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方法,延长设计师、插画师职业周期
西安/平面设计师/1年前/126浏览
版权
2种方法,延长设计师、插画师职业周期
前段时间有些设计师和插画师问到我这样一个问题:
“AI大模型冲击,设计行业前路迷茫,作为熟练的设计师和插画师工作都容易被替换,更别说基础岗了,想提升到具备创意能力的高级岗,但奈何公司接触不到高案值项目,没办法只报了一大堆课, 软件技能倒是学了一些,但一做项目思维像灌了铅,又回到老样子 ,平常看到好的作品当时觉得很有启发,也感觉背后隐约有很多相似的逻辑,但是又说不清,到实际工作中又发现找不到关联,导致最终也是放入收藏夹吃灰”,哎,做设计、画插画,生存真的太难了!想转行!
能从这些朋友的描述中,感受到巨大的焦虑和迷茫。
那么,是否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拿来就能用,用了就能改良目前的工作,帮你消除迷茫!实现自我进阶?延长职业周期?
前段时间无意关注到国外的一个广告创意真人秀,让我对“激发创意”有了新的认识!
发上了什么?
节目组邀请了2个非广告营销专业的大学生,他们被安排一项任务:经过5天专业创意培训和一个从事多年的创意前辈一起竞争一个模拟商业案子,
5天之后,经过短暂集中培训的大学生提出的创意方向竟然干掉了一个任职多年的从事创意的前辈!
天啊!我才5天啊! 怎么做到的?具体培训了什么内容竟能有这样的快速的效果?
节目组并没有详细说具体的细节,只是大致陈述说是通过提炼一些市面上成功创意模型,做创意前先带入模型,然后针对具体内容进行替换!
虽然不清楚具体过程,但结果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了关于创意设计这件事?
那就是普通人经过短期培训原来也可以产生好的创意想法,而多年在设计岗碌碌无为的人,却依然碌碌无为地做着基础工作,这让我坚信一定有超越行业的共性,并不能简单地被所谓的天赋,经验、智商来解释。
这让我到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很多时候当我发现我的创意想法和国际以及国内知名创意工作室的方法逻辑一样的时候,
我不禁更加坚信,方法规律的存在,也是凭着这些方法连续两年荣获国际含金量十足的D&AD创意奖项
接下来我就把我正在用的以及知名创意工作公司都在应用的2种工作方法告诉各位从事创意、设计、插画、文案的朋友,通过刻意练习,实现工作的最大价值,从而延长职业周期!
01
1.扩展思考的维度
思考的维度,就是当我们考虑某个问题时思考的所有方面。
比如你在接到一款包装或者插画需求brife的时候,大部分里面交织着密密麻麻的甲方的需求信息,这些繁杂的需求信息甲方恨不得把所有信息通过设计师或者插画师塞给消费者,
可消费者能接受这么多吗?愿意接受这么多吗?
未必,因为根据消费者货架习惯洞察,3秒是一个消费者货架浏览商品的极限,也就说消费者只给你了3 秒传递你的信息!看这3秒能否吸引住住消费者的注意力!而且你的竞争对手众多,
由此,注定了你的信息必须有亮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那亮点怎么抓呢?
比如一款酱油品牌需要做包装设计,需求brief里面写着自己是老字号,品牌旗下产品众多,产品原料干净,做菜方便快捷,不用其他调味等等 ,
一般的设计师看到品牌的老字号就像抓住了金字招牌,认定了老字号就是产品最主要的点,一定能杀出重围,抓住消费者的眼球,然后开始寻找市面关于老字号的表现形式。
一但你这么做就意味着你思考的范围过于狭窄,老字号看似是一个亮点,实则就像当年可口可乐在品牌商占据了“可乐领导者”的地位,
百事可乐即使通过用户测评证明比可口可乐好喝,页无法超越可口可乐!酱油类别已经出现了老字号“李锦记”,所以突围基本不太可能!那不禁要问:
除了这个亮点还有其他打动消费者购买的亮点吗?
实际上我们还需要考虑,1.行业(比如目前的现状和主竞争对手以及未来趋势) 2.品牌(定位和价值) 3.产品(特点特征) 3 . 消群的需求动机(比如品牌知名度、味道、价格、健康、快捷等)
我们把这些变量加进去,你就会发现之前的思考过于狭窄和单一,也会发现其他更具价值的亮点。
当你这样思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和验证可能性,
你会问“老字号”金字招牌就不能用了吗?
可以用,但是你要转换视角:比如作为新品牌进入市场你可能这么做:
这种是一种方式,但李老师我们大家不认识,也不清楚用户背景,不确定性太高,无法说服消费者。
怎么办?
转换理由和证据,让消费者能得到共识的部分做基础,让新品牌快速消除消费者的陌生感,进入熟悉状态。
这时候你再考虑比如主打老字号是否有优势(对比李锦记),主打健康有机会吗?主打价格有机会吗?主打方便快捷是否有机会?主打秘制酱料是否有机会?
主打点一旦确定就决定了你的设计发力点!
这就是我说的“思考域”当你在考虑一个问题的时候,要在一定程度上借助模型的力量,强迫你去思考多个方面。
一般来说,我自己常用的模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框架,另一类的清单。
(1)框架思维模型
每次拿到一个brife,我都会拿出我的思考框架围绕( 行业、品牌、产品、消群)(后续我会公布我的具体思维框架)把信息用整个框架的所有价值点都套入一遍,从而发现设计的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上文举例的酱油,所有人的第一直觉都是品牌的“老字号”的卖点,但是这是唯一的发力点吗?
当然不是,
比如我们从产品角度比如0添加发力,比如用了有机食材可以从食材发力,比如秘制酱料,再比如从我们消群角度,做饭便捷,吃的开心等等。
同一款产品,我们通过框架思维去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你能够想出的所有设计方案和插画方向以及文案方向的最大数量,减少思维枯竭、创意枯竭。
(2)清单思维模型
如果说框架式模型是用来“增加创意和启发”的,那么清单式思维就是用来做筛选和检查的。
通过框架思维找到产品主要价值点后,很多人会单纯的凭主观感觉去选择,觉得某个方案一定可以,就比如“老字号一定可以” 但忽略了行业的趋势和竞争对手的特点,以及站在消费者角度去验证这个点对消费者有没有价值!
不能只凭主观意象,这是不对的。
因为人的思维总是有局限的,我们需要借助清单的力量,聚焦最有价值的点,从而一击即中消费者靶心。
比如我总结了一个设计价值点的“自检清单”,我会把每个方案都应该套入进去,把清单上的5个原则都过一遍,从而减少自嗨,提高过稿率。
实际上,大量的案例都证明了,清单式模型,可以大规模减少错误。
比如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患者经常在手术后发生静脉置管感染,用了各种手段都收效甚微,包括——采用更先进的设备、雇佣更专业的医生、设置严格的奖惩措施等等,都无济于事。
后来到了2001年,他们只做了一个简单的改进就把当年的感染率从11%降低到了0,15个月节约了200W美元的成本。
这个简单的改进就是给所有的重症监护医生提供一张“插入静脉置管”的清单,要求必须把清单上的N条事情都做完并且打勾后,才能结束工作。
清单的存在,强迫本来只通过直觉和经验思考的医生,多思考了很多方面,从而避免了各种失误。
02
预测-反馈法
既然说要研究成功案例并参考成功轨迹,那么各位一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每次看到别人一个出色的设计或一个好插画表现以及文案话语视角,总感觉好像意料之中,也没那么厉害。但是当自己真正去想去做的时候,却发现其实没这么容易。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这是心理学典型的事后聪明式偏见,这种思维陷阱严重制约了我们从任何一个案例中学习。
比如很多设计师关注了很多知名设计公司的社交媒体,每次出新案例,感觉有点熟悉,也不过如此,(软件派)会说“不就是ps和ai再加C4D吗?” (想法派)会说不就是仿生了一个产品的外造型吗!等等这些认知并不能提供给我们思考和行动养分,反而放大了自负!
那么如何克服事后聪明式偏见,真正了解并借鉴很多案例的精髓呢?
一个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预测-反馈法——想办法把自己置身于某个决策之前,然后想象一下自己会怎么判断,怎么卡价值点,怎么聚焦?怎么视觉表现? 最后再拿结果来反馈。
还是拿酱油的案例,比如有团队已经设计出来了!作为公司案例发表在平台,我看了,一般公开发表一般会有背景信息,
我会先读背景信息,然后用框架思维,把价值点一一罗列,然后用清单聚焦,然后围绕核心点出设计方向,画出草图,然后回过头和这个案例包装做对比,
有没有对方想到我没有考虑到的,我会记下来补充框架或者清单,再看有没有不足的地方,不足是怎么造成的,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等等
写在最后:
不管是做创意,做设计,还是画插画,甚至营销文案工作,如果想做好,底层方法是一样的;
(1)通过模型去扩展你得思考域“框架+清单”
(2)回到伟大创意前用“预测-反馈”
这些方法如此稀松平常并容易理解,但实际上很多人就是不去用。
这是因为一部分人墨守成规,觉得创意就是凭运气,另一部分没有在工作中形成完备的思考体系,不会举一反三,导致所有的项目都是全新的难题。
而如果你转化视角,相信很多结果是可以利用你刻意学习的方法去改变,就会发现原来不同的工作逻辑却是相同!从而延长职业周期!
看到这里,希望给予开头那些问题的朋友以及阅读文章的你一起重新思考的启发。
我是创意鸭,记得点点关注,每周会持续更新,
祝你能收获所需!
5
Report
声明
收藏
Share
相关推荐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Log in
5Log in and synchronize recommended records
收藏Log in and add to My Favorites
评论Log in and comment your thoughts
分享Share





























![[都市环游记]-长安Lumin车贴设计](https://img.zcool.cn/community/686ccc96165944c37wrudw42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fill,w_520,h_390,limit_1/auto-orient,1/sharpen,100/quality,q_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