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瞒各位,我时常将写文章看作设计之外的休息,然后将设计看作写文章之外的休息,那不是一直在休息?其实这就是精神胜利法的临床应用。
今天谈个大家关心的话题,就是在网红经济浪潮的裹挟中,设计师们到底路在何方?
当然,这个话题一般是针对自由设计师或者设计创业者,假设一心上班其实还好,但沉重一点说,假设公司裁员,或者企业倒闭,经营一个线上ip无疑也会是种保障,而且也许在找工作时候,这样的建设也只会是个加分题。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出版了他的著名作品《理解媒介》,其首当其冲的核心观念就是“媒介是人的延伸”。
一个人厉害是一件事情,大家都知道他厉害是另一件事,而促成这件事情的重要原因是媒介。
媒介主体是会口口相传的人,这也是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他《引爆点》提到“流行三分则”中描述的“内行”、“联系员”、“推销员”。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媒介除了依靠原始的口口相传之外,解锁了更多有效方式与手段,比如戏剧、书籍出版,报刊广告、招贴、广播到后来的电影、电视,直到近30年互联网诞生带来的资讯大爆发。
这些方式在其主流时候都具备强大影响,比如当前人们很难想象王朔当年一本书可以上市就卖出200万本,也难以想象当年电视剧《大侠霍元甲》的大结局晚上城市居然万人空巷。
但毫无疑问,跟如今5g时代的互联网媒介对比,这种性能还是1.0时代。
这些媒介手段的发展不断在提升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范围,回顾起来,就是信息从一个点、到线、到面、到体的贯穿过程。
所以麦克卢汉口中的“延伸”,首先是信息物理贯穿能力的延展,媒介从冷兵器变成了热兵器,而且这个过程还在发展。
单纯针对互联网而言,也经历了平台、论坛、博客、微博、公众号到如今的短视频+直播。
我们可以理解为人讲话的声音更大了,而且传播得更快,更广泛,如同每个人都修炼成了金庸小说里一灯大师的“千里传音功”。
而我谈到的第二个延展则是场景平台的延展,意思能在新型媒介平台建立影响力的人,首先是其在线下往往也不简单。
他(她)们只是将这种不简单搬到了另一个场景中(新媒介),由此获得了影响力的延伸。
这种特质也成为很多人运营媒介时候的策略抓手,比如一台法拉利开到闹市下来了一位美女在现实生活中会有多数人注目,那么当这个场景搬到线上也同样凑效,这在短视频发展早期是很多人惯用的手段,大大活跃了豪车租赁市场。
以上列举的仅是例子,
是想说明线上其实是线下世界的投影,只要人性不改变,线下能吸睛的事情在线上也能吸睛。
当然,当招数用老,运用得不好,或者被限流则是另一个话题。
这种延伸是可以逆向思考的,就是假设你的绝技在线下也不过如此,搬到线上也只是换个场景来不过如此。
这也是为何并非每一位设计师去经营自媒体都能成功的原因,媒介运营成功首先是媒介主体本身优秀,与媒介的有机结合属于放大了这种优秀,并拓展了优秀的展示场景。
高人气的影视明星入驻媒介平台往往一下子能吸引不少粉丝就属于最典型的例子。
所以大家不要以买彩票的心态来运营自媒体,而是需要先扎实提升主体实力,或者伴随自媒体经营过程提升实力。
时间差是在说“被发现也是一个过程”,比如整条大街上只有你一个人在变魔术,那么很容易被群众发现与围观,但如果同时有10000人在变,那么发现你就需要时间,甚至一点运气。
所以早期的自媒体分享质量远远不及当前也能积累不少粉丝,其占领的就是先机,所谓天时,地利则是平台选择,比如同期短视频app不少,但如果选择了抖音或快手就占领地利,人和当然就是有愿意尝新的精神,并选择了合适内容。
如今的自媒体市场则已经是10000人同时在变魔术的大街,
当然这也是为何出现“网红经济”的原因,因为人民群众都去围观这10000人,而且看着看着也不断加入。
禀赋问题则是虽然你魔术变得不错,但过去只适应表演给有限的几位朋友看,或者只习惯在小剧场中表演,在大街表演的你动作生硬,内心难为情,而
不存在这些问题的其它魔术师就先脱颖而出
,这种适应能力就属于禀赋。
关于禀赋当然是先天拥有最好,没有的话就需要后天的刻意练习,因为以后只给几个人表演魔术的市场会不断萎缩,直至消失。
我举个设计行业例子,过去如果设计案例足够精彩,在专业平台(如站酷、68design、红动等)就可以持续的接到不少项目,如今已经很难,因为大家都喜欢到大街上看表演,专业平台则还属于剧场,也面对着流量荒。
网红经济在2024年之际基本走向成熟,任何行业都无法再忽视这个现象的存在。
“网红”这个名词最初有些贬义,因为它属于“网络红人”的缩写,
而第一代网络红人代表人物分别是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等等,因此这种感受在所难免。
那时候还不存在流量变现的说法,或者说缺乏流量变现的渠道与方式,当然也跟互联网当时的普及程度低,移动互联网还没发展密切相关,很多人至今也对第一代网络红人没啥印象。
而在短视频应用发展之初,“网红”又时常特指一些在直播中依靠扭扭捏捏博取打赏的漂亮小姐姐,或者是靠“整蛊作怪”博取眼球的人士。
这个阶段的流量变现能力已经体现,只是路径相对单一,要么是平台流量分成,要么是直播打赏,所以“网红”仍被不少人视作不务正业者。
当时的互联网商业广告投放还是集中在以公众号为代表的图文媒介中,这部分媒介开始被冠以“IP”称谓,既有个人也有机构,其中个人品牌力量的崛起尤其明显,“自媒体”的说法也是从这个时期诞生。
我手上一本名为《自品牌》的书籍回顾了这个过程,自媒体的探路者与领军者代表别有鬼脚七、王凯(凯叔讲故事)、吴晓波、雕爷、金错刀等等
这个过程中视频媒介也在逐步发展,当时大部分人对此持观望态度,最早的短视频创作“网红”应该以2016年时候红得发紫的papi酱为代表,当时她的创作媒介还是微博,而在2016年9月份,抖音这个跨时代的互联网应用才正式上线。
上线后的抖音最初以音乐短视频为主,旨在打造音乐社区,所以印象中其时最多流量的短视频一般是颜值很高的男生或女生在对口型唱着当季流行曲。
后来抖音迭代很快,平均十多天就一个新版本,期间也在不断微调自身定位,直到2018年才确立下“记录美好生活”的品牌理念。
不温不火的抖音平台直到特殊三年的加持开始异军突起,流量天枰开始大幅倾斜到短视频媒介,
短视频的创作模式及水平质量随着各行各业的精英入局而开始不断迭代更新,商业变现模式也不断成熟。
直到直播带货模式创造出各种财富神话,商业广告舍弃传统媒介,不断植入到优秀博主的短视频作品中,大家才意识到,“网红”没那么简单。
通过简单回顾,我想告诉各位,
如今“网红”就是当代最重要的“内行”、“联系员”“推销员”,因为人在哪里,市场就在哪里。
叶茂中在他的《营销的16个关键词》里有个有意思的比喻“如果你有了100名粉丝,就是本内刊,有了1000名粉丝,就是布告栏,有了10000名粉丝,就是本杂志,有了10万粉丝,就是一份都市报,有了100万粉丝,就是电视台,假设有了1000万粉丝,就等同CCTV了。
这本书是10年前(2014)出版的,所以那时候时代背景还是限制了叶老师的想象,我来补充一下:当你有了1亿粉丝,就等同小杨哥,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
这样规模的粉丝量级就是在短视频时代达成的,同时也基本成为一个上限,因为互联网普及度在中国已达76.4%,约合10.6亿人,这个数据是2023年6月分布的,大家将10岁以下小孩跟75岁以上老者人数去掉的话,就知道普及程度。
说了那么多,我们回到关键问题上,就是网红经济让人焦虑的本质是什么?
其一是互联网应用在当代是绝对主流且强势的媒介,其媒介属性跟过去的主要区别是集中度很高,形成媒介霸权。
比如过去同一时代可能有人喜欢看书,有人喜欢听广播,有人喜欢看报纸杂志,有人喜欢看电视等,流量比较分散,如今这些媒介都被全部集结到一个终端中成为不同应用。
而且这种媒介搭配越来越强大的物流系统能快速突破物理界限,这也是“电商”与“实体”舆论之争的根源。
比如你坚持只在线下卖酒,那么你的顾客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另一个市的某商家抢走,因为对方经营了抖音直播间,卖得比你便宜,并且直播时候购买了你们区域的流量(精准投流)。
当这样的情况不断发生,你最终就只有两条路可以走,其一是生意不做了,因为顾客都流失了,其二则是加入其中进行经营,而一但加入,成为“网红”就是你生意能做得更好的保障。
这个时候大家要注意,流量跟财富在这个时代是直接划上等号的(过去会曲折一点),并能互相转化,意思就是如果你有足够预算,流量就是商品,购买就可以了。
所以也催生了专业的流量投手行业,而绝大部分人是不会有这种预算的,于是又回到了成为网红的这件事情上。
这是第一个让大家焦虑的原因,就是不想加入也要加入。
其二是互联网普及程度高,流量早已成为存量市场,大部分平台流量见顶,看似无限广阔的互联网空间里越来越拥挤。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
互联网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
甚至已经有个学术名词为“新媒体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个著名的心理学及社会学概念,它描述了一种现象,就是在一个系统中,资源的分配倾向于那些已经具有较大优势的一方,从而使他们的优势更进一步增强,而劣势一方则相对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一些伴随新媒体平台发展,有了基础粉丝量的先行者,只要持续经营,往往能越走越顺,
原因是平台算法和机制可能会优先推荐或展现给用户那些已经表现出色的内容创作者,从而增加他们更成功的机会。
我们会看到一个现象,就是一些很优秀的人其实后期才加入新媒体,内容做得非常好,但流量反应一般,甚至惨淡,因此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感觉“卷”。
所以第二个焦虑原因就是“感觉晚了”,而这种感觉又会让大家制造出一个“太晚了”的理由来逃避加入,于是两种焦虑相互叠加,“不加入不行啊”+“现在加入太晚啦”。
相信我们每个人身边都存在几个朋友是在很多年前就想拍短视频,或者拍了一段时间后放弃的,但他们现在又在想着各种法子希望重新出发,因为不加入只会越来越晚。
第三个焦虑原因是:感觉上,每个人似乎都有机会成为网红。
最近因为AI的诞生产生了一个很热门的词汇,就是“技术平权”。
其实互联网本身也算技术平权,理论上不管你处于社会哪个阶层,只要不搭梯,大家能看到的信息都是一摸一样的,所以也叫信息平权,这种平权包括信息的接收跟发布。
以写文章为例,过去如果要公开发布自己的文字,都需要通过传统媒介,比如报刊或者杂志,而且具有门槛,而在新媒体环境当中,这种问题不再存在,想发就可以发。
而且理论上只要分享内容足够好,就会被不断阅读跟传播,其速度跟效率是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
例子放在视频上同样成立,所以短视频媒介从2019年开始就不断制造出爆红素人,例子不胜枚举,如此一来让大家感觉“每个人都可能会爆红”。
而一但爆火就意味着名利双收,前面已经谈过,
流量跟财富在当代能划上直线等号。
其实爆火的想法可以有,但终归不够务实,这种事情不管线上线下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只是新媒体能极端放大这件事情的效果,并增加这类事情的概率。
但无论如何,大家在网红经济浪潮下,都像那个看着胡萝卜前行的驴,尤其是当有身边人在这方面运营得比较成功时,其内心焦灼更胜一筹。
因为毕竟是“人人都有机会做网红”,怎么是他,不是我,这就是大家第三个焦虑的原因。
而且这种焦虑跟AI焦虑很像,就是每个人似乎都能通过AI逆天改命一般,
如果不马上跟进就会被远远抛离,这也是李一舟这类大神能大量收割韭菜的原因。
那我们被这种现状裹挟着又该怎么办呢?有什么可行策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