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案例解读丨01期

Recommanded by editor
北京/UX设计师/5年前/2636浏览
产品案例解读丨01期Recommanded by editor
杜昭

Hello大家好,我是杜昭

挑战100个产品案例解读系列正式启动啦

每期分享5个优秀产品设计案例


01:阿里巴巴菜鸟裹裹中的“不打扰式”提醒


今天的案例是菜鸟裹裹APP中的通知设计,我称它为“不打扰式”通知,现在一般的产品为了促进用户活跃度都会频繁push一些消息给用户,如果用户被通知里面的内容吸引,打开APP,就为该产品贡献了一个“日活”,虽然有些消息是比较有价值的,但是大部分还都是营销类消息,例如【XXX降价促销】、【iphone11立减600】、【大牌包包花呗付款24期免息】...


由于所有产品几乎都采用这种方法来提高业务指标,用户们逐渐开始禁止了各种APP的通知权限,所以现在对于一些电商类型的产品来说,通知打开率已经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考核指标。作者也是习惯了只打开两三个APP的通知权限(微信、支付宝还有公司内部通讯APP),但是最近作者突然发现了菜鸟裹裹中的通知居然可以让用户自行设置,如下图:


用户可以自行设置提醒消息的类型,包含揽收、派送、代取件、签收、已发货等电脑等都可以分别设置是否允许通知,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免打扰的时间段,例如如果你不想在工作时间被这些消息打扰则可以在上图右侧的页面中设置9-21点免打扰。


以上功能虽然新鲜,体验也很好,但是如果仅仅如此的话,还算不上是非常亮眼的设计,最让作者感觉长见识的是下面这张图的内容:


同样一条通知消息,如果用户同时安装了淘宝、支付宝、菜鸟裹裹几个产品的话,很有可能收到多条推送,或同时收到短信提醒和APP的推送通知,这对用户来说无疑是更大的干扰,所以在这个页面中,用户可以选择只开启一个APP的通知,或只接收短信通知,这样一来用户对【通知在哪里】【去哪查物流】等等问题都有了更明确的预期。

案例中的这种做法虽然可能会损失一部分被通知内容吸引而来的用户,但是却通过更好的不打扰体验培养了用户习惯,一旦用户习惯了使用菜鸟裹裹查看物流信息,那接下来可能就会使用这个产品里面更多的功能,例如寄快递、买东西等等,这样能够带来的收益可能会更大。





02:我在京东内部通讯软件发现了一个设计亮点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案例是我在公司内部的通讯软件里面看到的,最近入职了京东,像这样规模比较大的公司一般都会有内部使用的通讯软件,像一些申请报销打卡,或是内部沟通网盘这些功能都不能使用外部的软件,必须用自己的,前几天我就在这里面看到了一个不错的设计细节。


是这样的,那天晚上我加班到晚上十点多,当时就发现公司有一个福利,如果你加班时间超过三个小时,并且时间是10点以后的话,就可以打车回家,公司会报销费用。这本来是非常简单的逻辑,计算一下加班时长、判断下班时间就可以了,但是之后的某天我却发现了一个亮点:某个周五晚上11点的时候我收到了一条提示,如下图:


我看到之后就感觉比较惊讶,因为我们基本上天天加班到10点多,但是这个提示还是第一次看到,回想了一下在加班时间还没到的时候,我曾经点击了用车的操作,我对这个提示的出现规则有了一个猜测:


场景1:当用户满足用车条件时,不会主动对用户进行提醒

场景2:当用户在未满足条件时曾经点击过用车,则在满足条件后会发送这条提醒

这个规则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在场景1中,并不是所有用户都会在满足条件后马上下班,不是需要马上用车,此时如果给用户发送提醒的话对用户来说是一种打扰,从公司的角度来说应该也不会鼓励用户到点就下班,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

在场景2中,由于用户已经产生了用车的操作,此时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目的性了,用户之后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所以此时进行推送通知对用户来说不仅不是打扰反而是非常友好的提醒。





03:解读拉勾APP中面试功能的设计目的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案例是我在拉勾招聘里面看到的一个设计细节的解读,主要是想说一下我对这个功能的理解,这是一个特别常见的功能但是昨天再次看到的时候想到了一些更深一层的东西。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场景是这样的,在拉钩app的投递记录页面。下面有五个标签,分别是投递成功、被查看、待沟通、面试和不合适。这些标签的分类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我们在找工作时投完简历之后的不同阶段,会把我们投递进度进行区分显示。但是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这种招聘产品普遍都会做这种功能?





当企业用户,也就是招聘公司看到简历后可以在这个软件上直接发送面试邀请,而不是建议用户去使用的传统邮箱方式。


第一点:在一个产品中进行简历的筛选和面试邀请,对于hr来说效率是更高的,这个也是我之前的理解。但是我昨天又想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就是关于这个面试阶段的区分和后续操作的存在意义。(面试者到达公司之后还需要在产品里进行签到,面试后还可以对公司进行一些评价)


我认为除了是要增强hr的工作效率之外,还有一层目的让用户在面试之后的阶段能够再次打开这个产品,对于招聘类型的产品来说,如果只使用招聘功能,使用频率是特别低的,因为我们一两年或者三四年才会换一次工作,所以现在这类的产品大部分都靠做内容来提高它的用户活跃程度。


在增加了这些面试相关功能之后,用户会在面试之后的阶段再次打开app。当用户再次打开app,标记已经参加的面试之后,产品就可以对用户继续进行提醒,例如引导用户写出自己的面试评价。


(~~借用女朋友的面试截图~~)                 


这个时候,无论用户是希望得到公司的Offer还是对面试过程不满意要去给个差评,两种情况下写评价的动力都是比较强的。当评价被写出来之后,就完善了产品的内容生态。也丰富了用户的使用场景,之前我只是投简历的时候才会用,现在我想查询一家公司的情况我也会来用。


对于招聘产品来说,产品方希望在各种场景下增强用户打开行为和用户使用的频率,现在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像脉脉的核心功能那样做一些职场交流社区,让大家在上面交流一些职场经验、八卦。


但是除了这个场景之外,还有一个场景是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如果对于一家公司比较有意向,那我们是希望进一步去了解这家公司的信息。例如查查薪资范围、查查是否加班等等。当我们有这种了解公司信息的需求之后,这个评价内容的使用场景就产生了。


当一家公司的评价数量比较多的时候,能够为其他面试者当做参考。邀请面试之前,在企业端那边也可以看到面试者的信誉情况,例如面试者有多次爽约的行为,也可以为招聘者提供参考。

新的使用场景产生之后,产品的用户数量和用户活跃程度数据也就会跟着提升,也就达到了一个产品的核心目的。





04:用滴滴打完车居然不让我提交评价?为什么???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滴滴打车中的一个案例,当我们在滴滴中完成一段行程后,需要支付车费并且给司机进行评价,如果我们选择的是五星好评,那么我们可以不选择任何好评的原因,就可以直接提交。但是当我们的评价不是五星时,我们就必须选择一个原因,否则下面的按钮就会保持禁用状态,无法提交。



这种规则仔细想一下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当用户给出五星好评时,已经对这位司机十分满意了,此时产品方得到这个数据之后并不需要告诉司机为什么他得到了一个好评。反之当用户给出的评价是四星或四星以下,就需要告知司机,为什么他得到了差评。


除此之外,产品方收集到的数据也可以作为司机用户改善服务品质的方向,并且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到一些更有价值的信息。例如给差评数量少的司机的增加派单数量,以此来激励司机的服务质量。以上我们说的都是产品方在收集差评原因这项数据的具体使用价值,继续向下思考这个规则除了数据的使用价值还有另外一层意义,也就是评价数据的准确性问题。


虽然绝大多数用户并不会无缘无故地给出司机差评,但是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司机和乘客也可能会产生一些纠纷,这个时候如果可以随意提交评价,就有可能影响司机的整体评分,会影响大数据分析的结果。所以提高差评的评价门槛也有利于提高评价数据整体的准确性,也能减少错误评价给司机用户带来的影响。


在极少数情况下,用户还存在误触的行为,可能本来想给的是好评。但是由于点击不准确的原因选择成了差评,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提交按钮不可用这种状态,来避免用户错误提交评价的情况发生,同样起到了减少错误评价的作用。


为了验证我的这些想法呢,我又找了一些需要用户评价的产品,在美团外卖中也存在类似的设计。


当一份外卖订单完成时,用户提交好评可以不选择任何好评原因,也不需要输入文字就可以直接提交好评。但是当用户的评价是比较低星级的情况,那么就需要选择差评原因,并且还需要手动输入差评原因才可以提交。



在美团外卖中提交差评的门槛比滴滴还要更强一些,可能是因为美团外卖骑手收到差评后影响更严重吧。所以即使是相同的设计,在不同的情况下根据对用户的影响大小也需要设置不同的差评提交门槛。





05:解读豆瓣APP中让用户兴奋的功能


当用户在豆瓣查看某部电影的影评详情时,页面中有一个【可播放全篇】的入口,用户点击后就可以看到能播放本影片的APP了,例如爱奇艺、优酷。


点击下面的按钮后就可以直接跳转到对应APP中,并直接进入本电影的播放页面


下面我们解读一下这个案例的亮点在哪里:

1.符合豆瓣用户的使用场景,用户在豆瓣查找高评分电影时,如果找到了心仪的电影那么此时是抱有【看全篇】这个目的的,这个功能恰好满足了用户的目的。


2. 缩短了用户的行为路径、减少了操作成本,在这里用户只要点击3次就可以进入播放全篇片的页面,如果没有这个功能的话,则需要返回手机主页-寻找某视频APP-输入影评名-搜索-点击搜索结果,共5步才能完成目的。并且还有可能因为这个视频APP内没有这个电影而找不到播放渠道。


3. 可播放全片的右侧直接显示了可播放此电影的APP,用户无需点击展开就可以知道播放渠道。就可以知道自己手机中是否有其中一个APP,如果没有的话用户直接返回寻找其他电影,减少了无效操作。降低了用户的失望情绪。


4. 展开后(上面第二张图),用户可以知道在对应产品中播放本电影的条件,是VIP可免费观看?还是VIP需要付费观看?或者是无需VIP就能看?这里的好处与上面第3点是类似的,如果用户进入了某APP才发现自己没有VIP看不了这个电影,也是做了很多无效操作,会产生负面情绪。并且在播放渠道下方还显示了用户是否已经安装该APP,避免用户还要去下载。


5. 如果这部电影不能在其他APP中看全片的话,豆瓣同样做了很有意义的设计,如下图,当这部电影不能在其他APP中看全片的时候,会引导用户订阅提醒,当本影片可播放时再给用户推送通知,这样就提高了用户活跃度,也减少了用户的失望情绪。


这个功能如果按照卡诺模型进行分类的话,是属于【兴奋型需求】,也就是说当产品中没有这个功能时,用户不会产生不满意的情绪,但是当产品中有这个功能的时候,用户的满意度就会有极大的提升,是由惊喜和超出预期产生的极好的用户体验。


但是要注意的是,需求的类型是会随着时间变化的,今天的兴奋型需求在几年之后可能就会变成基本需求。例如【饭店里有WIFI】在五年前可能是一个兴奋型需求,用户遇到了会十分惊喜,但是在今天几乎每一家饭店都有WIFI了,用户已经习以为常,不再会有惊喜和超预期的感受,所以【饭店里有WIFI】就变成了一个基本需求。即这个功能存在用户会认为理所当然,这个功能不存在用户的满意度会有所下降,甚至认为产品的功能不完整。



以上是第一期5个产品案例解读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设计的威严”

一起讨论学习, 下期见!





101
阅读原文
|
Report
|
36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一大波可爱小动物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平台
平台
平台
平台
作品收藏夹
UI
UI
UI
UI
作品收藏夹
UI
34
设计干货
设计干货
设计干货
设计干货
作品收藏夹
产品体验
产品体验
产品体验
产品体验
作品收藏夹
UX
UX
UX
UX
作品收藏夹
教程
教程
教程
教程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