这个简单直白的衡量系统。但是社会要远比这个复杂太多

很多人在有了一些社会经历,看到一些现象后,常常有这样的不解:

“为什么能力不如自己的人,却过的比自己好?”

其实很简单,因为对“能力”的定义有问题。

曾经有个同学拿着自己的毕业作品问我:“我这样的作品,找工作的话能拿多少工资呢?”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学生思维。同样的作品,不同的人拿去找工作,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因为这里面的影响因素太多了。

我举个现实中的例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自己的“能力价值评判体系”。你所看重的能力,跟别人所看重的能力,未必是一回事。

所谓“能力不如自己”,不过是自己所认为的。而别人的能力可能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不要被专业视角所局限"

专业人士常常也会被自己的“专业视角”所局限。

一些专业剪辑师,看到别人的高赞视频,可能会吐槽:

剪辑手法拙劣,镜头都拿不稳,焦点都对不准,这样的东西也有人看?果然观众审美都不行啊。

但其实,技术是不是很专业,跟观众是否喜欢你的视频,哪里有必然的联系呢。

观众看到一个非常专业的视频,可能也就感叹一下,哇,好像很专业,然后划走,继续刷美女视频。

这里面的因素很多,从观众的角度看,他更在意的往往是你的内容他是否感兴趣。从流量推荐的角度来看,这跟平台的算法机制、你的封面标题是否吸引人等等有关。

甚至可能没什么原因,就是跟运气有关。

所以很正常,世界本来就是复杂多维的。

认识到世界的多元,很多问题就好理解了。

"日常中的思维陷阱"

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单一线性的思维问题:

比如“幸存者偏差”,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我们只看到表面浮现出来的现象,却看不到到它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再比如“知识的诅咒”,就是我们一旦知道了某种知识,就无法想象不知道它的样子。

一个专业能力很强的人,未必能成为一个好的老师。

一方面他未必有好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他未必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

他认为很好理解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可能看的云里雾里。

我们讲“初生牛犊不怕虎”,一个刚入行的人,因为没有形成思维定势,反而有可能想出一些老手从未想过的思路。

也许你听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都曾嘲笑坐井观天、盲人摸象这样的故事。

只不过是因为自己身在局外。

当自己身在局中时,我们却很可能陷入“无知而不自知”。

怎样才能看透?

保持头脑的开放,多元化的思考,以全方位的视角去看。

47
Report
|
74
Share
相关推荐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文章
1204
设计师如何提升总结力
Recommanded by editor
文章
设计师如何有效提升执行力
Recommanded by editor
文章
动态设计的“变”字诀
Recommanded by editor
文章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文章
1204
学习
学习
学习
学习
作品收藏夹
UX
UX
UX
UX
作品收藏夹
思路方向
思路方向
思路方向
思路方向
作品收藏夹
广告营销
广告营销
广告营销
广告营销
作品收藏夹
提升作品(详情页)
提升作品(详情页)
提升作品(详情页)
提升作品(详情页)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