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之谈|全方位解析B端C化(上篇)

Recommanded by editor
深圳/UX设计师/3年前/4198浏览
经验之谈|全方位解析B端C化(上篇)Recommanded by editor

本文将基于已落地的经验和市场上的趋势与大家分享我理解的B端C化概念,以及如何让B端实现C化。

最近网上铺天盖地的卷起B端C化的风,许多B端前辈都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之谈使我感受良多,而陈皮作为B端大军的一员,也在自己负责的B端项目中,逐步迭代一点一滴实现着B端C化。本文将基于已落地的经验和市场上的趋势与大家分享我理解的B端C化概念,以及如何让B端实现C化


本文特邀资深UI设计师—— Natsu_夏梦 共同完成专题探讨,为的就是给各位读者最全面最专业的知识分享🏆~

Natsu_夏梦 UI中国传送门:https://i.ui.cn/ucenter/1019124?type=work


该话题分为上下两篇,本文共4394字,阅读需要 20mins,量大且干!!!建议 🐎 后细细品味~

(🐎后别忘了给鼓励小编一下哟,点赞暗示~ ps.电脑阅读体验最佳,🖥 or 💻)


undefined




B端最早出现于企业内部用来支持前端商业活动的的后台管理系统,例如ERP系统。对于企业,这类产品并不直接产生效益,而是通过提高前端商业活动效率、井然有序的管理商业活动降低企业的成本,间接的获取更多利润。


初期的B端产品,基本不存在市场竞争,且由于用户量不大,业务功能操作频繁,因此再高学习成本的操作,也有习惯的一天。换句话说就是,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可以强硬的使执行者适应B端产品,哪怕这类产品并不好用,甚至设计反人类。比如早期的ERP系统,通过一个PPT就拿下合同,甚至不需要进行简单的试用。

因此决策者对产品体验的要求并不高,更在乎平台是否能给公司业务带来价值。


而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B端的产品形态不断丰富,同类产品可选择的竞品也容易眼花缭乱。除此之外,B端产品也不再仅限于“only企业”,同样支持且欢迎企业员工个人使用,比如酷家乐、蓝湖、Teambition等...





2.1 互联网管理层的变化


从目前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来看,扁平化管理的几乎是每一个年轻互联网公司的常态,每位基层员工的能量正在不断放大与被放大,由此反应出来的现象——B端产品决策者的群体不断扩大,B端产品有机会直接接触使用者,从而推动管理层决策。



2.2 服务对象的扩大


以前,提效是企业最关注的事情,随着互联网的“内卷”,个体对智能化的追求,它不再是企业的专利。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机遇下,部分B端产品也通过“免费版”的形式,扩大了产品的服务对象,把对C的业务承载起来。


同理,部分C端产品只要充分满足垂直用户群体的需求,同样可以通过“企业版”的形式,对B的业务承载起来。而C端的优秀产品体验以及足够的受众群体,将很容易深入B端产品的腹地。例如,花了6年时间才达到4亿用户的钉钉,企业微信从开放连接微信后,仅花了2年的时间就达到了触达4亿用户,而这一数字仍在快速增长中。



2.3 这个现象会给产品团队带来什么改变?


当执行层个体的力量被不断放大时,反而会使得B端的决策更为严谨,最直接的表现在同类型的产品将通过各个维度被不断的对比。在同样都能达成业务目标的情况下,更好用,更易用的,产品更容易突出重围。于是,B端的用户体验逐渐被摆到台面上...(多少有点内卷的意思了)


众所周知,B端和C端的差异主要体现于:

从产品目的的角度:

B端:解决组织的业务问题,注重高效能完成使用者组织的业务目标。

C端:把产品的故事给用户讲好,注重用户感受的达成产品本身承载的业务目标

从产品的情感体验的角度:

传统B端:往往向用户传递一种理性、机械感、强逻辑的感觉;

C端:更注重用户的个人感受,常利用一些情感拟人化、趣味游戏化的手段满足用户的更高需求。


毋庸置疑,无论是从产品目的还是用户情感的关注上,C端的首要目的都是强调使用者的使用体验,而B端则首要关注创造的价值,因此在B端产品寻求出路之时,不断看向了C端的做法...


但严格意义上,B端看向C端的体验并不能完全称之为“C化”,只不过是带着“前辈的光环”共同追求更极致的用户体验,换句话来说,B端需要“C化”这件事情,就是使用C端曾经使用甚至是已经熟练的设计方法去解决B端业务场景下的问题


然而,比起“我们也应该注重B端的体验”,“B端C化”这个概念显然更易于被大众接受与重视。我也很乐意通过“B端C化”概念的传播让更多设计师、理解“B端C化”是什么,该怎么做。




B端如何C化,首先要明确B端哪些需要C化,B端常见的体验劣势有:


1、逻辑复杂,产品使用学习成本高

2、业务场景多元,任务路径没有规划

3、信息维度多,视觉无焦点、注意力易被打散

4、大量强逻辑的业务处理,易产生疲惫感

5、数据分析难,多维度数据增加认知难度

6、产品形象同质化严重,在市场中缺乏辨识度

7、客户触达方式单一,仅靠地推效率低


对应不同的处理手段,这里将其从交互、视觉、运营三个层面分析其对应的C化做法(视觉、运营将于下篇娓娓道来)




交互篇


1、逻辑复杂?做好新人指引,降低学习成本 🦾

b端产品最常见的指引问题就在于新用户难以下手,产品学习成本高,用户在产品的接触前期需要关注用户的新人指引、页面空状态指引,给用户代入产品使用的氛围以及操作的潜意识。


(1)新人指引

这类型一般用于用户首次进入平台、或某功能模块。通常会使用分页式引导、蒙层引导和气泡类引导进行设计。而不同引导的方式会给用户传达出不同的重要性。


a. 分页式:

在PC端中一般采用模态弹窗进行分页的强引导,而在APP中一般采用整屏进行分页/翻页引导。

其占据界面的大部分或全部面积,也意味着弹窗后的可视范围不高,或完全无法对产品真实界面做更多的透出,但优势在于用户能有足够的关注度在指引信息上。同时这类的内容一般会以文案结合图片、动图、视频的形式进行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用户长期遭受各种营销弹窗的“毒害”,对于此类自动弹出的弹窗,其实是有下意识关闭行为的。因此此类设计需要注意关闭操作设计的把握若设计得足够显眼且位置常规,用户很容易下意识关闭且无法找回,但设计得过于隐藏又容易使得用户过度反感,难以关闭(如拼多多)



b. 蒙层引导

这种引导方式无论是在PC端还是APP使用都非常广泛,且与当前页面具有强关联效应,相比与分页式,更能让用户清楚的知道在哪里可以操作什么行为。同时蒙层的设计,能够对产品界面的更多功能透出,在蒙层合适不透明度的把握下,可以提前让用户感知到页面的大体内容,又不打扰对露出功能的注意。


设计落地上需注意尽可能采用“定位”的方式处理介绍功能的露出,而非采用整个页面的蒙层切图,否则很容易遇到不同分辨率下的适配问题,而导致以下情况:



c. 气泡类引导

由于气泡的反馈是非模态的,因此气泡的引导不会过于强制,更适合产品迭代的新功能指引,甚至有的产品还会对气泡进行展示时长倒计时消失的处理。



(2)空状态指引

一般出现于用户第一次进入信息创造型的页面,常规的表现方式为使用缺省状态插图表达当前的空白状态。除此之外为了不让用户“懵逼”,即能清楚的知道如何打破当前的空白局面,或预知到非空白状态下的信息展示,可以采用 引导行为功能 预加载信息 这类方法。


a. 引导行为功能

这是最直观且简单的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在空状态的视觉中心直接给出唯一且刚需行为功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在视觉聚焦的位置给出的强引导,可以弱化用户行为的思考,也就是促进用户下意识触发功能。



b. 预加载信息

预加载常用于一些页面的性能优化,从引导的角度基于此做法,不仅可以让用户更快的代入产品的使用场景,也能更直观表现这个页面的可进行的核心行为。

从表现上,若为使用无阻碍的页面,可以直接参考大多数工具类产品的做法


若为无权限/升级功能,可以通过标准信息的露出向用户提供更多的参考,以促进深度的使用/更高版本的付费。


在b端产品设计的探索中,并非只有使用新人指引或空状态引导才可以降低学习成本,“用户引导”作为b端最重要的产品体验,应无时无刻穿插于用户流程中,才能达成b端效率为王的核心目的,针对此陈皮之后将专门和大家分享讨论~




2、业务场景多元?利用预判思维,做好主线引导 🦾



(1)预判设计是什么?

从手法上看,预判设计是基于对用户行为、心理深层剖析下的精准“雪中送炭”;

从目的上看,通过“雪中送碳”,缩短用户完成目的的行为路径,让其感受到惊喜和关怀。



(2)如何深层剖析用户?

这个问题的实质,实际上是设计师需要掌握的用户研究技能。此处我们不过多展开,可以分享两个方向供大家讨论。


a. 做好数据收集,分析用户的行为路径

数据收集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对产品进行埋点、外接三方数据平台、给数据代码加上插件、通过大数据算法机制等等,可以通过对用户路径数据的观察与分析,分析出用户在平台上的常用使用流程,来优化设计,把产品越做越好。


b. 开展用户深访,洞察他的行为动机

项目无法支持数据采集怎么办?早期作为一名合格的乙方设计师已经对这类的问题熟能生巧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自然是传统又有效的那套,找到产品的目标用户进行深访,再不济可以寻找一位最靠近目标用户的朋友。而此时的深访需要注意不同于产品创作期的访谈,反而需要使得问题更加具象且结论清晰,甚至可以拿出你的A、B甚至C设计方案进行test。


(3)怎么做好预判设计?

关于预判的思考与设计没有捷径,只能通过对用户场景的足够理解,以及设计师对用户足够的同理心来完善一个又一个的细节,所以我们无法跳过预判设计前的准备工作。而如何做好预判设计呢?关键就在于用户“上下步行为的关联性”。


什么叫“上下步行为的关联性”?我们来具体看看以下几个例子。


在teambition创建任务的填写更多弹窗中,他的主次操作按钮并不是“完成”、“取消”,而是“完成”、“完成并创建下一个”,虽然牺牲了我们上篇文章中提到的“删除”与“关闭”对用户的心理差异,但是却做到了用户更高效工作的预判。既满足了常规行为结束的需求,也做到了行为继续的预判。


而本质上来说,是属于对“创建操作完成”下一步的关联性思考,在此类待办创建场景下,用户经常存在一次性多次创建任务的行为,“完成并创建下一个”符合“完成”的上下步关联行为。


(可能会有人问,那为什么不采用批量创建的功能呢?从我的角度思考,一方面需要创建的任务不一定能达到批量创建的量级,另一方面一个任务一个弹窗填写,更能使得用户聚焦于任务的安排,同时也不容易使得用户在对多任务多字段时眼花缭乱。)




小结


从前经常有人说“B端体验不重要”,自从“B端C化”被搬到台面上引起各位业内热议,可以让B端产品设计师“理直气壮”的挖掘并设计落地更多的B端的优质用户体验。在这过程中,除了可以像C端产品学习,同时也很有必要深入B端用户群体,了解更多用户需求,才能真正做到属于B端的体验设计~




下节内容


下篇文章将从视觉侧、运营侧角度分享B端C化的做法以及案例,传送门:https://www.zcool.com.cn/article/ZMTM0ODYwMA==.html



小编反思:这是一篇跨年的话题,历时好几个月的研究以及分析!(当然多少有点拖延症的原因)收藏的同时也期待多多点赞分享吼🤩,祝大家2022新年快乐啦🎉,新的一年都要暴富呀💰~

ps. 小编码字做图属实不易,如需转载请先获得本人同意❗️❗️❗️


83
Report
|
202
Share
相关推荐
Duolinguo 的上瘾之旅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文章
PC端弹窗设计十全大补
Recommanded by editor
文章
心得
心得
心得
心得
作品收藏夹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双座丨品牌视觉设计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心得
心得
心得
心得
作品收藏夹
B端
B端
B端
B端
作品收藏夹
干货
干货
干货
干货
作品收藏夹
设计干货
设计干货
设计干货
设计干货
作品收藏夹
B端
B端
B端
B端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