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哪一年开始,认知这个词变得很火,经典搭配语句是:你永远挣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另外,“有认知”,“提升你的认知”,也成为卖课大军最重要的台词,其中包括一些知名企业家在宣传自身课程时候也喜欢高频使用。
这让我想到保健品市场中时常爱用的“滋阴补肾”,这种词汇像个开关,只要一打上,普遍的人都有所反应,又或者说,这个开关就用于过滤人群,有所反应人士才是目标客户。
所以我对“有认知”这个词汇颇为反感,不少人误以为有了更多认知,或者更新认知之后,真的能让人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步向成功,如果没有产生,就是认知不够...
这里陷入了死循环,就像菩萨显灵一般,不显灵就是你不够虔诚。
在营销策划及设计市场中也有类似词汇,就是“定位”,很多客户都迷信定位,小马宋谈过一个故事,他曾经跟一位客户探讨,假设我真的帮你找准了定位,你就一定会成功吗?
当然,客户也许有同样心理,不成功,就是没找准,于是也陷入了死循环。
很多人在日常处事过程中,都明显有不尊重常识的倾向,因为常识太过老生常谈,显得不够高级。
很多年前,韩寒拍完《后会无期》后说过一句话“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其中的无数道理,就是认知,韩寒这句话本身就是常识,但精彩的修辞让其高级了很多。
有常识所以重要,是因为常识离正道总是更近,“提升认知”的底层需求其实是希望探听更多成功法门,希望抄近道,大家可抚心自问。
比如“早睡早起身体好”是常识,但有一种更新认知叫“晚睡不等于熬夜”,如此一来就容易剑走偏锋。
其实在做品牌,做设计的场景中也有很多基本常识,往往也是甲方不乐意接受,或者不想接受的,大家总希望能另辟蹊径,我列举几个:
希望大家更多尊重常识,尊重自然规律,世界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