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领域延展下讨论(上)

深圳/产品设计师/5年前/325浏览
设计:领域延展下讨论(上)

其实从学术上来说,目前设计学科到现在都还没有分支,跟经济学和人类学比起来,就是一个baby……

0.写在前面

查理芒格说过一个点让我印象深刻:在拿着锤子的人手中,整个世界都是钉子。也就是学会了一种解决方式或是思维模型,总是倾向于用一种方式去解决,而这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尤其是越来越复杂的今天。这对于学科也是如此,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能够很明显的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而我们确实也能够看到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了。

在这里补充一个知识点,其实从学术上来说,目前设计学科到现在都还没有分支,只有设计学,跟经济学和人类学比起来,就是一个baby,因为很多学科随着时间发展都已经有了比较多的分支。并且,目前市场上的服务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不是学科分支,而是社会上的职业分类。

最近读了一些有关设计论文,还是让我收获颇多的。其中一篇是由Kees Dorst(2015)发表She ji杂志上的,而且设计杂志是由我们同济的设计学院主办的,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且里面有非常多质量很高的设计学术文章,之前都没有好好注意。另外一篇是由我在阿尔托这边的老师Guy Julier(2007)发表在Design Journal的一篇文章。(design journal 作为设计中的顶刊,自然也有很多高质量的论文)



1.首先,我们承认现实

Kees Dorst在文章中提到设计的的确确已经成为了世界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并且受到设计教育的人开始在一些位置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管理、政府和学术界。我们已经知道有两个亚洲城市的市长便是有着设计背景的,这对于设计来说,确实是一种成功的证明,当然还有商业世界。但是这种现象却也逐渐引发着人们的思考,但同样也让大家觉得疑惑,这些曾经是设计背景下的人,现在已经越过了现有的设计界限在另一个领域发挥着作用,比如成为了市长,那还能叫做是设计么,跟设计有关系么?

同样,越来越多的不是设计背景的人也开始在学习并使用设计。这些事实的发展逐渐引发学术界的讨论,到底什么是设计?设计的角色是什么?到底设计师是什么样的一个位置?但是无论怎么样,我们不应该否认这些现实,而是应该承认这些他们。


(graphic designer Natasha以design thinking is bullshit 为主题的演讲)



2.设计学科的延展传播

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设计学科和商业之间无论在学术上还是社会职业上交流可以说的越来越多了,一个词“design thinking”几乎让耳朵听出老茧(现在这个词似乎成为了buzz word,有不少人在拿着这个在赚钱,其实什么也没做)。但是你有听说过设计学科和法律之间的交流么?

Kees Dorst提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践,那就是在2014年启动的,悉尼科技大学创新智力和创意双学位课程项目UTS Bachelor of Creative Intelligence and Innovation double degree program。他提到在一次设计系和法学系之间的交流中,法学系对设计学科的一些方面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因为由于法律自身性质,总是落后于这个时代,一个新技术的产生,直到第一次在法庭上出现,法律界才会关注到与该新兴事物相关的侵权行为(当然也会有一些例外)。这样的案件就是持续时间很长,并且价格昂贵,一般只有大公司才能负担得起。

因此,法学系对于设计中“Look ahead”很感兴趣(如scenario methods, technology roadmaps, forecasting/backcasting, etc)。当然,设计也可以从法学中学到很多。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我们每次接到一个项目我们会去做什么,就是找一些案例,或者说是reference。但是我们一般的方法也就是网上搜一搜,寻找一下近期的案例去得到一些启发。但是我们从来都没有系统的方法帮助我们寻找这些案例。但是在法学中却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因为法律讨论比如开庭原被告双方律师的辩论,很多时候都是需要引用以前的案例去支持的论点,因此法律有自己一套可以完整的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追溯回以前的案例的方法和体系。看过《令人心动的offer》的同学应该知道在庭审辩论时,相关案例是说服审判长等人非常有力的手段和参考依据。


(庭辩中,审判长对于案例的询问)


而这些设计都是没有的,没有相应的系统帮助你找到最适合的设计案例,而且包含相应的背景去解释为何该设计方案可以在那种情况下成功。也是在此基础,建立了这个双学位项目。



3.社会需求下经世

我们现在可以思考下为何这个设计学科的一些practice会不断的和其他学科交汇融合,为什么会被人提起来,以前也就是一个匠人而已。其实以前艺术学科都不带设计学科玩的,不过大家应该记得很多学位名字叫做艺术设计。为什么叫做这个名字呢?其实就是艺术学科开始带设计学科玩的,艺术觉得设计有用。那为何设计逐渐变得有用起来呢?其实是因为世界的需要。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社会已经发展了成为了一个相互连接的状态,每个事物都是与其他事物紧密相连的。因此当社会需要解决这些复杂、开放的、动态的和相互连接的问题的时候,人们开始注意到了设计的存在。碰巧的是(Wybo Houkes et .al, 2002),设计师们已经发展出了一系列针对于复杂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为何这种方法会产生?其实最根本还是在于设计过程中一个最主要的挑战,那就是如何从结果回溯到产生该结果的原因。

我们做一个设计项目通常的起点是:一个事情的结果和我想要达到的一个目标。所以挑战就是我们需要找到“what”和“how”,也就是说如何用一个事物(系统/服务/产品等等)去实现这个结果(像不像how might we?)。并且what 和how 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相互依赖的,因此我们需要同步去思考和发展他们。因为,这也形成了对于设计师的要求,需要你设计出what 和 how,并且在测试时需要同时测试他们是否可行。

Kees Dorst举了一个例子,假如我们希望在早晨希望能快速清醒过来。所以我们就知道了这个结果或者说是目标:早晨快速醒来,但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实现他。如果我们早晨喝一杯咖啡(how)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的话,我们还需要考虑设计一个机器(what)去制造咖啡。之后我们需要评判一下:比如是否快?是否经济?是否可持续?等等。如果还不能满足,这个时候我们又需要回到最原始去考虑其他的方法。咖啡因是一种可以使人快速清醒,那一个社会性方法可以么?(比如一场有启发的谈话?),或者当我们剖析的更深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早晨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快速清醒,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专注,那么我们可以冥想,因为冥想是一种可以使人快速专注的方法。

Kees Dorst将上述称之为Framing。framing是解决设计问题最常用的手段就是从已知结果或是目标的出发,找到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法,并且如果那些解决方法都有些欠缺,可以找到新的frame出来(这叫做reframe,就上述例子来说,就是一些社会性方法),再从这个框架下找到可能解决方案。对于设计师来说,这就是试错的过程。我们需要找到最适合的frame。其实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每次提出一个设计方案,甲方总是想修改然后提出第二个,第三个.....第N个,然后说:我觉得第一版更好。其实这个本身是合理也是客观存在的,应该设计本身就是不停的尝试着很多可能性,只有尽可能尝试才知道哪一版更好(当然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条件下),最后也当然很有可能就是第一版最好。

其实,设计很多时候都会遇到在一些情境下的矛盾点,但是通过分析也可以发掘一个新的frame,也通过给出一个新的frame,会发现有些矛盾不会再存在。Caroline Whitbeck 说过一句话:The initial assumption (within moral philosophy) that a conflict is irresolvable is misguided, because it defeats any attempt to do what design engineers often do so well. 这句话主要说的是,有些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这种说辞会打消设计师经常会做的一些尝试。

每每说到这,我就想到了之前Yeahmobi 的共创项目,当项目开始前,公司各个利益相关者聚集到一起,一致认为某些是行业的问题,无法被改变,但当我们不断的让他们从别的视角去看待那个问题,或者说是矛盾,也就完全不存在了。而这种视角的转换,恰恰就是我们找到了一个新的frame.

因此,设计包含围绕悖论进行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直面面对它。 解决方案不在核心悖论本身之内,而是在围绕悖论的上下文价值和主题的领域中。 背景越丰富,越复杂,就越有可能找到富有成果的前进道路。



4.这还是设计么?

Frame是一种基本问题的,而不是基于结果的一种方法,这也意味着在项目的开始,谁都不知道结果是什么。但是这个对于传统的、以结果作为专业训练的设计师来说,就是一个明显的问题了。(比如产出为:“产品”、“平面”的产品设计师,或是平面设计师)。并且,设计的导向也逐渐模糊和发生改变。比如,在项目中,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产生不是因为一个利益相关者的问题,而是多个利益相关者共同造成了这样一个问题。因此,在项目初期,我们可能都无法定义设计的对象,甚至于说定义一个项目。当我自己开始做所谓的服务设计项目的时候,让我觉得异常折磨的是,我常常需要进行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调研或是访谈,收集他们的信息和insight,这其实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我以前做产品设计时,做了一些简单调研之后,就会假设很多情况,然后根据一点点真实的信息和大量的假设做了这样一个设计。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设计,你自己可能都觉得不会用。我们作为设计师以前经常吐槽各种美丑的问题,并且各种骄傲自满,我确实属于其中一员,但是这种狂欢,也只是设计师自己的,经不过现实的检验。


Design vector created by freepik


最让人觉得可悲的是,设计已经开始迈入新的世界,但是设计师依旧停留在以前的时代里。不过有幸的是,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离开办公室,开始去往问题所在地去真正了解状况,在那种状况下做出真实的设计,尽管这常常会被依旧坚信以前设计的设计师所质疑。同样,设计教育也是处于这样的分叉口,设计院校的教学应该都是一片混乱,又想着让自己的学生可以突破传统设计,但是又一直做着以前的事情。

尽管在我看来,同济在这一块在国内几乎是最好的,但是还是远远不够,设计教育连续性还达不到和指向性也是极其模糊,最后大家抱着雄心壮志来到同济,最后还是想想,算了做回自己原来本科的东西吧。其实,我个人经历来看,阿尔托大学确实是其中的佼佼者,也可以看得出同济对于阿尔托的模仿,这也是由于阿尔托自身的天时、地利和人和。阿尔托本身就是由以前三个北欧非常厉害的设计大学、理工大学和商学院合并而成。学科交叉的基因是在骨子里的。并且北欧对于设计很认可,而这些在中国,在同济这样的综合性院校来讲,几乎也无法做到。例如,同济的设计学院和商学院课程无法很好的协调(事实情况是,几乎没有协调),但是在阿尔托这里,工程学院、商学院和设计学院的师资和课程的融合是让人惊讶的。



5.上半部分回顾

几乎每每和同学讨论都会带着自己对于设计深深的疑惑和焦虑。还记得当初自己本科在湖南大学上工业设计的时候,其实设计是比较纯粹的,讲究形体,线条,后期的模型制造等等,之后交互设计开始引入,更多讲究以人为中心,之后又听到了服务设计,一头雾水(其实现在还是比较一头雾水)。

我们可以看见设计似乎想做越来越多的事情,想从决策执行者到策略制定参与者甚至说制定者,但是美好的前方也常常伴着各位设计从业者深深的疑惑,尤其是大家在大谈特谈design thinking这个东西的时候,这个就是设计和商科的产物。而这种延展其实是社会的复杂问题下的需要,因此面对新的问题,设计所要采取的方法肯定与传统的设计有所不同。可惜的是,设计已经进入新的世界,但是设计师或者说设计教育还没跟的上。



6.下一章预告

在接下来的文章会告诉大家,为何大家疯狂讨论“设计”,也在疯狂的怀疑设计,同样在怀疑自己作为设计师的价值,都是有原因的,而且上述的现象什么才会结束?

这里先给出下一章的一个彩蛋,那就是:

讨论与质疑的出现,是因为事物在新的环境下寻找自己位置的表象。

而当这些结束时,那将成为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Julier, G. (2007). Design practice within a theory of practice. Design Principles & Practice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2), 43-50.


Wybo Houkes, Pieter E.

Vermaas, Kees Dorst, and Marc J. de Vries, “Design and Use as Plans: An Action-Theoretical Account,” Design Studies 23, no.3 (May 2002): 303; N.F.M. Roo- zenburg and J. Eekels, Product Design: Fundamentals and Methods (Chichester, New York: Wiley, 1995).


Dorst, K. (2015). Frame creation and design in the expanded field. She Ji: The journal of design, economics, and innovation1(1), 22-33.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CAST实验室
作者:韩正双,原文链接:戳此

欢迎关注素米设计公众号:素米SHOWME

0
阅读原文
|
Report
|
收藏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马年IP设计 MA DUODUO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小家电
小家电
小家电
小家电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