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社会里,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类商品,而这些商品并不是由我们自己或我们的亲友产生的,因此,要满足这一体系,必须要由全球化经济和现代化的市场基础设施。只有在获得这样的支持后,商品才可以持续不断地推出,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发往世界各地。
在1880年,整个世界还是一个巨型的农民社会,即使在最富裕的国家,也是农民占最多数。在这种环境下,人们通常自我生产生活必需品,农民自己耕种粮食、收集木头石头来搭建房屋、自己缝衣服、制作工具等。尽管在社群中也存在分工(医生、工匠等)但也是在极小的范围中存在。
当时的人们产出很低,几乎没有剩余产品,因此就无法从事商业活动。尽管小社群也需要从较远的地方获取盐、矿石等生产物资。但是大规模的货物流通还是不可能,因为距离太远,运输速度又太慢。
为了解决这些运输问题,人们想到利用自然条件,比如借助风和水进行的船运。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无风或大浪等),而且有些地方并没有条件进行水运。大部分地区还是依靠脚力和马车为主要运输方式。
所以,在19世纪初期,整个世界都是零散的,缺乏交流。而现代概念的市场,直到蒸汽机的广泛运用,才逐渐形成,轨道将世界连接起来了,从此人们的生活节奏永远彻底的改变了。
由于有了方便的运输方式,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自给自足的模式。现在的居民可以单纯种植传统农作物,也能享用外来的产品。由于经济模式的变化,人们挣到了钱,可以买自己所需的物品,所以农民在从事生产时,不再仅仅考虑自家的需求,而是优先选择生产一些卖的好的农产品。
比如以前大家多为种植粮食,而现在很多农民则优先选择从事养蚕、种植烟草等,同时人们也更多的选择在市场上采购自家所需的产品。总而言之,人们不再为自己生产,而是为世界生产。
金钱驱使着人们把商品销往各地,市场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大众心理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人们不再停留于自给自足的满足中,而是希望先靠劳动挣钱,再把钱用于消费。人们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这种经济模式让人与市场紧紧相连,这张紧密结合的网络支持着人们的生计,同时也把生产与消费彻底分离了。
在这张网中,人们生产着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挣到钱再去购买一些不是由他们生产的商品。人们无法看到商品的生产过程,最终结果就是导致人们对日常物品越来越陌生,展示在人们眼前的商品就会变得陌生而神奇,这也是社会变得越来越拜物的过程。
消费者不了解商品的生产过程,也就无法衡量其成本、构造、所需劳动力以及生产背后的苦难,人们只能以一种虚幻的方式去理解他们,在幻想中,这些商品是独立存在的,当它们在货架供人们挑选时,他们显得遗世而独立、纯粹得令人愉悦,在人们的欣赏下,商品变成了奇妙之物。
我们可以通过人们对食物需求的变化,清晰的展示这个现象。在市场出现之前,大多数人的食物,都是来源自己种的植粮食和养殖的牲畜。由于市场的形成,南方的居民可以享用北方的米面,北方的居民也可以享用南方的水果。产品越来越多元化,消费品的领域也越来越宽。作为家家必备的面包,面包已经通过工业化的方式生产,其中还添加了各个产地的原料,从19世纪中叶开始,所有工业化国家的面包价格都在不断下降,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情。
自己生产食物的人越来越少,人们更加依赖遥远而神秘的大型工业体系。这里牵扯出了市场营销的一个基本问题,也就是信任问题。人们为何会将生产的控制权交给不认识的大公司?这个问题当代社会看来似乎没头没脑,因为我们现在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不过在19世纪末期,食品工业刚兴起时,这曾是非常尖锐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