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长系列|像创业者一样快速成长,我坚持做32件事 NO.1
希望我们可以在未来的职场还是创业路上共勉。
自我快速成长系列
(第一篇)
本文故事皆为个人职业发展经验之谈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大家好,我是益达,好久不见了,因为一直忙工作和创业的事情,暂停了一些时间更新文章,非常惭愧,同时也非常感激,小伙伴们还是不离不弃的关注和支持。其次我们开启一个新的话题: 如何像创业者一样快速成长?通过这一个小小的思考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也给自己定下一个 Flag。这里我将 10 年职场生涯从一名小设计师到设计总监以及和朋友一起创业的这 3 年的小小心得,总结成 32 条值得小伙伴和我一起坚持做的事情分享给大家。希望我们可以在未来的职场还是创业路上共勉。
在这个时代,是一个全民创业的时代,鼓励创业时代,然而创业一直被认为是一件找死的事情,微乎极微的成功率,确实阻挡了一批年轻人,但是也阻挡不了那些有梦想的年轻人探索那些成功前辈的道路的好奇心。我也是如此,从小就希望可以帮助家里的那微小的生意,因此我在很早就开始筹划自己大干一场的计划,当我读完《史蒂夫·乔布斯传》、《任正非传》还是《稻盛和夫自传》之后,发现我如果像他们一样的去生活、工作的话,我是永远做不到的,然而我还是开始我的行动。
没有人会在乎你是什么,只有人会在乎你能干什么?
我和几位小伙伴联合创立了一个设计师学习成长社区,人员配置还蛮像《创业时代》的团队组成,也有很多似曾相识的桥段,在创业途中经历的坎坷和困苦或许也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其中有一个桥段,创始团队在见投资人之前,将商业计划书从 100 页删减到 3 页。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没有人会在乎你是什么,只有人会在乎你能干什么?“ 在现实中,无论是职场还是创业,就是如此。
2014年我还在阿里巴巴工作的时候,就开始慢慢谋划我自己计划,阿里的氛围很容易促使内藏梦想的人去激发创业的能量。在未来工作模式下,创业者所凸显出来的能力和品质会是必备的生存技能。成功一定为属于这些人。我并没有像他们一样拥有“改变世界”的远大志向,因此我对于成功的定义也就相对简单一些。这样一来,我想要取得的成功,就只需要找到喜欢的事情,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努力工作,从错误中不断吸取教训,提升能力之后就一定可以成功。
看了很多成功者的创业故事,总结我 坚持要做的 32 件事
第一部分|8 条成长准则
如何像创业者一样快速成长?通过这一个小小的思考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给自己定下一个 Flag。这里我将 10 年职场生涯和 3 年多的创业小小的心得,总结成 32 条值得小伙伴和我一起坚持去做的事情。希望可以在未来的职场还是创业路上一起共勉。
#01.先吃一只活青蛙:
博恩·崔西在《吃掉那只青蛙》:21条时间管理法则
“Eat a live frog first thing in the morning. ” 这是来自于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句话。从字面的意思看还蛮奇怪的:“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吃一只活青蛙。” 一开始我也是一头雾水,我就翻阅一些资料,也和一些前辈请教其深意,才明白:当创业的时候,每天都需要处理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在这些待办事项中,首先解决那一个最具备成果或者最具挑战性的任务。(我的理解不是最困难的任务,而是最具挑战性,这是心态的不同)
这是为什么呢?一开始自己的状态都是充满信心和干劲的,先去解决难的任务也就更容易一些,如果放在最后,精神力和体力其实已经被其他琐碎的事务所消耗殆尽了。这任务无论是做完还是没有做完,我都会像携带一种去“改变世界”的成就感和责任心,这样的状态会持续一整天,同时我会相信它一定为被实现。最后其余的那些容易的事情也就变得更加轻松了。这也是时间管理中的一条对我影响最大的法则。也是一种做事的方式。
我的行动:
早上一开始先做这一天最有挑战的事情
#02.接受失败,吸取教训:
和 24 个人一起应聘杭州肯德基,23个人被录取,没有被录取的还是他
记得在 2013 年的时候,有一档我非常喜欢看的创业路演节目《赢在中国》,一位瘦弱的评委,正在谈论创业者如何看待失败经历:“创业者要多去看别人失败的经历,因为成功的原因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就这么几个,去学习那些失败经验以后,不仅不会让你的胆子更小,而是让你的胆更壮。”这是来自马云的一段点评。当时我因为另外一句很燃的话,让我有所促动,“人一辈子不会因为你做过什么而后悔,很多时候,到年纪大的时候是因为没有做过而后悔。”
可能你会觉得我又给你们喂了口鸡汤,很腻,恰恰在现实中,我们一定会在某个时候遇到困境乃至失败,也是需要这些话语振作起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准备好去迎接下一次的挑战。只要是打不死你的都会是你变得更强!自从这一个小小的触动,我开始关注马云和他的公司,就在 14 年,很幸运的加入阿里巴巴。
我的行动:
从失败中学习,不断尝试,经历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03.穿上你的“制服”:
时间有限,不要为别人而活(穿着也一样)
这里想问你一个问题:史蒂夫·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还是马云、雷军、周鸿祎,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除了他们都很成功,是一个时代的佼佼者之外,那就是当我看到他们的时候,都穿着他们自己的“制服”。脑海里是不是出现了熟悉影像。对于乔布斯而言,在每一次发布会的舞台上都是穿着黑色高领毛衣(或者黑色衬衫)和蓝色牛仔裤为我们介绍苹果产品。或许你会觉得乔布斯的穿着很简单,这是互联网人的基本款。
1998年-2011年,十年如一日,都是同一款
St.Croix + Levi‘s + New Balance
其实他是真的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装束,况且,我们喜欢的,是乔布斯的才华。穿着是可以代表着一种群体的关系,通常我们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在你拿出名片或者做自我介绍之前。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后,也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思考用于其他重要事情上。明年 2021 也是苹果没有乔布斯的第 10 年,你心中那个的苹果是否还是“十年如一日“的伟大的产品吗?
我的行动:
找到自己的风格,即使那是一件黑色衬衫和一条蓝色牛仔裤
#04.保持锻炼的习惯:
《一流成功人士在早餐前都做什么》
星巴克的董事长米歇尔·加斯(Michelle Gass)每天都在早晨 4:30 起床跑步,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 15 年了,同时她常常也是最晚离开办公室的人。「早起」也就成为创业者成功的黄精法则之一。还有一位时间管理的专家劳拉·范德卡姆(Laura Vanderkam),在她的著作《一流成功人士在早餐前都做什么》这一本书中所描述的主人公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锻炼。
虽然早起锻炼并不一定适合我们在座每个人,但是早起和锻炼却是希望迈向成功必须要去做的事情。我们时常会觉得一天的时间完全不够用,那么充分利用早晨的时间,也许这就是提高一整天工作效率的关键。锻炼不仅可以改善身体状态,也可以保持高效的精神力,往往也是直接提升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比别人快一步,被别人活得久一点,就是成功。
我的行动:
确保每天早起和锻炼,即使是早起半小时和1000个跳绳
#05.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长谈:让我把话说完》,历经9小时访谈
这一点对于创业者都难绕开的话题,平衡是一个神话,也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前段时间回顾了一下罗振宇的一档访谈节目《长谈:让我把话说完》,9小时访谈一直备受争议的初代网红-罗永浩,同样创业的罗振宇,在谈论平衡工作和生活都是表示比较愧对家人的,在创业的过程中真的很少时间陪伴家人,在工作之余,尽可能去弥补这一点的缺失。说到这里或许我们错误地认为:成功是我们投入了大量工作时间的结果,而不是我们投入的时间质量。
大多和我共事过的小伙伴都会觉得我是一个加班狂,是个只爱做事情的人,其实这或许是我本来就想做的事情或者这个事情可以让我变得更厉害;有时候我都很难理解那些经常将工作和生活对立起来,工作时总是带着“不得不为”的意味,把赚钱看作工作的唯一目的的想法。想到那些创业前辈在公司连续加班不回家几周的状态,感叹“优秀的人还比我更加努力”。有一位前辈对我说:“他所能做到的是在工作中花费的时间更有效率,这样就腾出时间去陪伴家人了。”一点伤感和无奈的背后,却是一个依稀可见的强大精神力。
我的行动:
全身心投入,不断持续优化,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06.寻找一位创业导师:
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
谷歌原来叫“搓背”(Backrub),不过跟按摩没关系
创业导师在硅谷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机制,Facebook 的扎克伯格还是 Google 的佩奇,都是还没有毕业就开始创业了,他们能够在经营和管理上都做的风生水起,背后都有一到两位导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少有人去探寻背后这些导师,因为我们都是喜欢追逐奇迹的故事。无论在阿里巴巴还是腾讯都是有导师机制,带领新人融入团队,帮助新人更好的完成任务,取得好的成绩。
时光回到 1998 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还在上学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在斯坦福大学的宿舍里经常通宵,(他们找到了另一位导师——戴维·切瑞顿,是斯坦福大学分布式系统项目组的负责人,也是一位公司筹建的老手。切瑞顿建议布林和佩奇去找Sun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安迪·贝托尔斯海姆,因为他对早期投资很感兴趣。)他们在对商业计划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从斯坦福的老师、思科公司的现任副总裁贝托尔斯海姆那里顺利拿到了第一笔投资:10万美元...其背后的传奇创业故事可以看一下《搜》这一本书。
在如今这个时代,通过一己之力创造出一个商业帝国,是非常难的事情,初期由于资金、资源紧张的原因,创业者一旦走错一步,往往就会带着伟大的梦想坠入谷底。寻找一位商业导师是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在困难时给我们一些建议,也可以给我很多鼓励和支持。无论在哪里寻找一位导师,帮助你快速成长。职场也是如此。
我的行动:
找到一位导师,他能指导/建议我在职场和创业之路
#07.设置边界,保持专注:
可能在我们的印象里,厉害的人应该会对任何事情都说“是”,之所以他们被我们认为是厉害的人,他们一定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办得到的。然而,这是一个普遍的误解。事实上,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的表现就会受到影响,使得我们不可能掌控一切。最后,我们会让每个人都失望——尤其是我们自己。
史蒂夫乔布斯曾经说过一句话:“Focusing is about saying No.”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专注是说“不”。在苹果的产品和营销哲学中也都明确了这一点,专注是为了把决定要做的是做好,我们必须放弃所有不重要的机会。切勿这里挖一下,那里挖一下,都不是很深入,最后一事无成。将那一些目前一定不会去碰的事情,将他们关进小黑屋,专注于一点,击穿它。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你可以放弃所有的东西,但是如果觉得自身负担不起时间、金钱和风险的时候,就毅然决然说“不”。有时候很难,然而请记住:现在说“不”并不代表永远说“不”。明确自己的边界,专注、专注、再专注。
我的行动:
每当被要求不想或者不能做的事情时,要会说“不”
#08.拥有探索家的精神:
一个把目光看向太空的硅谷钢铁侠
作为创业者对于“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一定不陌生,他曾今说过一句话:“When i was in college, I wanted to be involved in things that would change the world. Now I am." 就是说:“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一直想参与做能够改变世界的事情,而现在我正参与其中。”其实我们也可以,通过每天对自己,对他人的改变,这就是改变世界的起点。
很多人都会觉得企业家都是敢于冒险的群体,然后在某种意义上,具备向未知发起挑战并勇往直前的精神,不仅仅是创新的机制,也是人类意识的特征,人类天生就是探索家。现在,马斯克继续研发他的飞船等高科技,国内的互联网巨头把目光盯向了菜篮子,惦记上了那几捆白菜。或许这些都是一种对未知市场的探索吧。
其实,总有一群人,他们走在一条没人走过的路上,外面漆黑一片,只能一边摸索,一边修正,默默忍受不被理解的孤独。而当所有的执拗成为过往,时间才会告诉我们对错。
我的行动:
习惯去探索新想法,虽然不容易,但试图抓出它
上述是我对自己身为一名管理者,如何像创业家一样去提升自己能力和思维的总结和目标,也算可以去尝试的做事准则。
我是益达,是一个探险家。今天的话题先告一段落,可能又说一些大实话了。其实 32 条成长法则稍有一些微不足道,但希望可以有所改变,期待遇见更好的自己,期待下次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