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介绍青铜器的文章?很多人看了感觉自己是个文盲

长沙/平面设计师/5年前/2628浏览
这是介绍青铜器的文章?很多人看了感觉自己是个文盲

当你翻开这篇商朝青铜器的介绍后,你会发现自己就是个文盲。不信?你试试看这些字你能不能正确的读出来……

如果说夏朝是青铜艺术的发源和萌芽期的话,那么商朝就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

商朝的青铜器铸造精美、工艺高超、种类繁多——当你翻开商朝青铜器的介绍后,你会发现自己就是个文盲。

不信?你试试看这些字你能不能正确的读出来:

鬲、甑、甗、簋、觚、斝、罍、卣、盉

说实话,笔者在研习《中国美术史》之前,这些字也是不认识的。


好,下面就科普一下,看图识字的那种:



当然,青铜器还有鼎、爵、壶、盘、尊等这些我们比较熟悉的种类,这应该不需要做识字启蒙了吧?

接着就来介绍一下里面几个代表性的青铜器。

首先介绍的是最重量级的代表——重达832.84千克,相当于11个壮年男子体重之和的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

前面说过,鼎原本是烹饪厨具,用来炖肉的(许慎《说文解字》:“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但后面变成了祭祀用的“神器”,成为镇国之宝,传国重器以及表彰功绩的礼器。

所以,鼎的铸造工艺越发精湛,装饰越发精美。

后母戊鼎就是最著名的商王室重器。

此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光体量就给人以沉重压迫之感。

大鼎上的饰纹也是极其华丽美观。外壁装饰着饕餮纹、夔纹和蝉纹*,中心留白,深谙繁简疏密对比之妙。

(*注:后面我会专门有一篇文章介绍商周纹样,在此就不细说了。)

尤其是鼎耳外廓雕刻有两只猛虎,虎口衔着人头,俗称虎咬人头纹。以此渲染出一种恐怖的气氛,给人精神上的压迫感。

后母戊鼎鼎耳

这么大这么重的青铜器,需要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而且除双耳以外,鼎身和鼎足是一次浇铸成型的,其铸造工艺在当时堪称世界尖端科技。

这个鼎很多人认识它的时候还叫做司母戊鼎,为啥又改名了呢?

这个改动的字来源于后母戊鼎出土时鼎腹内壁上的铭文,见下图:

为啥一笑要放两个字呢?

其实这两个字都是由卜与口结合而成,卜是占卜,与神沟通;口是说话,下达命令。所以学者们之前认为它们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而且,甲骨文、金文时期文字的方向、结构都还不固定,经常出现一个字左写右写都行的情况,所以郭沫若、罗振玉这样的甲骨文、金文研究大家*认为它们是一个字——“司”。

(*有关郭、罗二人的介绍请参看拙著《趣说汉字\书法史》系列文章中的《这些汉字,认出一个奖十万元!你行吗?》一文)

郭沫若 “甲骨四堂”之一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出后母辛鼎,对比发现后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商后母戊鼎一致,而历史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一个王后,专家由此断定出土后母戊鼎的墓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

后母辛鼎

因为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由此反推,原先认为的“司”字改为“后”字更为恰当。

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时,司母戊鼎已改名后母戊鼎,但在其出土地殷墟博物馆以中国文字博物馆还是“司母戊鼎”。

国家博物馆的后母戊鼎,注意说明牌上的称呼

殷墟博物馆后母戊鼎仿制品

——改个名字这么难吗?辛追老太太最近被改名叫避夫人了,她有说啥吗?

虽然我知道这个“后”字的含义是“王”或“先王”,但“司母”变成了“后母”总感觉哪里有点不对……

这是一笑心目中的后母--灰姑娘的后妈

(未完待续)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关注看之前文章,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


16
阅读原文
|
Report
|
46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一大波可爱小动物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商周青铜器
商周青铜器
商周青铜器
商周青铜器
作品收藏夹
理论
理论
理论
理论
作品收藏夹
产品
产品
产品
产品
作品收藏夹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作品收藏夹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