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郑林(文化学者郑玄鲲):国学的真谛是在艺术的基础上读懂人生

北京/室内设计师/1年前/77浏览
著名书法家郑林(文化学者郑玄鲲):国学的真谛是在艺术的基础上读懂人生
郑林,字玄鲲,号西北轩主,又号文忠轩主,当代著名书法家,民族英雄林则徐七世嫡外孙。郑林先生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国内理事,北京中山书画社社员,中国楹联学会北京书画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2023年春,郑林先生创作的四尺整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十六字书法,在保利拍卖会上拍卖,估价是15000元,最终成拍价格是4.5万元。一般情况下,郑林先生(西北轩主郑玄鲲)每平尺书法价格在3000元左右,但个别精品每平尺价格可能达到5000元以上。
著名书法家郑林(文化学者郑玄鲲):国学的真谛是在艺术的基础上读懂人生
Collect
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言简意赅,含义隽永。老子以深邃的智慧,富有诗韵的语言,探讨了宇宙的形成、自然的规律、国家的治理、身心的修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老子将“道”提升为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先秦时期,先后有关尹、杨朱、列子、庄子等继承和发展老子思想,从而形成了道家学派。战国末期的道家将老子与黄帝联系起来,形成了黄老之学。黄老之学以老子思想为根本,同时又“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采纳了众家之长。西汉初年以黄老学说作为政治指导思想,从而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道德经》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价值。
【原文】
为学日益①,为道日损②。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③,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
①益:作“增加”讲。
②损:作“减少”讲。
③取:这里我“管理”的意思。
【翻译】
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再减少,就达到了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了。治理天下的人要以清静无为、不扰让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政举骚扰民生,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导读】
“为学”和“为道”是不同的,求道之人应减少主观妄念,保持虚静、朴实,达到无为无不为的境界。治理天下之道也是如此,如果肆意妄为就不配治理天下。
【解析】
此章承接前一章,仍是从认识和实践两方面讲道的起用方法,即“无为”。为学是“日益”,一天天增长;而为道则是“日损”,一天天去掉自己主观的妄念、幻想,而接近于道的自然法则。把自己主观性的东西损到了“无”,就合于道了,合于道后做任何事——包括取天下,都可以成功了,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在这一句中,老子主要阐述了为学和为道的不同。他指出,为学就是坚持不懈地向外界探索新知,知识是无限的,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所以我们对知识的探索也就永远没有尽头。庄子也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指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无限知识的追求中去。可见,纵然是用尽一生的时间来学习,也不能把世间所有的知识学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因为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认识宇宙和人类社会,而知识能使人们的认识更接近于真理,所以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知识。不过,知识是无限的,这就好比我们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航行,永远也不可能到达真理,只有“望理兴叹”了。老子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理智地从对外界的追求转向了对内在的追求。
为道则需要我们时刻剔除心中的杂念,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个“平常心”指的就是道。如果人们在修道的过程中不断摒弃心中的杂念,使私欲渐渐消除,最后就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前面说过,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事事,而是不妄为。不妄为也就是合乎了道的德行,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能合乎自然规律,那么不妄为就变成了无所不为了。
“无为而无不为。”这一思想贯穿于老子《道德经》的始终,它是老子提出的极富智慧的命题。尽管中国古代有很多学者也提出了“无为”的主张,然而真正把“无为”的思想发挥到极致的只有老子。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从表面上看,“无为”是消极的,是倒退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无为实际上是在发展变化中避开矛盾的对立面,使其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无欲无穷的境界。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取”即认识、掌握。在本章的最后,老子指出,治理国家,要经常保持清静无为的态度。如果整治措施过于繁多,就不足以治理天下了。
王弼《道德经注》
为学日益,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习。为道日损,务欲反虚无也。有为则有所失,故无为乃无所不为也。
学习追求的是增进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学识。求道追求的是返回空虚、清静、无为的状态。有作为就会犯错、有所损失,所以无所作为就是什么都作为。
苏辙《老子解》
不知道而务学,闻见日多,而无以一之,未免为累也。孔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苟一日知道,顾视万物,无一非妄。去妄以求复性,是谓之损。
孔子谓子贡曰:“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去妄以求复性,可谓损矣,而去妄之心犹存。及其兼忘此心,纯性而无余,然后无所不为,而不失于无为矣。
不了解道而追求学问,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而没有东西将它们统一起来,免不了会被这些知识牵累。孔子说:“多学,选择其中好的来照着做,多见就能增进对事物的认识。”这是次一等的认知。有一天了解了道,再看世间万物,都是妄想产物。去掉妄想来求恢复本性,就是求道过程中的减法。
孔子对子贡说:“你以为懂的多了就有见识了吗?”子贡说:“是这样吧。”孔子说:“不是的,我以道来贯通我的知识。”去掉妄想来恢复本性,是做减法,而去除妄想的心思还在。等到连这个心思都没有了,本性纯净没有杂质,然后你的影响能够施加于所有东西之上,然而自身仍然保持没有作为。
人皆有欲取天下之心,故造事而求之;心见于外,而物恶之,故终不可得。圣人无为故无事,其心见于外而物安之,虽不取天下,而天下归之矣。
人们都有取得天下的野心,所以制造事端来促成其条件;这种野心表现在外,而受到其他人与物的厌恶,所以最终也达不到目的。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处理,他的心思表现出来,万物都感觉安宁,虽然不去主动争夺天下,天下也会自然来归顺、拥戴他。
【经典解读】
“为学”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外在经验知识,这些知识越积累就越多,所以那些大儒才日复一日地求新、求知,还要“时习之”。求道则不能如此,为道者应该每日减少自己的主观妄念,力求达到虚空、平静,如此才能得“道”,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有人将老子所说的“学”看为“仁义礼智”等内容,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老子对“礼”等做的批判。这种说法虽然合乎老子一贯的观点,却显得狭隘,没有说出老子对其他的知识的看法,未必是老子的本意。
其实,在文中老子只是陈述了“为学日益”的一个事实,并未对其进行批判,也并未表示反对的观点。“为学”、“为道”可以看成是了解这个世界的两个方面,“为学”就是不断发现其中的新知识、新事物、新变化。“为道”就是不断思考这些事物的本源,思索万物变化的基本规律。“为学”了解的知识太多就会让人们产生更多的想法、欲望,这样人就容易在茫茫世界中迷失,而“为道”所进行的思考、反思,就是为了防止人们迷失,让人们不背离自己的根本。就像放风筝一样,“为学”使之高飞,“为道”使之不脱离绳索。
主观妄念不断被消除,就会达到“无为”的境地,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不妄为进行干涉,如此则无不为,做什么都可以,什么都可以做成功。统治者只有采取无为而治的方针,不妄用政令干涉百姓,才能管理好天下。无为而治的内容,老子已经多次论述,不再赘言。
这里需要值得指出的是,“为道”是必须的,但“为学”也不能缺少。老子提倡“绝学无忧”,但不可能人人都是如此。巢父、许由这些隐士固然是得道高人,但如果人人都隐居,社会就无法发展了;人人都安于清贫,无所作为,那社会必将变得一片萧条荒凉。我们在认识到现在社会发展的问题时,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大势是没有错的。“为学”使人们知识越来越多,它增长了人们心中的私欲、妄念,但也正是它,正是因为有了喜怒哀乐,有了善恶丑美,世界才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无为而治是老子心中的理想统治方法,但在乱世中无为而治并不能发挥作用。相反那些心怀“机诈”的统治者,才能创立不世的功勋。李世民发动宣武门之变、宋太祖陈桥兵变、康熙智擒鳌拜,哪一个不是利用巧诈而成功的呢?历史大部分时间处于老子所说的“无道之世”中,一味地理想化反而导致失败。南唐李煜、西蜀孟昶倒是整天饮酒作乐,无所作为,反而都丢了江山,丢了性命。
外部的经验和内心的虚空,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我们常常说一个人“经历沧桑,却保持一颗童心”、“看尽花开花落,任由云卷云舒”不就是这样的一种和谐吗?在生活中,我们既要“拿得起”,即“为学日益”,又要“放得下”,即“为道日损”,如此才能使人生更加多姿、生命更加精彩,而又不会在滚滚红尘中迷失方向。
【哲理引申】
天地之所以能容纳万物,是因为其中保持空虚;大海之所以不枯竭,是因为有河川源源不断地注入。为学之道也是如此,老子说“为学日益”,如何才能日益呢?一方面就是每天不断进取,另一方面是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体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
“铁杵磨针”的故事大家都听过。李白小时候不爱学习,一次在嬉玩中看到一个老婆婆在磨一根铁棒,李白问她这是为了什么?婆婆说想把铁棒磨成绣花针。李白深受震动,体会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从此发奋苦学,最后成了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古人治学很重视这个道理。北宋诗人黄庭坚就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懒惰是治学的第一个敌人,而自大就是治学的第二个敌人。很多人读了一些书便自以为是,自作聪明,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知识的海洋是永远没有止境的。只有那些时刻保持谦虚的人,才能不断提高。
孔子就要求弟子们在治学过程中时刻保持谦虚。有一次,孔子带着几个学生到庙里去祭祀,刚进庙门就看见座位上放着一个引人注目的器具,据说这是一种盛酒的祭器。学生们看了觉得新奇,纷纷提出疑问。孔子没有回答,却问寺庙里的人:“请问您,这是什么器具啊?”守庙的人一见这人谦虚有礼,也恭敬地说:“夫子,这是放在座位右边的器具呀!”于是孔子仔细端详着那器,口中不断重复念着:“座右”、“座右”,然后对学生们说:“放在座位右边的器具,当它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装一半水时,就变正了,而装满水呢?它就会倾覆。”听了老师的话,学生们都不知老师所指为何。孔子看出大家的心思,就要学生们打来了水。往器里倒了一半水时,那器具果然就正了。继续往器具里倒水,器具中刚装满了水就倾倒了。孔子说:“倾倒是因为水满所致啊!”弟子问;“怎样才能不被倾倒?”孔子语重心长地说:“聪明的人,应当用持重保持自己的聪明;有功的人,应当用谦虚保持他的功劳;勇敢的人,应当用谨慎保持他的本领……这就是说要用退让的办法来减少自满。”学生们才恍然大悟为何人们要将这容器放在座右。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每当被称赞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总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牛顿,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科学家之一,对于自己的成功,他总是谦虚地说:“如果我看得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他还将自己比喻成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子,认为自己只是“有时很高兴地拾到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儿,真理的大海还是没有发现”。
正如老子后面所说的“知者不知”,学识越渊博的人越会知道自己的缺陷,“学然后知不足”。其实“为学”的人,也时时刻刻都在“为道”。他们在不断追求纷繁的知识之时,时刻保持谦虚的心,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正是“道”所具有的美好品德。
1
Report
|
收藏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工作渲染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马到成功》2026马年IP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国潮&国风
国潮&国风
国潮&国风
国潮&国风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设计
IP形象设计
IP形象设计
IP形象设计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