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知名汽车设计公司:fabrie是一种工作习惯
Fabrie与来自全球领先的汽车设计公司Icona设计团队中的一员郑申鸿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谈,聊聊关于设计逻辑的故事。
郑申鸿
· 来自全球领先的汽车设计公司Icona
· 这是一家将总部设在意大利都灵的设计中心,同时在上海和洛杉矶设有分部
· 他们为不少知名的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提供造型和工程的解决方案
· 打造了全球首辆钛金属超跑Vulcano Titanium
作为其设计团队中的一员,郑申鸿还曾就读于全美第一的交通工具设计院校ACCD。就在上个月,我们和他面对面进行了深度对谈,聊一聊:
他在ACCD的5年生活。
为什么ACCD教给他最重要的事情是逻辑和秩序?
他如何使用fabrie梳理设计逻辑?
“线,是汽车设计师的生命。”
01 设计中的「逻辑」
|大一退学,去美国读书
我本科在天津大学,建筑学特别有名。奈何我去了工业设计,读了一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就退学去了美国了。
年轻,总会做一些傻事。
在外面的培训机构,做了一些作品,画了一堆奇形怪状的车。
后面申请了ACCD(art center 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没想到真的过了。
刚到那的时候,我几乎是全班垫底。
一读就是5年。这5年很苦,大多数时间都在画画,练技法。
Vulcano Titanium-ICONA设计团队作品
画画不像数理化,也许眼睛懂了,脑子懂了,手却没有懂。
看了无数牛逼的汽车,知道应该画成这样,但就是画不出来。
心有余力而力不足。
那个阶段,技法跟不上自己的想象,也没有人能帮你,只能慢慢积累感觉和经验。
不画错千百次,是达不成理想状态的。
Volcano Titanium-ICONA设计团队作品
|花5年时间打磨基础
线,就是汽车设计师的生命。
你要深度感受汽车的姿态。
汽车为什么和产品不同?因为每一条线都带弧度,不管是内饰还是外饰。
接下来,要想办法将这些线组合,再去衔接不同的面,还要时时考虑它最终能否符合用户的需求。
当然领导和客户才是最后的试金石,点头之后还有市场这道鬼门关。
除了技法之外,还要找到自己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Neo-ICONA设计团队作品
我甚至去了一些娱乐设计学校,去听课,学习他们的技法。
做了一些既不像汽车设计,又不像娱乐设计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花了5年时间,磨练的不过是基础中的基础罢了。
学校会教给你概念和流程,让你知道大体应该怎么做,剩下的要靠自己去探索。
Neo-ICONA设计团队作品
|做汽车设计,找基准点是关键
在设计流程中,比较重要的是找到基准点。
通俗一点解释,去寻找竞品,进行比较。
你做哪个级别的车,就去benchmark谁。
Neo-ICONA设计团队作品
比如要做一个微型小车,就去市面上找竞品,比功能、配置、尺寸。再做用户、市场、数据调研。
综合考虑你比对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形成你的概念。
再将概念具象化,做粗略的草图,让人看懂概念和比例,有整体的造型,然后再去慢慢丰满。
渲染阶段,要表达具体的面是怎么走的,每一条线的弧度是如何。
设计流程上,主要是了解品牌、用户、细分市场,然后进行概念发散。
ACCD教给我一个综合体,包含了感知、意识、美学理解。
更重要的是教会我「逻辑」和「秩序」。
Neo-ICONA设计团队作品
|可辨证的设计逻辑
在交通工具造型中,绝大多数时候产品的逻辑要让位于造型的逻辑。
设计师时常为造型的逻辑自私地悄悄买单,我也不例外。
当然,设计没有对错之分。
不过,你觉得好看的东西,别人未必有同样感受。好不好看是非常主观的事。
ACCD教会我设计的逻辑,让我能够清楚地知道要这样去做设计的原因。
当别人问你为何这样设计时,答案绝不仅仅是“因为好看”。
渐渐能为自己的设计充分辩证。
Fuselage-ICONA设计团队作品
这种能力相对于做出一张酷炫的图更为隐秘,不过我认为是设计师应具备的素养之一。
哪怕客户丢给你一个模糊的需求,做设计时也不会特别迷茫。
因为哪怕只是一个造型,你也知道它有逻辑可言,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将感性的天马行空,落实到工程结构上,还能依然感性。
这种秩序感,可能是ACCD教给我最重要的东西。
我将这种秩序感融入到后来的工作习惯中,延续到了我的第二份工作Icona。
Fuselage-ICONA设计团队作品
02 用 fabrie 梳理逻辑
|初识 fabrie
1.操作流畅,很少卡顿
设计中的逻辑和秩序感,我用fabrie梳理呈现。最初leader推荐给我们,目前整个Icona设计团队都在用。
曾尝试过很多白板工具,都曾被一个原因劝退:图片传多了之后很卡。最后用了fabrie,很少卡顿。
2.视觉简约,功能符合直觉
界面风格简约,功能不繁琐,满足日常设计工作中的需求。我们的需求很简单:一张超大在线白纸,能整理调研内容,做内部评审。
我真的很怕复杂的产品,半天找不到功能。fabrie没有给我带来这样的困扰,让我不需要动脑就能使用。
3.减少开会次数
我不是一个喜欢沟通的人。用了fabrie之后,当我整理完一些信息不需要苦口婆心走过去跟他说看一下吧,或是把同一张图发给15个人。
在理想状态下,通过fabrie可以减少沟通成本和开会次数。更像一个项目数据库。
|如何使用 fabrie 完成汽车设计工作
1. 视觉具象化呈现客户需求
在接到客户需求,我将其视觉化和具象化。进行要素解构,提取关键信息。
把对方给到的碎片信息整合成有逻辑、设计师能理解的图文组合内容,放在白板上让大家去看。
2.提炼关键词,寻找意向图
基于客户的需求和自己的理解,开始调研。
根据调研内容转化成洞察、提取关键词、转化成设计要点、寻找造型灵感和意向图。「稳重」「灵动」「流畅」,这些都可以是关键字。
整个团队共用一块白板,每人都有一个frame框。各自将对应的意向图整理好放在白板上,尽可能全面地将调研信息和洞察用友好的方式给团队看。
在会议前就共享这份文档,看完再进行会议,有不懂的再沟通就会高效很多。我们在彼此的信息旁边做点评、提建议,这样去进行发散,大家取长补短。我认为这是白板软件解决的最大痛点。
3. 在线看图,同步画草图
接下来是概念发散,画前期草图。我习惯把意向图放到白板上,一边看,一边用photoshop画设计图。
以前我们会把意向图全部打印出来贴在墙上。不过现在,这一类软件就是我的意向图的承载。它时时刻刻都在我的眼前。
4. 深化修改设计,内部评审
内部评审环节,是一个取长补短的阶段。我们会把近百张图放在fabrie白板里。大家可以看到彼此的设计,在别人那里获得启发继续去完善自己的方案。
5.梳理逻辑,给客户展示
除了以上谈到的,我想fabrie还有presentaion的功能。
最终,一张方案会对应一张图。将品牌调研、意向图、草图、渲染图和解释型文字放在白板上,用frame画框一键导出让别人看到你的设计逻辑。
fabrie也很适合国际团队的沟通,哪怕同事不在你身边也能参与进来。
|fabrie 是一种工作习惯
设计,不是能单靠语言就能完全概括的。如果仅靠文字就能表达,便不需要图片展示了。
fabrie是设计中很友好的交互。我的很多逻辑确实是在这张白板上生长、梳理、呈现的。我把它理解为一个设计的新媒体,也可以是一个信息的汇总、发放平台。
我通过它告诉别人,我正在这样做,如果有什么问题,你可以通过它来提醒我,而且整个团队都能看到。
你做错了?有好的idea?大家都可以及时去纠正和借鉴。在设计流程中,它保证每个人的信息是对齐的。
它渗透在全流程的环节里,不管是调研、概念发散、内部评审。它让我主动想去使用。
fabrie是我的想法外化,是一种工作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